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壹詞,遠在大約公元前1100 年到公元前770 年之間的西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有為王朝服務的會計,有專職官吏專司其事。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曾經當過管會計的委吏。據考證,會計在當時的基本涵義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年終伊總核算,月計歲會。後來有人總結為“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把“會”與“計”兩個字聯起來,就成為總核算與零星核算的壹個綜合體了。
簡單說就是:
“會”指聚合、會合、總計;會計在我國古代就有這壹名詞。
我國從周朝開始就設置官吏,為封建皇朝掌管財物賦稅。進行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會算之為會”,(焦循《孟子正義》)。宋、元以後,官廳錢糧移交時,編造“四柱清冊,民間沿用,逐漸發展,成為傳統的中式簿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