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宋遼金陶器各有什麽特點?

宋遼金陶器各有什麽特點?

從公元960年到公元1234年的274年,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對抗、分裂的時期。宋代雖然不是壹個強盛的朝代,但卻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宋代瓷器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非常繁榮的時期。已發現的古陶瓷遺址分布在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縣有130個。宋代陶窯大致可歸納為六大窯系,分別是:中國北方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中國南方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瓷。

這些窯制壹方面因為所在地區所用原料的影響而特殊,另壹方面又因為當時政治觀念、文化習俗、技術水平的制約而* * *相同。

宋琉璃廠窯出黑釉凸龍蓋罐,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壺口直,腹弧,自上而下逐漸豐盈,飽滿。在脖子上堆起壹個彎曲的龍紋。機身上凸起五根弦,每根弦的兩側都附著對稱的圓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色不及底,近足及底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粗糙。此器為宋代隨葬隨葬品。

吉州窯興盛於南宋,較為精美的是乳白色釉面乳釘柳桶罐,高6.4厘米,直徑7.2厘米。壇子口闊頸短,腹飽滿,整體渾圓厚實,頸上有雙層胸釘。通體施乳白色釉,質地酥脆輕盈。

宋吉州窯也生產白底黑底花盆,高10.5cm,口徑10.5cm,足徑6.3cm..廣口、圓唇、直頸、扁腹、全圓。脖子和腳上有許多塗成棕色的細繩,肩膀和脖子周圍有黑白斑點。腹部繪有折斷的樹枝和花朵,外面繪有扭曲的海水,裝飾簡潔散漫。

這種裝飾手法起源於北方的磁州窯,但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窯白地的黑花品種黑白對比強烈,而吉州窯白地為土黃色,黑花為褐色。裝飾圖案大多以開光的形式出現,如跑鹿紋、花卉紋等。

江西南昌南宋墓中發現的蓮花爐和鹿紋罐,為此類物品的年代測定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除了罐,還有瓶、壺、爐、雕像等等。

宋代的生活裝飾圖案創造了雕刻技術。宋代黑釉雕魚紋的裝飾意義更接近於日常魚藻缸。紋飾黑白分明,線條清晰,圖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浮動。作為“吉祥喜慶”的象征,魚紋裝飾開始脫穎而出,被賦予了更多的吉祥寓意,深受百姓喜愛。

宋印出三魚嬉戲的蓮花紋盤,設計巧妙。圖中三條魚在荷塘中嬉戲,魚肥蓮旺,反映出“年年有余,歲歲有余”的景象,具有濃郁的民間吉祥雕刻感。

與宋朝同時,西夏也不缺少精美的陶器。西夏褐釉采花罐,高21.5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8.6厘米。壇子口大,唇圓,體微球形,整圓。腹部主題圖案為兩組雕花牡丹紋,兩側為連續的弧形圖案,中間為雲水紋,圖案上下各有兩條弦。它是西夏時期陶器的代表。

遼朝是契丹人在中國東北遼河流域建立的壹個地方政權。由盧野阿保機於916年創建,其疆域控制了整個東北和西北部分地區。遼代長期與漢族相鄰,受先進的中原文化影響,遼代的陶器造型實用、粗獷、質樸,富有民族特色。

遼代的陶器多為酒器、茶具、器皿、容器、家用器皿。多為民窯制品,也有遼朝皇室和契丹貴族的官窯制品。

民窯產品簡單,官窯產品精美。發現了7個重要的陶瓷窯址,其中包括4個民窯,即遼寧林動南山窯、林動白音格勒窯、遼陽蔣官屯窯和陜西大通青海窯村窯。有4個官窯,即遼寧林動的上京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的崗窪窯和北京的龍泉窯。

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北京等地的遼代契丹貴族和漢族墓葬中,均有遼窯燒制的醬色、黃綠釉和三彩陶器。在傳世的遼代陶器中,以黃、綠、單色和黃、綠、白釉陶器居多。

遼代民窯產品胎質粗糙,均施有化妝土。白陶釉淡黃,胎色白中帶紅黑雜斑;黑釉陶器的釉色是純黑色;黑花白釉陶器是白色的,黑花是黑黃色的。官窯的白陶,白胚細膩,釉色純白或青白,最好的和定窯的差不多。有的在窯底刻有“官”或“新官”。

公元985年在北京和公元986年在赤峰發現的由遼代齊王趙德鈞呈上的“官”和“新官”白瓷盤碗,是受遼代早期定窯技術影響的作品。

在北京遼代王澤墓、內蒙古商墓和山西大同臥虎灣遼墓中發現了精美的白色陶器。黑釉瓷器細膩潔白,釉色黑閃綠,積釉似脂肪堆積,光澤強烈;白釉黑瓷胎色白中帶黃,有黑色雜質斑點;單色釉陶和三色釉陶細膩柔和,淺紅色,塗有化妝土。

遼代官窯三彩釉細膩光亮,民窯三彩釉不夠光亮,釉層易剝落。白釉陶琺瑯不潤,白釉上帶綠的還挺好看的。

1984年遼陽盧野顏寧墓、法庫野貓臺遼墓、朝陽前莊村廖村墓發現的黃釉、醬釉、青釉陶器,以及1089年金溪小蕭中墓發現的黃釉、三彩陶器,都具有遼代釉陶的典型特征。

遼代陶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種。中原的形制大多是模仿中原固有風格燒制的,有碗、盤、杯、碟、壺、盒、罐、壺、瓶、甕、罐、香爐、陶硯、棋子、磚瓦等。契丹的形式是模仿契丹人使用的皮革和木制容器。有造型獨特的瓶、罐、盤、碟。

遼吉關壺仿契丹皮制容器風格,由壺身、筒狀流和不同類型的系帶組成。壺身有仿皮縫制的痕跡,還有皮條、帶扣等配件。後人常以皮革制品痕跡的多少來區分雞冠壺的年代。雞冠壺有五種款式,分別是平單孔、平雙孔、平環梁、圓環梁、短梁式。

959年在內蒙古赤峰廖福馬墓中發現的白陶青釉單孔扁體雞冠壺是雞冠壺的早期形式。河北遷安遼墓和墓出土的青釉冠蓋壺是後世典型的扁體雙孔壺。

另外,遼寧兩座遼墓發現的白陶雞冠壺和青釉雞冠壺,都是遼代晚期流行的圓圈梁雞冠壺作品。

遼寧北票水泉遼墓中發現的鳳頭瓶和鳳嘴珠是鳳頭瓶的早期樣式。鳳頭瓶頸長、身高、肩闊、軀幹細、足圓。

遼寧義縣壹座遼墓中發現的花口鳳頭瓶,造型美觀挺拔,最為常見。鼓槌瓶小口富底,器身細高,形似鼓槌。它用彎曲的棱形弦來裝飾。是契丹人常用的儲物器,產量較大,瓶體上常有描繪符號。

遼代的典型器物是盤口穿壺,也叫背壺,古代稱為馱壺,遊牧民族用來盛甜酒、奶漿等飲料。水壺有兩種類型:平身和圓身。身體兩側有凹槽和環,可以打結,便於馬背上攜帶。

遼寧省黟縣清河門西村遼墓、法庫野貓臺7號、北票水泉發現的戴壺,表現出扁壺或圓壺的特征。

方碟是仿木碟風格,開花邊,方型,淺體,平底。白釉印花方盤精美,但產品少。三色印方盤多,遼代晚期墓葬中常有。西湖山遼墓1089和建平樂和村遼墓1090發現的三色印花方盤是其代表作品。

海棠花式長板是仿金屬制品,壁淺底平。它采用八彎海棠式,以黃、綠、白釉花居多,造型優美,色彩細膩。壹些模仿自然物制作的魚壺、鴛鴦壺,生動、實用、美觀。

遼寧淩源縣發現的三色鴛鴦壺,高19 cm。鴛鴦鍋臥於荷葉狀托上,上口流動,背上五瓣花式口,與腹腔相通。花嘴下部連有曲柄,器身塗有黃、綠、白三色釉。羽毛圖案清晰多彩。

還有根據印度神話中的“摩羯魚”制作的獸首、魚缸、燈等,設計巧妙,造型美觀。寧城發現的三色摩羯壺就是代表作。

遼代陶器受中原裝飾技法的影響,具有古樸豪放的特點,包括描、挑、印、畫、釉裝飾。如果拿磁州窯的黑畫裝飾來說,可以表現出構圖分散的簡單花紋,有灑脫之美。

建平五家子遼墓發現的白釉黑瓶,有三套花蝶環紋器,稚氣而有力,頗有趣味。

有的在物體表面刷漆或刷金,別具壹格。單色和三色釉裝飾是遼陶器的壹大特色,細膩的黃色或蔥郁的綠色給人以美感。

裝飾題材為花鳥、動物、魚蟲中的牡丹、野生芍藥菊,花卉、水波等取材於自然的圖案也廣泛見於裝飾畫面,還有傳統圖案中的龍、獸臉、騎士、力士、火珠、浮雲等。金朝處於與南宋對峙的特殊時代,又是北方少數民族所建,所以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和民族風格。

金代陶器的興起,是因為遼朝和北宋時期女真族在契丹掠奪了大量珍寶,刺激了金代陶器的發展。第二,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陶器的發展。

金代初期陶瓷多在遼代老窯燒制,工藝水平低,產品粗糙,民族風格和地域色彩明顯。遼寧撫順的大官屯窯和遼陽的蔣官屯窯是金代初期日用陶器的產地。品種有黑釉、白釉、醬釉、茶青釉等。胎質較厚且充滿雜質,琺瑯質渾濁不光滑。

金代陶器以碗、盤為主,三、四個系列的瓶、罐、罐是地域特色突出的器物。裝飾簡單,只看到白與黑的彩色裝飾,雕、畫、印、雕、加彩的很少。

黑龍江省雙城縣發現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草葉紋,自由奔放。遼寧省彰武縣發現的白釉黑花葫蘆壺,壺流上粘坐著的老人,造型新穎罕見,顯示了金代初期陶器的特殊面貌。

金遷都燕京後,陶器的生產集中在河北曲陽的定窯、磁縣的官臺窯、河南蔚縣的鈞窯、陜西銅川的耀州窯和山東淄博的慈村窯。

定窯以白瓷為主,以雕刻、印刷為飾。有裝飾花紋的細白瓷器,用過燒工藝包裝燒制,器皿都是“芒口”。民用粗瓷采用創新的砂環燒結工藝燒制,形成器內底無釉的特點。

北京通州金墓發現的白釉雕花盤、碗、洗、壺+0177,江蘇江浦縣張世墓發現的白釉印蓮碗+0195,都是金代定窯的代表作品。

磁州窯品種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白釉彩繪花、白黑花、紅綠彩瓷、釉陶等。如金代大定二年的白黑虎枕,河南新鄉的金綠釉荷花枕,北縣的白釉黑牡丹瓶,河南濟源的三色雕花人物枕,磁縣彭城鎮的紅綠彩俑等,都是不同品種的代表作品。

金代磁州窯高12.8厘米,口徑6.3厘米,底7.9厘米,最大腹徑27.5厘米。底色為白釉,上面有深褐色花紋,簡潔如水草。罐胎內部施黑褐色全釉,做工簡潔明了。

在器皿類型和工藝上具有典型的金代特征,是較為常見的磁州窯制。應該是山西產的磁州窯制罐。

鈞窯主要燒制天藍色乳光釉陶瓷。遼寧遼陽金墓和山西侯馬金墓出土的陶器,胎質細膩,色澤灰白,釉色潤澤,有條痕、暈斑或小黑點,工藝不夠精細。同樣,山西大同1190金墓中發現的壹件鈞釉小爐,也揭示了金代陶器的特點。

耀州窯主要燒藍釉陶器,也是黑釉白底黑花瓷。青瓷胎盤粗糙,淺灰色,有姜黃或淡藍色釉,釉層薄,光澤不足。大部分裝飾都是印刷的,雕刻的比較少。

陜西銅川耀州窯遺址金代發現的藍釉雕花碗和北京豐臺金墓發現的藍釉雕花牡丹碗,線條流暢,圖案灑脫,具有代表性。

淄博慈村窯以燒白陶為主,其次是白底黑花、黑釉、白釉黑邊、醬釉、絞釉。黑釉白線,又稱“粉條”,是金代最具特色的品種之壹。

慈村窯發現的黑釉白線壺,黑鼓肚上有白線凸出,潔白厚實,十分醒目。著色師給白瓷塗上紅、綠兩色,色彩鮮艷艷麗。在壹些器皿的底部,用墨水寫著“太和”和“鄭達”的字樣。

山西渾源窯、安徽肖窯、蘇州窯、泗州窯也分別燒制了鈞窯、定窯、磁州窯。

盤、碗、罐、瓶、壺是金代最常見的陶器,其次是杯、洗、爐、燈座、陶枕、玩具。日用器皿的形制多為宋代繼承,時代特色鮮明的形制有雙系、三系、四系瓶、雙系罐及高長頸瓶、雞腿等。大官屯窯發現的陶雷和將官屯窯發現的黑釉桃形壺,是不可多得的特器。

金代陶器的裝飾趨於簡單,有雕刻、劃線、印刷、摘花、用毛筆作畫、貼塑、添色等。定窯最重要的裝飾是雕刻和雕刻。白釉蓋筒口沿下刻壹周鋸齒紋,腹部刻有密集的凸凹紋,具有淺浮雕的效果和突出的時代特征。

毛筆繪畫裝飾以磁州窯系為代表,用筆簡練,線條明快,畫面中生活氣息濃郁。大官屯窯發現的白釉黑花和磁縣官臺窯發現的白釉黑花罐是代表性器物。

裝飾構圖除了緞帶束縛的分支圖案、個體圖案的平衡圖案和飽滿圖案外,還善於用開篇圖案突出主題圖案。耀州窯遺址金代發現的藍釉雕花臥牛碗、白底黑花蓮紋枕、河南鶴壁市發現的白底黑花盆花枕,都表現了臥牛、幼蓮、盆花鑲鉆的主題。

裝飾平分線內個別圖案的構圖也很流行,吉林省發現的醬色褐釉印花碗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壹花壹葉的構圖很簡單,畫面中的壹朵荷花、壹朵黃花菜、壹條遊動的魚,生機勃勃。吉林丁瑤的白釉雕刻是其代表。

白釉黑畫的裝飾題材多為花卉,水波、魚、鴨、鴛鴦、白鷺、飛鳳、嬰戲紋也常見於畫面。畫面中的孩子多身著花花綠綠的襯衫西褲,頭發梳得嚴嚴實實,發髻被抓,壹改宋代的光頭裸身形象。白釉黑畫的構圖非常接近國畫的構圖。畫面中常見秋雁,有深秋的景象,有壹種水墨畫的靜謐意境。北京發現的白底黑花虎枕就是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