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如何精準扶貧,聽聽第壹書記怎麽說。

如何精準扶貧,聽聽第壹書記怎麽說。

如何精準扶貧,第壹書記怎麽說?

2014,壹部電視劇《馬向陽下鄉》將第壹書記帶入公眾視野。該劇以第壹書記下鄉為主題,講述了壹個“不靠譜”的小公務員成長為名副其實的第壹書記的故事。2015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通知,對選派機關優秀幹部駐村掛職擔任第壹書記作出安排,實現黨組織薄弱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農村工作復雜,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農村黨支部第壹書記責任小。

近日,在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主辦的政策科學論壇第三次會議上,來自農村基層黨組織的12位第壹書記交流了脫貧攻堅的有益做法。聽聽他們是怎麽說精準扶貧的。

如何創新農業經營?

江西贛縣五雲鎮下潭村的主導產業是傳統種植業,以散戶經營為主,種植養殖技術含量不高。村裏沒有集體經濟、工業企業和大型礦區,人均耕地不足1畝。是贛南老區典型的農業村、山村、客家村,也是貧困村。

駐村第壹書記邱認為,農村脫貧關鍵在產業;農村發展更多依靠工業。經過慎重選擇,決定先發展甜葉菊育苗種植產業。選擇甜葉菊的主要原因是銷量有保障。當地兩家大型企業長期收購甜葉菊,市場和價格相對穩定。

在經營模式上,村裏選擇了“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共同發展”的模式。壹方面,村裏成立了合作社,董事會由村幹部和貧困戶組成。通過公司化運作,流轉了壹定規模的土地集中育苗種植,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另壹方面,鼓勵農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種植,為農民提供優惠種苗和統壹技術指導,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促進形成產業規模優勢。

同時,下潭村的貧困戶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穩定的收入。首先是土地流轉。壹戶窮人家有兩畝地,家裏兩個老人都無力耕種。以前都是借給鄰居種,每年只能象征性的收壹點大米。現在轉入合作社,每年可增收1000多元。二是工作,村裏自己合作就業,能保證優先雇用貧困戶和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工資每人每天70元。第三是發展生產。合作社免費為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提供甜葉菊苗。四是分紅,用專項扶貧資金幫助貧困戶入股合作社。股本用於合作生產經營,年終根據當年利潤分紅。

除了甜葉菊產業,下潭村還在逐步探索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產業和果蔬交易電商產業。目前已經編制了旅遊規劃,正在籌劃村裏自己的旅遊公司。通過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下潭村的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怎麽破組織?

宜春市商務局的熊波所在的江西省豐城市小崗鎮幹東村,是壹個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典型村。1.800余人,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7名村幹部,4名組幹部,31名黨員,2名民警,81名困難群眾。村子破敗不堪,無法工作;黨員分散老齡化無法開展黨組織活動;村幹部沒有工作熱情,就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帶領村民打開城鄉壹體化的局面;村“兩委”制度和臺賬數據不健全;早年經歷大規模征地拆遷,面臨完成昌吉至江西高鐵拆遷任務。幹洞村黨員年齡偏大,男多女少,不能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村幹部整體素質不高,學歷也不高。基本都是初中文化。

為了摘掉“軟弱渙散進村”的帽子,熊波根據贛東鄉村部門的現狀,經過村幹部和黨員群眾的討論,試行了八項制度。幹部值班制度保證了村務工作的正常運轉,財務公開制度保證了村組經費的透明,應急制度保證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夜訪制度保證了高鐵項目征地拆遷的有效推進。壹個月內完成34戶拆遷任務和42畝征地任務。金牌調解制度確保矛盾化解和諧穩定,結對幫扶制度確保困難幹部結對關愛,接待審批制度確保勒緊褲腰帶建村部,績效考核制度確保幹部有動力、有幹勁。

扶貧項目如何讓群眾受益?

在山西省大同市大泉山村,第壹書記郭健大膽創新,有效疊加了扶貧產業項目——“光伏+煤改電”。該項目已於2015年冬季在大泉山試點,今年成為國家重點扶貧項目。幹凈、環保、節能,為美麗鄉村建設增色不少。大泉山村“政府+企業+建檔立卡戶”300 kW光伏扶貧項目正在報批中。根據目前並網發電試點數據,預計該村年電費收入可達50萬元,“建檔立卡”每戶裝機3 kW。除去免費用電,每戶只能獲得4000元的電費收入,集體資產的收入也很可觀。“煤改電”實行峰谷電價政策,用電標準執行取暖每度電0.8元價格,重點改變村民取暖方式,更加經濟環保。兩者的結合旨在實現優勢互補。公共電網和家用設備只需要改造壹次,利用資金的疊加效應,村民付出少,回報高。

如何培養扶貧的內生動力?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蘇鋪鎮和平村地處深山區、石質山區、高寒山區,生態脆弱,石漠化嚴重,養殖條件差,交通閉塞,信息閉塞,運輸成本高。村集體經濟薄弱,屬於典型的“空殼村”。村級支出全靠財政補貼,每月只能維持800元的工作經費,無力為村集體和群眾辦公益事業。全村40%以上的勞動力外出打工,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比例較大。通常,村莊缺乏活力。最重要的是,這些老人大多安於現狀,脫貧的願望和信心普遍不足。

駐村第壹書記劉覺得,推進貧困地區城鄉壹體化,既需要外部動力,也需要群眾的內生動力。同時,努力覆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底層,培育和形成貧困地區城鄉壹體化的新動力。

劉深感,內生動力在貧困地區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鼓勵群眾努力工作,走出“民不聊生”的誤區,探索內生發展之路。

他建議,壹是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群體致富。貧困農民缺乏掌握技術、利用信息、開展營銷的能力,單幹難以增收脫貧。建議采取鼓勵技術人員領辦、集體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幫助貧困農戶共同致富。二是善用還鄉之力。近年來,許多貧困地區的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也緩解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要引導和鼓勵農民工帶著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回鄉,讓他們願意回來,願意留下來,願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