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新課程背景下中職《經濟法》教學之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中職《經濟法》教學之思考

關於新課程背景下中職《經濟法》教學之思考

 論文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學校的課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專業課教師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正擔當起這次課程改革的重任。《經濟法律法規》(本文簡稱《經濟法》)課程作為中職財會、營銷專業的基礎課,正處在現代與傳統的新舊教學思想交替的關鍵時期。作者通過總結近幾年的教學經驗,提出《經濟法》課程教學應堅持三個原則,並結合當前中職《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多角度進行了教學探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中職;《經濟法》課堂教學;案例教學法;高效課堂

 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盡管不同於基礎教育,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和規律,但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教育理念,依然有壹定的指導作用。在宏觀課程改革背景下,筆者認為,當前《經濟法》課程教學要堅持三個原則:壹要以人為本,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客觀反映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身心特點;二要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三要充分體現《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特色。在此,筆者擬總結近幾年《經濟法》課堂教學的探索實踐,歸納本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壹些自己的思考。

  中職《經濟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教材內容編排上,嚴重脫離學生實際 教材內容編排按照先抽象知識再進行實體法律內容分述的順序,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造成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經濟法律法規》,第壹章是“經濟法概述”,主要講述經濟法的本質、特征與基本原則和作用;第二章是“經濟法律關系”,主要講述經濟法律關系的概念、特征、構成以及產生、變更與終止。這兩章是對經濟法知識的高度概括,有抽象性、系統性和專業性的特點。但對中職學生而言,直接接受這些純理性知識,大大超越了學生現有接受能力,教學效果較差。

 在教學實施上,形式過於單壹 在目前的《經濟法》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唱主角,“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由於課堂活動單壹,片面強調對法律知識點的機械記憶,課堂上出現了學生厭學、紀律松懈的狀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邏輯嚴密的口頭表達能力、據理力爭的雄辯膽量和知識實際應用能力。這種教學忽視對職業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性培養,難以有效吸引學生,課堂缺乏生氣,新課程提出的三維教育目標得不到落實。

 在教學方法運用上,案例教學法應用不夠充分 在目前的《經濟法》教學中,為了完成繁重的教學內容,教師往往忙於應付講授繁重的各章節法律內容,而疏忽了法律教學中最有特色的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只在課堂中充當講授法的“配角”,造成教師的案例意識淡薄,學生碰到現實問題,難以有效地運用經濟法知識予以解決,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在課時分配上,時間緊、任務重,教學任務難以按時完成 壹方面,《經濟法》內容繁雜,面廣量大,實際教學需要九十多個課時,但壹般學校只安排72課時,存在著較大的課時缺口。另壹方面,本課程課堂教學效能低,且存在著大量的重復教學現象。如第三章“公司法”中的各種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第四章“中小企業法律法規”中的合夥企業與個人獨資企業,在教學中無需作壹壹詳細講解。第七章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初中、高中的法律教材中都有相關內容,“會計法”內容在會計專業課教學中也有相應的內容,大量的重復教學造成了課堂的低效或無效,浪費了教學時間。

 在學生評價上,片面強調書面的學業檢測,忽視過程性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期末終結性檢測替代學段成績,學生平日的過程性表現往往被置之度外。評價方式大都是閉卷書面考試,考試內容以概念、知識點的記憶等為主,能真正反映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案例分析等應用性題目相對不足,出現了學生依賴高強度記憶就能拿高分的現象。實踐證明,這種要以死記硬背來應考的評價方式偶然性很大,難以反映學生真實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思考與體會

 積聚感性認識,構建知識生長的肥沃土壤 新課程提倡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建立密切聯系,關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經驗。皮亞傑的知識建構理論也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如何發揮學生已有的經濟生活經驗、積累更多的經濟素材,成為《經濟法》有效教學的關鍵。為此,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如下對策:(1)打破原先的編排順序,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學生相對比較熟悉、容易接受的具體經濟法律章節優先進行課堂教學。(2)在教每壹章節時,教師先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挖掘,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剖析社會經濟現象,積累素材,從而引發學生對經濟現象的關註。如筆者在講公司法、中小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內容時,都是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先結合義烏地方區域經濟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典型企業,暢談其存在的社會價值或問題,進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3)拓展教學資源,發揮現代網絡媒體的教學優勢,實施直觀性教學。教師可從多媒體網絡中搜集學生喜聞樂見的經濟法案例、生活趣聞視頻等,給學生播放,既能增進學生對法律知識背景的了解,又能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搭建多彩活動舞臺,拓展法律技能的訓練空間 經濟法本身是壹門建立在豐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經濟活動基礎上的法律,經濟法課堂理應成為充滿活力的活動空間。新課程改革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筆者在《經濟法》教學中,經常開展專題討論或辯論、模擬法庭、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開庭審理等活動,使它們成為課程活動的重要載體。(1)專題討論或辯論。例如,講完公司法後,筆者組織學生觀看了轟動壹時的“浙江東陽吳英集資案”的網絡視頻,圍繞主題“吳英集資是為了公司正常生產經營需要而應無罪釋放,還是屬於個人非法集資詐騙而判死刑呢”,組織持相反觀點的學生,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2)模擬法庭。為了滿足學生親自進行經濟法實踐的欲望,可開展模擬法庭教學活動。具體操作時,由教師提供具有典型性、疑難性案例,由學生自願模擬法庭角色。模擬法庭可面向所有學生,可把壹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幹個小組,如法官組、律師組、當事人組和書記員組,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模擬法庭活動中來。(3)旁聽開庭審理。如果條件許可,可安排學生參加法院開庭審理,體驗整個審理審判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例如,筆者在講授合同法時,安排了壹次合同糾紛的開庭旁聽,結果學生的興趣大增,非常認真聽取了案件的審理過程,從而為本章的有效教學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