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敦煌吐蕃時期部落使節的幾個問題

敦煌吐蕃時期部落使節的幾個問題

吐蕃統治敦煌期間部落使節的幾個問題

吐蕃統治敦煌的部落使節,學術界壹直有研究。部落使節是隨部落設置的,吐蕃人和敦煌漢人都可以擔任。壹般吐蕃人是酋長,漢人是副手,掌管部落的各種軍政,比如帶領部落成員打仗,收稅,收勞役等。本文根據漢藏史料,對吐蕃統治敦煌的部落使臣的演變做了壹些進壹步的探討,以期將這壹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

第壹,吐蕃占領時期敦煌部落的建立和演變

吐蕃占領敦煌後,改變了唐朝鄉壹級的建制,改為設立部落。部落以吐蕃本部為單位組織,又稱千戶。吐蕃本部有五六萬戶,部落首領是部落使節。在吐蕃語中是“千戶”的意思,負責整個部落的管理。

敦煌文獻中常有部落使節“沙周聞呂布?”康載榮《蓋房記》記載康載榮在吐蕃時曾擔任葛古薩部落大使[2]。P. t 1089《為吐蕃官員上書》記載於公元820年建立的敦煌漢族兩個部落。每個部落有1人,分別是吐蕃人所生的小千胡昶和漢人所服的斯東涅茲拉。除此之外,還有1部落,多了1。P. t. 1089號文件還記載,公元830年(狗年),在敦煌的藏漢官員中,有吐蕃任命的斯通龐·博德拉斯、漢人任命的斯通茲萊雅拉斯、吐蕃任命的小千·博德拉斯和漢人任命的斯通古布拉斯。

第二,吐蕃占領時期敦煌部落使節的地位

通過考察吐蕃敦煌部落的建立和演變,可以大致了解敦煌文獻中出現的吐蕃敦煌部落使節的任命和時間:

(1)範占領初期(786-790),在隆樂、小谷、神沙等鄉有部落,在敦煌有僧尼、表兄弟。上面引用的S. 11344AV號文件顯示,當時有部落使臣、部落使臣、小谷、神沙,說明隆樂、小谷、神沙是在範占領初期建立的。

頁(page的縮寫)4640,前面引用的《敦煌莫高窟、殷功德錄》記載,殷伯倫,沙州人,在範占領初期擔任沙州道門親表部族使,任期在786年至790年之間。由於文獻S.11344AV中有有效谷、神沙等鄉村部落的使臣和分使,而吐蕃和敦煌部落壹般由吐蕃人和漢人擔任分使(詳見後文),P. 3481和P. 4640《敦煌郡,壹個有大蕃的地方》

至於這壹時期建立的僧尼部落,敦煌文獻中沒有僧尼使節。由於敦煌僧團在吐蕃占領時期壹直處於杜教授的管轄之下,筆者認為敦煌可能沒有僧尼使節。

三、吐蕃敦煌部落與所謂三大部落。

關於吐蕃敦煌部落使節的家眷,據P. t 1089《吐蕃官員請願書》記載,公元820年,有部落稅吏(sdegciggikhalpon)、地方財政總監(gzhiidzongs)、總稅吏(spyivi kb ral pon chedpo)、部落水官(sdevichumngan)和大營將軍田官。財政官(mngan)、部落農事官(sdevizhingpon)、將軍水官(spyivielmmngan)、水官(chumngan)等,其中阿古薩部落因為人數多,比西東薩部落多出了4個官,這個部落的吐蕃人所持有的小千家主(stong cung)是壹個紅銅,比西東薩部落高。

漢軍部落建立之前,P. 3613《申年(816)正月令狐死士判詞》出現了水官、田官、田輔[],而816是吐蕃統治中期,我以為這些官員屬於吐蕃部落管轄下的絲棉、行人部落。他們相當於Agusa和Sidongsa部落的chumngan、spyivi zhing pon ched po和sdevijingpon)0。據文獻記載,申訴人淩說:“天子賜的最後壹塊土地,最早由唐朝改為舜。它的土地被南支渠取代,被官方割去種水稻,符合猿人部落。“說明令狐宇屬於猿人部落,負責處理令狐宇的土地訴訟案件。應天副使闞某和水官令狐童都是四面國的官員。

金文認為董伯倉的“沙州三族使、衛兵馬使”實際上是繼承了李正雨先生的觀點U1o。但是敦煌漢藏書中沒有吐蕃也沒有漢人,吐蕃統治敦煌設置的所有使者都只負責壹個?如P. t. 1089《吐蕃官員申遺》記載,820年敦煌的阿古薩、西東薩部落建立後,分別任命了兩個吐蕃人和兩個漢人為這兩個部落的小千戶的戶主和副戶主(即部落使節)。830年,吐蕃人和漢人仍分別被指派為兩個部落的首領和副首領。

那麽董伯藏到底是什麽立場呢?事實上,文件AX的相關內容。1462+P. 3829《吐蕃關於董波在伽藍功德修持的筆記》已清晰揭示。文件中明確記載,吐蕃官員對董波占有的職位稱為“沙州三族使,出營後亦守軍馬”,簡稱“軍監論、軍監”“後去營留”是指吐蕃在敦煌設立的軍政機構的長官,“沙州三部及防地兵馬出營留後”是指官員的職權範圍涉及沙州三部的行政管理和敦煌地區的防務,沙州三部及防地兵馬出營留的軍政監具體負責監督管理這些軍政重點和沙州的軍政官員。這個官職是吐蕃統治敦煌的高級軍政官員,僅次於沙州最高軍政長官齊李奔,是吐蕃獨有的。具體負責敦煌的軍政事務,如司法、收稅、地檢、軍防等。在吐蕃文獻中稱為rtseijespyan) 123,這個官職在吐蕃統治敦煌期間壹直設置。

吐蕃統治敦煌建立的部落使節,起源於吐蕃本部,在吐蕃占領河西地區後出現在這壹地區。這位官員在吐蕃地方統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深遠。吐蕃統治結束後,歸義軍政權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仍有部落使節。S 1164《歸願(稿)》歸義軍初期為聖主祈福,唐代杜桑桐、尚書、史、師門教授、法、杜杜等人,並說:“二用莊嚴,各部落為使等。:只願鴻運長存,娛樂續新。”[3]這個杜部落的大使可能是燕人。因其在歸義軍政權中地位顯赫,被吐蕃時期東撒部落副首領史東茲拉提拔為歸義軍政權的都察布使。但歸義軍政權恢復唐制後,漢部撤銷了杜部使,不復存在。曹義金統治初期,S. 4276《管中三軍人奏表》說:“桂義軍節左側,雅光祿大夫上桌,禦史安懷恩大夫並周郡僧俗官,二州六鎮老人,三軍、三軍、漢人萬人。“Tl]表明當時瓜沙地區有十個通頰吐谷渾部落,這十個通頰吐谷渾部落自然也相應有部落使節。P. 2482《羅墓誌銘·河西內外司馬步軍所令》記載:“二弟,範部落發函。”[2]羅通信是曹氏歸義軍時期通頰、吐谷渾部落的部落使。敦煌莫高窟第98窟北壁《聖賢經》碑文《東下供養五體》曰:“審五族侍郎殷魯博士,止國子祭酒,為禦史大夫鐘誠,上柱國與陽是好主意。”131此人應該是歸義軍政權下掌管通竅吐蕃部落的官員。他知道可能有兩個五部落的副使節,掌管著瓜沙的通橋圖洪部落。上面負責的官員應該是歸義軍的使者,頭銜是西藏大使。如莫高窟第98窟張壹超恩人畫像說:‘故外王父觀治藏於河西前十壹州段。“141此外,瓜州刺史、墨脫的軍事特使還擁有駐藏部落大使的頭銜。甘寧元年(894年),唐宗子《隴西李氏平反碑》記載,次子李洪慶,為“節瓜刺史第二公使,墨李藏部軍事使,兼古顧問。“他應該是瓜州通橋圖們兒部落的負責人。

吐蕃當局在敦煌等地設立部落,以吐蕃為部落的部落讓‘漢人為副部落使’進行統治。這種做法在後世依然可以看到。比如清朝的滿漢官制就是壹個著名的例子。這個現象也挺耐人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