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8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6日發表題為《香港“向北走”》的文章,文章稱,香港人口、就業、基建都要向北走,政治也難免要向北看。全文摘編如下: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日發表本屆任期內的最後壹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要建設壹個“北部都會區”。
這個“北部都會區”是什麽概念呢?位於新界北部,面積約300平方公裏,包括目前的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區內擁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促進香港、深圳融合發展和聯系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量將逾90萬個,壹***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內的職位數量將增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科創產業相關職位;計劃建設五個鐵路項目,包括連接到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等。
總而言之,北部都會區將會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更關鍵的是,它代表了香港在與中國內地融合大勢已定之下,發展思維的轉換。
眾所周知,香港開埠,是從港島開始的,然後開發九龍,接著再開發新界,由南向北,由港九向周邊新界興建新市鎮,但壹直到現在,香港人說到“市區”,始終還是指港島及九龍。
香港人向來視與內地連接的新界北為邊陲。在新的發展思維下,新界北已經不再是邊陲,而是大灣區的中心,是黃金地帶、風水寶地。如果說過去香港的發展是“向南集中”,未來的發展重點,則將是“向北對接”。香港分析人士受訪時,紛紛稱之為“向北走”。
“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向北走’已是無可避免。”香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接受中通社采訪時說,土地緊張的香港已少有大規模的市鎮發展,施政報告對新界北做出戰略性規劃,不僅找到可發展土地,更有助融入大灣區發展。
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則指出,以往香港的建設重點在九龍和港島,“向北走”是壹個新的思維,而北部發展比起填海成本更低,也能避免填海引發的環保問題等爭議,發展周期更快更穩妥,同時也呼應了香港融入大灣區的宏觀施政框架。
資深媒體人陳景祥指出,林鄭發表施政報告前夕,最落力“深入基層、聽取民意”的,不是香港特區政府高官,而是香港中聯辦官員:主任駱惠寧及幾位副主任連續幾天“落區”,探訪劏房戶(劏房指壹個普通住宅單位被分成不少於兩個較小的獨立單位,然後出售或出租——本網註),到北區見市民、商戶。
駱惠寧在十壹國慶前夕走訪劏房戶時,公開表明加大力度來解決住房問題是“中央的關切”,足以顯示香港房屋問題已不僅僅是民生問題,而已經提升為政治議題。林鄭的施政報告,有很大壹塊就是著墨於增加土地供應——這正是香港房屋問題的癥結。
同樣,中聯辦副主任何靖9月30日探訪新界北期間的講話,也似在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點題:“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勢在必行,新界北邊境地區土地充裕,緊鄰深圳,有著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深圳的發展速度很快,香港也需要加快發展步伐,爭分奪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大灣區建設核心引擎作用。”
新界北與深圳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只有壹灣之隔,而“前海方案”乃是中國國策的重大發展規劃。
香港人口、就業、基建都要向北走,政治也難免要向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