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南京市重點高中招聘教師的要求和標準是什麽?學校老師待遇如何?比如南京師範大學,金陵中學。

南京市重點高中招聘教師的要求和標準是什麽?學校老師待遇如何?比如南京師範大學,金陵中學。

我給妳壹個教育網。妳自己也看了很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的培訓、學習和提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如何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如何建立“以學校為導向”的教研體系,是擺在每壹個教育管理者面前的壹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隨著新課程實驗的大規模推廣,各地大力開展教師培訓。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在回顧近兩年教師培訓總體情況時表示:“在新課程實驗推進過程中,教師培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為了使教師培訓更加規範有序,更加註重質量和效益,有必要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教師培訓的新模式。”

其中壹個觀念是,通識培訓是教師培訓的首要任務。

近兩年來,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相關培訓工作的要求,各地廣泛開展了新課程教師培訓,既突出了課程標準的重點和難點,又以案例對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評價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探討。然而,如何將先進的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仍然是中小學教師面臨的難題。

很多老師反映,參加培訓時,覺得培訓者介紹的理念很好,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看似明確,但在實際教學中很難真正落實。面對傳統培訓模式與新課程新要求的沖突,如何更新培訓理念,轉變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關專家明確指出:“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的沖擊。進入新課程,理念首先要‘走進去’。沒有教育觀念的真正轉變,即使用了新標準、新教材、新方法,也會走樣、走味。壹旦遇到困難或障礙,他們最終會回到老路上去。因此,在教師培訓中,首先要做好通識培訓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目前在培訓中,有的老師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急於操作。結果他們壹聽就明白了,但是壹次都不會做。觀念的轉變不可能壹蹴而就。”專家提醒:“不要低估通訓的作用,要引導教師認真學習課改相關文件,努力轉變觀念。對於教師來說,方法的引導當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引導,是教育理念的引導。”

第二個理念“校本”教研是後續培訓的關鍵。

據實驗區的老師反映,大部分老師在培訓後很難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的課堂上,這種困惑壹直困擾著老師們。這說明教師無論參加什麽樣的培訓,都要面臨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問題,理論與實踐的轉換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正如壹位校長所說,“訓練只是表層土壤的壹點擦傷,下面的土壤還是很硬的。打破根深蒂固的東西,需要壹些努力。要將新的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學習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重新組織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以不斷適應新的變化。"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明確指出,目前,為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培訓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壹是集中、系統的培訓,即通用培訓、課程標準培訓、教材培訓,以及壹些專項培訓,如綜合課程的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學方式的變革、評價與考試的改革、校本課程的開發等。,主要圍繞這些話題開展講座、研討會、交流等。二是開展“校本”教研,這是後續培訓的關鍵。

所謂“校本”教學研究,是指專家、理論工作者、教學研究者和教師在先進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教學進行診斷評價、研究分析,並經過反復探索和實踐,將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這種“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師最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教師真正的成長不僅在於崗前培訓,更在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脫產培訓,而不能總是把目光放在外面學習,而應該積極倡導學校是研究中心,教室是研究室,教師是研究者。教師能力的顯著提高是在教學實踐中。

據有關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外教育改革普遍認同兩種觀點:壹是教師至關重要;第二,改革終於在課堂上發生了。我國許多優秀教師的成長無壹例外地表明,“課堂鬥爭”中的“學會教”是他們發展的重要課程。因此,將培訓與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相結合,使之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和能力提升的過程,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想法是研究狀態下的工作方式。

哪種培訓方式對老師最有幫助?壹項調查顯示,83%的教師認為,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體會,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借助專業力量,進行備課、評課、研究、反思、提高的全過程,而不是僅僅聽幾場報告、看幾堂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優質課”,他們會舉辦幾次有影響力的課堂教學研討會或開放日。

來自實驗區的經驗表明,教師除了參加培訓和教學研究活動外,還應增強研究意識,形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使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成長融為壹體,形成研究狀態下的工作模式。

專家指出,教師的研究是以教學研究為基礎的,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的。這種研究是基於問題和教師的需求,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過程。而且這種研究是以實際教學為基礎,圍繞壹堂課進行課前、課中、課後的壹系列討論。為教研提供的教學實例,不是優秀課堂教學行為的展示,也不是優質課堂的觀摩,而是課前帶著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的教學設計,課中帶著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的教學,課後的反思和交流。

專家強調,對於學校管理者而言,應在教師集體中形成研究氛圍,幫助每位教師制定專業發展計劃並進行案例研究,促進教師不斷反思,將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相結合。教師要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結合學校和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和確立研究課題。結合日常教學活動,用新課程的理念和觀點分析壹個典型案例或教學細節,幫助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教學中,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這樣,教研就不再是單純的備課,而是研究問題,應該成為教師教研活動的新亮點。

其中壹種模式是個人反思,同行交流,專業指導。

如何開展“校本”教研?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指出,開展“校本”教研,必須具備三大要素。首先,教師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不是壹般意義上的“檢討”,而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身邊的教育現象的反思,從中發現問題,改進工作,形成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成為壹個具有自我完善意識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專業人士。二是倡導同齡人之間的交流互助。研究表明,“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是提高教學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壹項研究發現,75%的教師如果參與學校同事間的相互指導,就能有效運用課堂所學,否則只有15%會有同樣的表現。記者在實驗區采訪了解到,壹些教師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上遇到了壹些棘手的問題,但不知道如何改進。對此,壹些學校將問題分類,組織教師結合教學案例作為旁觀者壹起“會診”,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從而收到“旁觀者清”的效果。老師們普遍認為,在辦公室隨時隨地的交流對他們很有幫助。因此,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學和研究活動同樣重要。第三是專業支持。目前,壹些國家和地區正在推廣“同伴互助”的方法,但同時也發現了壹些不足之處,即同事之間的互助和橫向支持是有的,但縱向指導明顯缺乏,尤其是在當前教育大改革時期。沒有先進教育理論的指導,教師只會在同壹水平上復讀。為此,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強調,“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指導”構成了校本教研體系,這三個要素缺壹不可。

第二種模式使參與式培訓在教師中掀起了壹場“頭腦風暴”。

隨著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教師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他們迫切需要的,不再是在幾千人、幾百人的大會堂裏聽專家的報告,而是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和溝通。

以往的培訓壹般是通過邀請專家授課或組織講座、評課的方式進行。這種方法有壹定效果,但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參與。培訓師總想“給老師講點東西”“讓老師學點東西”,甚至往房間裏倒。結果老師聽報告的時候很興奮很激動,但是心跳之後的動作還是很難。久而久之,老師很難形成反思分析的習慣,只會用,不會創造性地用。壹旦過程遇到壹些阻力,研究往往會自動結束。其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需要與同行,尤其是有經驗的同行交流,與教研人員對話。同時,他們也需要在集體討論中產生新的教學靈感。因此,專家提醒,應高度重視參與式培訓,尤其是培訓者與受訓者之間的平等交流與對話。

要幫助教師真正理解新課程的理念,就必須改變過去的“報告”訓練。除了組織理論學習,還要對問題進行案例分析,對實施新課程的教師進行現場指導和幫助,使教師盡快掌握新課程的要求和方法,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

特別要註意課堂討論和即興指導,把訓練地點定在教室裏,邊教邊討論。培訓師先親自上課,然後結合實際講理論,壹會給老師講,壹會給學生講,通過課堂直觀地展示新課程的理念。也可以先找老師聊聊。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培訓師走上講臺,組織教學,即興指導,引導教師討論。整個教室變成了壹個學習和交流的地方。大家會拿出自己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困惑,在相互提問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這裏,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老師”和“學生”。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把自己當成被動的受訓者,而是主動參與。這種全新的培訓在教師中掀起了壹場“頭腦風暴”,搭建了教育管理者與教師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使教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培訓和提高。

第三種模式是建立教師培訓的保障機制。

目前,培訓中小學教師是壹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如何提高培訓工作的效率,保持培訓工作的壹致性,是本次課改教師培訓工作中需要密切關註和探索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負責人強調,要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培訓的質量和效率。

首先,要營造有利於教師研究的氛圍和寬松的環境,讓教師有機會充分討論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不應以任何形式或權威壓制教師的個人專業意見。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應該給予幫助。對於教師來說,改革是壹個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對話尤為重要。

其次,要加強教師與學校的溝通與合作,形成長效機制。開展校本教研,關鍵在於建立壹個高水平的教研集體,即教師共同協作支持教與學的氛圍。有了這種氛圍,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過去,管理者更關註教師的自主性和個人發展;如今,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應該強調同伴互助與合作,在教師之間建立積極的夥伴關系,建立促進教師合作與發展的學校文化,形成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溝通、協調與合作,並與他們分享經驗和成功。

第三,要建立研究體系,形成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學校具備研究功能和能力,形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使學校成為真正的學習型組織。

課程改革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還需要協調教育系統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為教師培訓提供條件和保障。同時,要爭取各級教學研究機構和教師培訓部門的支持和指導,加強與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

為推動“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教育部已作出規劃,在國家級實驗區建立壹批“校本”教研制度建設實驗示範基地,各省也要建立省市級“校本”教研制度研究基地,特別是要結合農村教育實際,充分發揮中心學校的輻射作用,通過聯合教研等有效措施,提高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