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1885.1.16 ~ 1967 . 5 . 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文藝理論家、批評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先驅,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原名毛壽(後改為隗囂),字行雲,又名祁鳴、蒙奇、蒙奇、蒙奇,筆名元壽、仲密、祁鳴、號唐智、堯塘等。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他是《新青年》的重要合著者,曾擔任《新潮社》主編。五四運動後,鄭振鐸、、葉、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壹起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主要撰稿人。
秋瑾
(1875 ~ 1907)民主革命家。女,字玄清,號,別署建湖夏。紹興人。官紳出身,有通史,工詩,善騎射劍術。光緒三十年(1904),他拋下兒女赴日留學,創辦雜誌《白話》,創建“* * *愛社”“十人社”。第二年三月,我回紹叔探親,籌學費,參加光復會。7月赴日本,拜會孫中山,入團,任檢討員,任浙江支部領導。同年冬回國,在《中國婦女報》鼓吹民主革命,先後在紹興、湖州女子學校任教,並在江浙壹帶聯系黨,建立秘密組織,武裝起義。三十三年(1907)初,接掌大同學堂督學,聯絡共產黨,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約好,脫離浙皖起義。7月6日,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病逝。秋瑾於7月13日在大同學堂被捕,15日淩晨在紹興玄亭口慷慨赴死。後來,朋友和許按照遺願被安葬在杭州西湖西陵橋邊。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了四個大字和壹副對聯。為紀念秋瑾,紹興在顧璇亭建了“秋瑾烈士紀念碑”?
王羲之
303 ~ 361,又名303 ~ 379,307 ~ 365,321 ~ 379)晉代書法家。字邵毅,原籍瑯琊(今山東臨猗)。西晉末年,他隨金家南遷,向往山川,定居。之後到建康師從王導。學成後,從郎中做起,後轉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成為右軍將軍、會稽文官,人稱。在任期間,他關心人民的疾苦。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與謝安、孫綽等人重修蘭亭,飲酒作詩,撰寫《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後來因為與揚州刺史王澍的隔閡,以此為恥,就說自己有病辭職,誓不為官,盡遊山河。他的書法被譽為“書法之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傳世作品有《悼帖》《豐居帖》等20余種。?
蔡元培
(1868 ~ 1940)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慶,人之名。紹興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翰林院授編修。早年,他曾擔任邵軍中西學校的督學。後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社和愛國女校,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與陶壹起組織光復會,任會長,並加入同盟會。後來我在德國學習。1912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廢除崇孔讀經。他與吳、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後來北大校長提倡科學民主,主張文學革命,反對北洋軍閥,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辦學方針,使北大成為五四運動的搖籃,也迫使他辭職。1924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後來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1927後,他先後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中央研究院院長、法務部代理部長,招募和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晚年,他主張抗日,不滿當局的黑暗統治,與宋慶齡、楊杏佛、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7年,上海淪陷,遷都香港,力勸全國合作抗日。1939晉升為國際反侵略會議中國分會名譽會長。1940 3月5日在香港去世。毛澤東發來唁電,稱贊蔡元培是“傑出的學者和世界的楷模”。有《蔡元培全集》。?
馬壹浮
中國學者、詩人和書法家。名浮,字太深,後字浮。號詹翁,號譚東,號譚老人。浙江紹興人。出生於四川成都,六歲回鄉。早年參加縣考,十天狀元,去上海學英語、法語、拉丁語。19歲時,他與謝無量、馬軍壹起創辦了《二十世紀翻譯世界》,引進歐美理論。應清政府駐美使館之邀,宣赴聖路易斯任學生督導室辦事員,期間遊歷英德,展出《四庫全書》,潛心經學。理解文中的哲理,融合儒釋道。崇尚六藝控制壹切學術的理論。抗戰時期,避難地江西、廣西有秦惠玉和玉的作品。1939年在四川樂山創辦更名書院,任講師,撰寫更名書院講義六卷,出版詩集。從1942開始,專家們記住了宋明理學的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文化博物館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委員。這套書是馬壹浮收藏的。
錢三強
1913 ~ 1992)核物理學家。我原籍湖州,出生在紹興。65438-0936,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次年赴法國留學。在約裏奧·居裏的指導下從事核科學研究,發現了鈾核三分法現象,加深了人類對核裂變的認識。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巴德微觀物理學獎。歷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1948和他的妻子何回到了中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研究所所長。1954加入中國* * *產黨,參與建立中國科學院及其部門和中國原子能研究基地,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所長、規劃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副院長,其部門成員,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浙江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任期。 1992於6月28日在北京去世。他壹生致力於科學技術事業,特別是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的建立和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貢獻。
竺可楨
(1890 ~ 1974)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字藕舟,又名邵榮、烈祖、趙雄。紹興上虞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和唐山路礦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後進入哈佛大學地理系專攻氣象學。1918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在武昌師範學校、南京師範學校、南開大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際百科全書》編輯部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學校長,確立“求真”為校訓。抗戰初期,他帶領浙大師生西進,途經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到達遵義。浙江大學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以其卓越的辦學能力發展壯大。1949前夕,他拒絕去臺灣省,只身前往上海迎接中國人民的誕生。1949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地質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主任。1962,加入中國* * *產黨。當選為第壹、二、三、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為了研究和解決我國水土流失、沙漠治理、鹽堿地改良、沼澤開發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問題,腳踏實地地進行考察和調查,為我國現代氣象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為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74死於2月6日,是《竺可楨文集》的作者。浙江大學有壹座竺可楨的銅像。
周
(1888 ~ 1984)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原名宋壽,字,筆名克土、高山等。魯迅的三哥。紹興人。早年從事教育和出版工作。1932 12,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調查揭露國民黨迫害政治犯的罪行,參與解救黨員和愛國人士。1945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1948年4月加入中國生產者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後,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委會副主任。1949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高教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中共第九、十、十壹屆中央委員,第壹、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四屆政協委員,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1984於7月29日在北京去世。著有《科學雜談》、《進化與退化》、《魯迅回憶錄》、《魯迅舊家的沒落》,翻譯了《生物進化論》、《生物與生命問題》、《優生學》等。
徐守尚
(1883 ~ 1948)教育工作者。吉諾這個詞,數字上去了。紹興人。早年就讀於邵軍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結識魯迅,成為摯友。曾主編浙江潮。30年冬(1904)加入光復會。宣彤元年(1909)回國,在杭任教。1921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教師、科長、輔導員、處長。此後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兼文書處處長、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1912至今,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成都華西大學任教。魯迅逝世後,他十分珍惜魯迅手稿和遺物的收藏和保護,積極籌備《魯迅全集》的出版,籌備成立魯迅紀念委員會,為魯迅紀念文學籌集各種獎金。65438-0945任臺灣省編譯館館長,在臺灣省大學任教。1948二月18,在臺北公寓遇刺身亡。著作主要有《張傳》、《魯迅年譜》、《中國文獻學》、《俞樾傳》、《死黨魯迅印象》、《我認識的魯迅》等。
馬寅初
(1882 ~ 1982)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紹興人。小的時候和家人壹起搬回了在嵊縣的祖籍。光緒二十七年(1901)入天津北洋大學,後赴美留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中國銀行總會計師、浙江省政府委員、南京政府立法委員會主席、金陵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重慶立信會計學院教授、重慶大學教授、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教授。抗日戰爭時期,他因攻擊四大家族而被國民黨政府監禁和軟禁。1949後,歷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1955當選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1957發表的新人口論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評。9月恢復名譽1979。1982年5月10在北京去世。主要著作有《馬寅初經濟論文集》、《經濟學導論》、《馬寅初講座》、《中國關稅問題》、《新人口論》等。
邵力子
(1881 ~ 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蘇壽,字仲輝,筆名莫箐和文泰。紹興的閆濤人。舉人,清末同盟會成員。曾任上海大學代校長,倡導創新文學,主持上海《中華民國日報》,出版《覺醒》副刊。1920年5月加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成為上海* * *制片人團),同年加入中國* * *制片人黨。65438年至0925年任黃埔軍校秘書長,參與國民黨改組。1926年蔣介石反對* * *後,接受了陳獨秀和瞿秋白的建議,離開了* * *產黨。1927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長、中國公學校長、甘肅省政府主席、陜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駐蘇聯大使、國民參政會秘書長。1949曾是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議後,離開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1949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員、NPC常委、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委員。出版了兩卷邵力子文集。
陶張成
(1878 ~ 1912)民主革命家。字桓卿,筆名,,別名董和惠姬。紹興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主張革命。次年,他離開日本,回到上海參加革命活動。三十年(1904)與蔡元培等人組織光復會,次年五月與徐錫麟、龔寶全創辦大同師範學校。三十三年(1907),皖浙戰敗,避難東京。後赴南洋,先後擔任新加坡《中興日報》和仰光《華光日報》的首席撰稿人和記者。三十四年(1908)在日本編輯《人民日報》。宣彤二年(1910),章太炎重建光復會,任副會長。第二年,他去南陽籌款支持國內武裝起義。回國後,在上海成立了光復會的秘密機關——瑞軍社,並積極為杭州、南京的光復會籌劃。浙江光復當選臨時省議會議長。1912年,陳指示的人在廣慈醫院被暗殺。著有《浙江案略》、《中國國力興衰史》、《陶文集》等。為紀念陶烈士,學會參觀紹興東湖、孫中山,專程到陶舍懸掛,後毀於戰火,於陶殉難70周年時1982重建。
任伯年
(1840 ~ 1895)清代畫家。第壹個名字叫哭,又名潤衣,字遠,是小樓。後來改為“伯年”二字,用了這個字。紹興縣人。從小受父親指點,14歲去上海樊莊當學徒。他的繪畫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在未成年時就出名了。鹹豐十壹年(1861),太平軍攻克紹興,他作為旗手加入太平軍。太平天國失敗後,留在家鄉,住在寧波名師任雄、任勛同治七年(1868)二月隨任雄赴蘇州。中年以後,他住在上海,靠賣畫為生。他的畫家陳發洪綬、華嚴,擅長畫人物、花鳥,註重寫生,速寫並用。他們獨樹壹幟,成為“海上畫派”的重要創始人之壹。與任雄、任勛、余人並稱畫壇“四傑”。有三個朋友的照片,壹張在芭蕉陰下乘涼的小畫像,的生日,祝福,潘,望著河中的小索,鐘馗,騎著倒驢。
徐錫麟
(1873 ~ 1907)民主革命家。“孫波”這個詞不叫“光明人”。紹興東圃人。早年從事教育活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訪問日本,在留日學生民主思想的影響下,立誌革命。31年(1905),蔡元培介紹他加入光復會。同年9月,與陶、龔寶全等在紹興創辦大同學校,培養革命義勇軍,並以發展軍事體育為名,購買大量武器,策劃起義。次年,為了掩護革命活動,他捐錢為官,去了安慶。歷任陸軍小學辦公室、安徽巡檢司巡校辦公室、陸軍小學督學。後來和秋瑾商定,三十三年(1907),七月中旬,安徽、浙江兩省同時起義。被清政府提前察覺,他趁巡校畢業典禮提前在7月6日制造襲擊,開槍打死總督恩明,被清軍包圍,因寡不敵眾被捕。庭審結束後,他被剖腹拷問,義無反顧,平靜離世。
徐淑蘭
(1838 ~ 1902)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先驅。字仲範,號巡檢寺。紹興縣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授兵部博士,後改為知府,任道化嶺運鹽使。他因母親患病而回鄉,致力於修建城門和池塘,提供救濟和其他地方公益事業。光緒二十三年(1897),主張捐巨款在府城創辦邵軍中西學堂,任校董。同時捐資3萬余元創建古越圖書館,捐贈古今中外圖書7萬余冊。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館,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公共閱讀圖書館。開館後,每年捐贈1000元用於館內工作人員的工資和開支。
趙曄
生卒年待考。東漢學者。長郡二字。紹興人。早年為縣官,榮幸迎杜佑。他為自己的服務感到羞愧。他棄官到犍為縣中學(今四川資陽)向經學大師杜甫學習《朝鮮詩》。20年過去了,杳無音信,家人誤以為他死了。回到家鄉後,他關起門來寫作,如、元、《春秋》。後來,蔡邕到會稽去讀他的《西施》和《沈李元》,認為比《論衡》好,但遺憾的是這本書丟失了。原書《吳越春秋》為12卷,現為10卷。前五卷敘述吳,起於泰伯,止於福查;後五卷錄,始於無,終於練句。由於邵康把私生子封在會稽,所以他更詳細地敘述了句踐戰敗、歸順吳國、三年後回國、恢復國家措施的具體部署,以及最後消滅吳國霸權的過程。這本書匯集了正史、正史、民俗等資料。雖然不是正史,但可以補充。後人評論《史記》、《文選》、《水鏡》等書,引用了書中的許多記載。
王守仁
(1472 ~ 1528)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幼名雲,字伯安,名陽明子。祖上住在殷珊,後來搬到余姚,年輕時全家搬回殷珊。在味樓室故鄉陽明洞,世人皆稱陽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而被朝廷處罰,被貶至貴州隆昌(修文縣)任職。後來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平定“陳豪之亂”,他創建了新的博客,成為南京兵部官員,但不發鐵券,不發舊俸祿。而是回到殷珊,在積善書院講學,並在西國門設立陽明書院,周圍有300多名講學人員,講學五年多,創立了“致良知”學說。嘉靖六年(1527),任前官至左都巡撫。次年因病求援,死於南安船回家途中。初為隆慶、穆宗、史文成。其舊宅原在城內廣祥橋壹側,後在王衙巷新建大宅,史稱“博府”。其墓在紹興市西南花街仙霞山。他的生平著作被他的門生編入《王文成功權書》,共有38卷。其中,《傳記與大學問》是他的主要哲學著作。其學說對後世影響很大,流傳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
徐偉
(1521 ~ 1593)明代文學家、畫家、書法家。第壹個單詞是文清,這個單詞被改成了長的。有人取名天池山,長春藤道士,殷珊布依族,或系田水月。紹興人。20歲的秀才,屢次鄉試不中,當過老師、小官吏。37歲時,福建、浙江巡撫胡宗憲被招為幕僚,對日本軍務多有謀劃。壹度精神失常,因誤殺繼妻入獄7年,後被同鄉張元團解救釋放。從此沈迷山河,走遍大江南北,以代賣書畫為生。他的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等畫,是明中葉水墨畫寫意派的創始人,對後世畫壇影響很大。書善草,筆橫飛,恣意繁華。他還寫了很多詩,參與了地方誌的編纂。他能夠彈鋼琴並掌握旋律。73歲,貧病交加,草葬從簡,死得淒涼。人們把他葬在紹興穆卡的江坡山。著有《四聲四面佛》、《南方詞敘》、《徐文長全集》、《徐文長失傳稿》、《徐文長失傳草》等。
姚杖子
(1522 ~ 1555)明朝抗擊日本的英雄。紹興獨山村人。他是壹個貧窮的農民,名字不為人知。因身材魁梧,被稱為姚長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壹個倭寇從諸暨逃到紹興柯橋。正在地裏幹活的姚獨自拿著飯叉與敵人作戰,寡不敵眾。他是向導。他假裝帶路,把寇領到柯橋的臨水壇前,用方言對鄉親們說:“等我過橋,妳們就把前後軸拆了。”根據他們的命令,村民們切斷了敵人的退路。敵人認識新兵,就把他剁成肉醬。官兵和村民趕到,消滅被困日軍130余人。為了紀念姚,村裏把“人化壇”改名為“覺臥圖”,前後橋分別命名為“勝利橋”和“萬安橋”。三座磚木平頂的“姚紀念廟”和壹座6?5米的“姚先烈對日紀念碑”由作家張岱書寫。?
王端書
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的才女。王思仁的二女兒,字玉英,號子,又號子。紹興縣人。我從小就喜歡讀書,什麽都不忘,尤其是歷史。詩詞散文,不涉寫作,與人寫作,終日不知疲倦。其父贊曰:“生而八男,不如壹女。”成年後,他與錢塘丁兆生結婚,並壹度與丈夫住在京都。清世祖聽說了他的才華,想請他進宮去教妃妃,被他婉言謝絕了。他隨家人回到家鄉,曾住在青藤書屋,後來搬到杭州吳山,在那裏寫詩作畫。他的畫、詩、詞都很優秀。畫花草,畫風疏麗。作品相當多,有《尹紅集》三十卷、《唐吉》、《時宇》、劉佐《鍥而不舍才情集》、歷代帝王後妃考述,有《名士詩》、《名士文薇》、《秋蟲賦》、《蓮賦》、《菊賦》等。80歲的時候。?
張學成
(1738 ~ 1801)清代史學家、地方誌家。原名文鰲。這位文學衛士,字石齋,叫做邵巖。紹興人。童年愚鈍,記憶力差,被視為“朽木”。但是,他“深思熟慮,冬夏鉆研,孜孜不倦地工作到半夜。每當他得到壹些東西,他就落筆”。對文史有濃厚的興趣,立誌求知。26歲的國子監。28歲的朱筠(音譯)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壹名學士,他能夠探索自己豐富的藏書,並與到訪朱門的名人和學者討論學術淵源、異同,從而在學業上取得長足進步。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選鄉試,次年中進士。我覺得“迂腐”不適合這個世界,我也不想當官。我在保定、定州和貴德的書院講學。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寫文史通義,20多年從未間斷。還申請編纂了賀州、永清、亳州、常德、荊州等地的地方誌,並參與了《湖北通誌》的修訂。我壹生窮困潦倒。從32歲開始,因為父親去世,我壹直靠講課和編記錄為生,很艱難。他學識淵博,對歷史理論有獨到見解。由於他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他未能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和抱負。他特意編輯了12的《史記考》,至今未出版。文學、歷史、文學的大概含義,在他生前只是刻上了書名。道光十二年(1832),次子首次出版8卷。張死後120年,劉承幹收集並出版了他的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