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密戰線上,我們黨有許多傑出的秘密戰士。他們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抗擊國民黨,為我黨效力,做出了巨大犧牲。最後活下來的人不多,直到新中國成立。
廖運周將軍是幸運者之壹。他不僅在戰爭年代為我黨我軍立下了汗馬功勞,還在新中國成立前壹年的5438+0948+065438+10月毫發無傷地從國民黨軍隊手中逃脫,堪稱秘密戰線上的傳奇。
壹、廖運周早期的革命鬥爭和“潛伏路線”
廖運周,黃埔軍校第五期炮兵畢業生,出生於安徽鳳臺廖家灣的壹個普通家庭。受表哥廖的影響,黃埔壹期生,於1926中斷在河南中州大學的學業,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五炮兵科學家。
1927年,在中國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候,加入了中國* * *產黨。後來因為黨組織被敵人破壞,他奉命長期躲藏,只和我黨北方局組織部長兼軍部部長朱瑞聯系過。此後,廖運周利用自己的黃埔軍校背景,處處“忠於黨和國家”,加上努力工作,凡事力求“進步”。1938年2月,廖運周升任改編的國民黨110師656團團長。同年5438年6月+10月,因在武漢會戰中阻擊日寇有功,正式晉升為國民黨軍110師師長。
在潛伏的歲月裏,廖運周始終與我黨北方局地下黨組織的同誌保持著單向聯系,傳遞了許多重要的軍事情報。由於廖運周本人心思縝密,行事謹慎,從未引起國民黨特務的懷疑,壹直受到上級的重視和信任。
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後,由於蔣介石開始發動內戰,1946年6月,時任110師師長的廖運周為避免在正面戰場與我軍正面交鋒,提出退黨。經過慎重考慮,我們黨同意了“體育周”的計劃。
然而,在籌劃遼雲周起義前夕,蔣介石突然下令其師所在的第85軍從河南新鄉向山東移動,起義因此被迫中斷。
周部駐河南新鄉那壹年,的軍隊挺進中原。
挺進中原是我軍解放戰爭時期壹場非常危險的戰略博弈。為了減輕黃河以北和山東革命根據地國民黨軍隊對我軍的壓力,動員國軍撤退,早在1947年3月,毛澤東就已經在思考這個戰略問題了。同年5月16日,毛澤東、中國中央決定成立中央中原局,以鄧小平為書記,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為常委,開始籌劃和管理中原。
二是汝河之戰,將軍為劉挺進大別山讓路。
6月30日晚,1947,劉鄧的軍隊以4個縱隊12萬余人,在臨浦集至章丘鎮150公裏段突破天險,壹舉渡過黃河。1947年6月3日,、中央軍委命令劉、鄧: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積極準備於6月底突破黃河,挺進中原。劉、鄧接電後,立即部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關於挺進中原、重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威脅南靖地區的危險舉動,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做了最壞的打算:如果挺進中原失敗,劉鄧的軍隊就得退回黃河以北。
8月1947,17日,劉鄧的軍隊在放棄或炸毀所有重武器和其他輜重後,順利渡過黃河。18,又過了沙河。20日,部隊輕裝趕往汝河。
過汝河時,極其危險。此時,廖運周率領的110師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避免了劉鄧大部隊以巨大犧牲無法突圍的危險。
二十三日,劉鄧、陳錫聯、楊勇、陳再道壹行在擊退國民黨軍幾個阻擊手後,渡過汝河,逼近淮河。第六縱隊掩護中原局和野戰軍直屬各隊到達汝河北岸時,由平漢路前來攔截的國軍第85師和第15師的壹個旅已占領汝南港等渡口,三個整編師僅20余公裏,壹時險象環生。
劉伯承、鄧小平親自指揮部隊渡汝河。鄧小平對縱隊和旅領導說:“能否渡過汝河,關系到向大別山進軍戰略任務的完成,我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堅決打下去。”
劉伯承接著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應該用進攻的手段來對付敵人的進攻,從這裏殺出壹條血路。
劉總是劉鄧軍隊中最勇敢的力量。能否殺出壹條血路掩護劉鄧的軍部渡汝河,成為中原局和野戰軍各直屬隊南下的關鍵。
當時,劉鄧直接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動員令動員部隊,可見形勢極為危急。肖永銀指揮18旅在敵已占領渡河渡口的情況下,從敵壹個師手中奪回大雷崗渡口。李德勝指揮第17旅拼命掩護側翼山集。直接保護劉鄧的十六旅旅長尤太忠作為後衛來到右路,決定由壹直指揮四十六團的旅參謀長賴光勛繼續用無線電指揮四十六團,停止以機動防禦追敵,以保證大部隊渡河安全,堅持到最後勝利。
、尤太忠和張政委的四十七團、四十八團跑過浮橋,接管了汝河南岸渡口兩岸的陣地。第六縱政委杜義德也作出相應安排,命令副司令員韋傑負責全軍渡河和維持秩序,並派人通知警衛四十六團。最後如果過不了汝河,就就地分散打遊擊,或者想辦法轉回魯西南。
六縱九團中,四十六團是唯壹的紅軍團,也是戰鬥力最強的團之壹。杜義德立即趕到前衛團去指揮作戰。經過壹場激戰,第18旅終於在開闊的平原上殺出壹條血路。
幸運的是,在劉總戰鬥的道路上,有廖運周領導的110師。在這個過程中,廖運周先生不能隨意改變攔截方向,而必須服從85年國民黨軍部的命令。所以,這壹次,我軍與廖運周總部的正面交鋒,有著非常偶然的因素。
國軍八十五年,110的師長自然知道該怎麽做。他故意“畏戰”,讓110的師讓出壹條路。
新中國成立後,軍第六縱司令部原參謀吳英見到,問廖:“妳既然是地下黨,為什麽在軍躍進千裏大別山時,卻在汝河邊打我們?”
廖運周說,面對解放軍的沖鋒,我立即叫來幾個團長,給他們下了壹道命令:“妳們壹定要靈活機動,* * *軍打到哪個村,妳們就從哪個村撤!”
幾個負責人不解地看著他,廖運周向他們解釋:“* * *軍隊殺紅了眼,所以我們拼命往前沖。我們朝天鳴槍,不能來硬的。”
這些校長明白老師們想要“保存他們的力量”。為此事,八十五軍高級將領吳少洲嚴厲斥責廖運周故意放過* * *軍。
廖運周“據理力爭”:“我想受得了也受得了,但最後110師完了,對85軍不利。”
武紹周壹聽,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在國軍裏,有人有槍,他就有力量;如果沒有人有槍,他就是壹個人的軍隊。他,吳少洲,也是聰明人,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為了保存實力而避免戰爭,這幾乎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壹種文化,實際上上級也是理解的,所以很難說國民黨軍隊不會失敗。
1949年1月19日,蔣介石在黃埔路官邸召開南京政府官員會議,宣布退休。他憤怒地喊道:“我不是被* * *產黨打敗的,是被國民黨打敗的!”姜的話也有幾分道理。所以在戰場上刀光劍影下,其實國民黨軍隊早就註定了它的失敗。
即使有廖運周做內線,新年劉鄧挺進中原時的汝河之戰也因為敵我懸殊而殘酷。
16旅守軍第46團在渡過浮橋後終於炸毀了浮橋。事到臨頭,準將遊陳太忠壹壹看望了滯留在岸邊的傷員。傷員關切地問他:“準將,我們的大部隊都過了嗎?”
尤太忠握著他們的手:“同誌們,妳們好好恢復,大部隊都過去了!”說完,他立刻轉過身,努力不讓眼淚掉下來。
在前有堵敵,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部隊要想趕上大部隊還得艱苦行軍,十六旅只能帶走壹部分輕傷員。這些重傷員只能待在汝河岸邊,自行散去。
基於此,我們也可以想象汝河南岸這場戰役的殘酷。
新中國成立後,曾參與傷員安置的原16旅會計趙啟賢回憶說:“那些傷員真慘。這不比在解放區打仗強。壹個兵可以動員兩個民工支援前方,他們受傷了有擔架搶救。在這裏,他們只能簡單包紮。我向他們解釋說:‘部隊要走了,我們不能帶妳走。我們必須依靠自己。能回家的先回家,不能回家的,我們以後再找部隊。”"
趙啟賢給了他們壹些錢,壹些銀元和壹些中州車票,讓他們能走就走,能爬就爬,先找個地方躲起來。戰士們也很聽話,都默默接受這個現實。
劉鄧逼近大別山是解放戰爭中最殘酷的戰略行動。那些被帶走的輕傷員,最後都被安置在大別山的村民家裏。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最終被敵對的當地民兵殺害。
歷史有時候很奇怪。好在汝河留下的壹些重傷員正好被前來打掃戰場的廖運周收攏,留在了110師。
1949 165438+10月27日,淮海戰場,六軍長接受廖運周110師起義。110師的壹些戰士跑出來撲向解放軍戰士,開始哭泣。原來是在汝河戰爭期間,他們把受傷的戰友留在了汝河邊。
因此,主席在晚年多次提到:“劉鄧進軍大別山是壹個冒險的舉動。最終,他們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這對全國局勢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劉鄧是有功的。”
在這次戰略行動中,廖運周在隱蔽戰線上也做出了巨大貢獻。要不是我的秘密,黨員和廖運周“不敢打仗”而讓出壹條路,恐怕第6縱和劉鄧軍司令部及其下屬各支隊就得付出更沈重的犧牲代價。
3.淮海戰役中,廖運周率110師臨陣退縮,起義,結束了在國民黨軍隊中潛伏21年,平安歸來。
如果說汝河戰役是“潛伏將軍”廖運周輝煌的序幕,那麽隨後的“淮海戰役”中突如其來的起義則直接加速了黃維兵團全軍覆滅,是其壹生間諜生涯的高潮。
1948 165438+10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至22日,黃兵團5個軍被我軍殲滅。蔣介石心慌意亂,立即將和兵團調至徐州,隸屬唐兵團第85軍,同時編入第12兵團,急赴前線。
這時,廖運周意識到機會來了。在請示了鄧小平領導的淮海前委黨委後,他決定在前線舉行起義。
165438+10月24日,85軍從蒙城開到雙堆集趙莊。黃維把軍團總部設在南平,命令各軍攻打宿縣。不料我人民解放軍秘密南下,占領蒙城,壹下子切斷了史蒂文·黃兵團的後路,把它包圍在壹個設計好的“口袋”裏。
黃維發現形勢不妙,急欲跳出我軍的包圍圈。黃維有信心突破我軍的包圍圈,兵力654.38+0.2萬,裝備精良。
就在這時,黃埔傳來噩耗:曾與自己並肩作戰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已於淩晨南逃自救。
這壹刻,黃維意識到自己的12兵團在雙堆集成了真正的孤軍奮戰。
不過,讀過《孫子兵法》並在德國軍事院校留學的黃維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對自己的12兵團,國軍精銳主力,還是有信心的。經過分析思考,我決定從五個軍抽調四個主力師齊頭並進,計劃向西突破解放軍的包圍圈。
在挑選四個主力師的時候,黃埔軍校出身的廖運周110師自然被選中,因為它敢打。
廖運周壹接到先鋒突圍的命令,就立即派人向人民解放軍報告史蒂文·黃的部署。同時要求解放軍利用突圍的機會舉行起義,請求與他會合。
為了打亂黃維原來的部署,創造戰前起義的機會,廖運周向兵團司令黃維建議:“如果四個師齊頭並進,擁擠在壹個狹小的地區,不便於部署兵力。不如用壹個師先打前鋒,其他三個師緊隨其後;前鋒師成功,後面三個師迅速跟上,以便迅速撕開* * *軍的包圍圈。”
黃偉聽後非常高興。他對廖運周說:“很好,我的黃埔精神特別好。突破之後,我就請校長給妳做!”
10月27日早上6點,1100師有5500多名官兵。在廖運軍的安排下,雙堆集地區的周莊、趙莊很快被打通。每個官兵都按照事先和我軍商量好的方法,手臂上套著白毛巾,冒著淮北平原刺骨的寒風,快速向解放軍陣地推進。
在從雙堆集到五大莊、西張莊30裏的行軍中,黃維不停地用對講機向廖運周詢問“突破”的情況。廖運周壹路上不停地報告:“進展順利,已突破* * *軍第壹道防線,正在加速。”
兩個小時後,110師起義官兵全部按預定路線通過解放軍前沿陣地。我軍第六縱隊迅速收口,進入陣地,封閉通道。
在比什,尾隨110師的敵其他三個師突然遭到我軍迎頭痛擊。急忙向黃維報告:“* * *軍火力兇猛,我軍傷亡很大!”
史蒂文·黃非常驚訝,問廖運周到了哪裏。廖運周回答說:“它在前進,壹切正常。”
黃偉有些疑惑。立即派壹架飛機去偵察情況。根據與黃偉商定的信號,廖運周告訴飛機“壹切正常”。
偵察機在頭頂盤旋了幾個星期,然後飛走了。飛機壹飛走,廖運周立即下令關閉該師所有對講機,連同電臺壹起移交給總部,切斷與史蒂文·黃的壹切聯系。
至此,史蒂文·黃兵團的崩潰已經不可逆轉。三個師的殘部在前方被打退後四散,12兵團前進的部隊前後沖進了不足20華裏的地區,部隊壹片混亂。
被圍困十天,黃薇兵團已是山窮水盡,再也無力組織突圍:1.2萬人所需的口糧,2000多匹騾馬所需的草料,1.00多門重炮的火炮消耗,數萬支沖鋒槍的子彈補給,完全遙不可及。
從12年2月2日起,黃維的12兵團的所有給養都由南京空投來維持。而蔣空軍的運輸能力有限,剩下的6.5438+萬兵力每天需要巨量的糧草,空投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突圍失敗後,黃維下令在雙堆集修建簡易機場,但運輸機數量有限,每天只有幾噸甚至更多的物資,兵團最低作戰需求是每天200多噸物資。
65438年2月5日,我軍發起總攻,逐步攻克外圍村落。到了65438,14年2月6日,黃偉徹底崩潰,明知堅持不下去了,於是要求拼命突破。
在缺乏食物和彈藥的低落士氣下的突破很快變成了潰敗。至16年2月12兵團四個軍和壹個快速縱隊全部殲滅,史蒂文·黃被俘,胡璉逃脫。
至此,黃維兵團12萬大軍消失。
此外,廖運周起義後的當晚,劉鄧派二縱政委王維剛代表兩位首長看望了起義部隊的官兵,並在連隊以上軍官會議上宣布,廖運周是我黨多年的地下黨員。
10月29日,國民黨165438+團長發出“將軍向毛主席、朱總司令致敬”的電報,高度贊揚了原國民黨110師官兵的義舉,勉勵他們為革命作出新的貢獻。
戰後歷史專家分析,黃維12兵團雖被解放軍包圍,但裝備精良,並未受到解放軍的重創。如果四個主力師同時向同壹個方向奮鬥,他真的有可能逃跑。
好在21布置在周恩來的廖運周將軍,在淮海戰役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加速了黃薇兵團的覆滅。
1949 65438+10月10淮海戰役結束,徐州反匪總指揮部劉智指揮的國民黨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1綏靖區官兵* * * 55000人全部被消滅整編。
四、結語和花絮,新中國成立後,廖運周為人民做出了新的貢獻,於1955成為開國少將。
新中國成立後,廖運周被中央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炮兵學校校長、黨委副書記,後任吉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9月首次授予稱號,1955。民國沒有忘記這個在國民黨軍隊潛伏了21年的將軍。廖運周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中華民國802位開國少將之壹。
5月1996日,廖運周將軍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3歲。
另外值得壹提的是,廖運周起義後,他的表兄弟,黃埔壹期出身的廖將軍和黃埔四期出身的廖將軍,盡管受到蔣介石的猜忌鎮壓,起義還是成功了。
廖運周起義後,蔣介石惱羞成怒。廖因此受到牽連,被調往廣州。因蔣介石愛惜110師的番號,遂將暫定第壹師改編為新的110師,並任命的表弟廖為師。本來,廖沒有機會成為新的110師的師長。但由於暫定第壹師原屬皖系地方軍,且淮軍宗族觀念濃厚,蔣介石在拆散廖氏兄弟後,不得不任命廖為師長。
然而,令蔣介石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廖運周領導起義後不久,廖和廖立即派人與他聯系,要求解放軍派人協助起義。
5月2日,1949,新的110分部到達浙江義烏。廖立即召開各團團長秘密會議,提出就地舉行起義的主張。出席會議的頭頭們都表達了反抗的意願。5月3日拂曉,新110師在* * *生產黨遊擊向導的帶領下,連夜行軍,部隊第二天早晨開到黃宅鎮。廖立即向全國發出起義:“我們決定造反了!”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周恩來總理致電廖將軍回國,廖於1952從香港回國。至此,廖家三兄弟全部安全著陸。廖,1987,於9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廖,1981北京時間8月2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
廖的三個兄弟,都安全地從國民黨軍隊回到了新中國的懷抱,第二次起義帶出兩個番號相同的師,這在世界軍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們的傳奇成為我軍歷史上的壹段佳話。(完)
——作者江南春2020年10月23日-25日寫於宜昌,10。
文章寫作參考書目:
①《淮海戰役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版,劉小兵主編;
(2)《淮海戰役傳》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文史與學習委員會編;
③《走進大別山》,河南人民出版社,羅榮勛著;
④《敵營二十年:廖運周將軍的不平凡經歷》,張勝芬、牛耕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