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審計報告時滯越長。由於真實盈余管理具有其自身的隱蔽性和靈活性以及不容易被識別,企業開始更加傾向於真實盈余管理。
應計盈余管理對審計報告時滯的影響不顯著。受會計準則·監管環境以及事務所審計水平提高的影響,企業通過操控應計項目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降低。
"實際的"盈余管理:
在定義盈余管理時,並沒有倚賴某壹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於會計數據作為是信息的觀點進行討論的。在這個定義中,盈余管理在會計系統內,經理可以透過在公認會計原則範圍內的會計方法選擇和將某些給定的方法用特別的方式加以運用(如改變折舊資產的服務年限)來控制盈利。但事實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於對外披露過程的任何壹個環節,也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融資決策、投資或生產決策(如研發費和廣告費投放百分比的確定、生產線的增減、收購另壹家公司)等都會影響企業某壹期間的盈利。這些因素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可看成是"實際的"盈余管理。
傳統上,人們認為盈余管理是與經濟收益(有時也叫真實收益)有關的壹個概念。在經濟收益觀(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壹些數據(譬如經濟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經濟收益之所以會被歪曲而成為會計的報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壹個影響因素是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應計制會計和公認會計原則也將導致會計數據與真實收益有偏差。當然,經濟收益只有在壹定的條件下才能有意義地加以定義,在現實的報告系統中是見不到的。壹般說來,經濟收益是看不見的。即使如此,在經濟收益觀下,人們還是要把看不見的真實收益作為衡量偏差的基準。
以信息觀(information perspective)來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義。在信息觀盈余管理相關圖書下,盈利僅僅是許多用作決策和判斷的信號中的壹個。信息觀意味著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這壹統計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觀還假定公司經理擁有私人信息。在壹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約下,公司經理不僅可以就會計程序作出選擇,而且還可以據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計。但在信息觀下,人們並不需要作為真實價值的盈利概念,與真實收益基準有關的計量偏差問題也不復存在。數據的真實價值在經濟收益觀下至關重要,但在信息現下則不再是第壹位的屬性了。
隨著人們對盈余管理認識和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同時從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兩個角度來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應當有壹個更加全面和準確的概念。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於會計數據的契約的結果,在編報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作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