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的周代,有位國王周靈王,他的長子姬晉(黃帝第四十二代後人,字子喬)生於公元前565年,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年少冊立,十五歲就輔佐父王治國。但太子晉寬厚仁愛,卻生性耿直,說話總是讓父親周靈王不愛聽,所以得不到周靈王的賞識。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濫,危及王宮,靈王決定壅塞二水,太子晉直諫阻塞之不當,主張像大禹治水那樣因勢利導。不料觸怒父王,結果被廢太子,貶為庶人,逐出王宮,流落民間。
太子位被廢,立其弟貴為太子,太子貴即位後稱為周景王。周景王因子喬在太子位時得到百姓和大臣的擁護,並對子喬產生痛恨、妒忌,在靈王面前百般挑撥,也成為致使子喬的太子位被廢的壹個主要原因。貴即位後下令要除掉子喬,子喬得知後連夜攜妻帶子,逃往自己外公的家鄉晉國。晉國國王晉平公早就聽說了太子晉的賢名,於是就收留了他。
太子晉被貶後,郁郁不樂,於公元前549年,賫誌而終,年僅十七歲。
太子晉雖壹生短暫,但他作為王氏立姓開始之始祖,王姓人對其始終不忘,有著追思敬仰之情。太子晉的兒子姬宗敬,做官做到司徒職位時,痛恨祖父對自己父親的不公,冒著大不敬的罵名,就著民眾對他出自王家的叫法,將自己的姬姓改成了王姓。
太子晉後人即為王氏,至其二十世孫秦朝武城候王離有王元、王威兩個兒子,王元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遷到山東瑯琊郡,成了瑯琊王氏的第壹世祖,王威則居太源,是為太原王氏的祖先。
二、王姓相關的其它來源
姬姓,黃帝之姓,中國古老的姓氏之壹,周朝的國姓。黃帝的嫡系後裔世世代代以姬姓相沿襲,非嫡系子孫便分成其它姓氏,如周姓、吳姓、王姓、楊姓、魏姓、趙姓、韓姓、孫姓、鄭姓、馮姓、衛姓、何姓、張姓、謝姓、華姓、於姓、康姓、孟姓、汪姓、毛姓、戴姓、龐姓、熊姓、項姓、賈姓、郭姓、樊姓、霍姓、管姓、石姓、文姓等。
?
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壹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有稱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任魏國將軍,才重得顯貴。先秦時期,壹直活躍於河南洛陽壹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徒遷到山東瑯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瑯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距今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除瑯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外,還有3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壹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壹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壹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壹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壹直生活在山西臨猗壹帶。史稱河東猗氏王氏,己有2700年的歷史。
再壹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壹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距今己有2400年的歷史。
三、江右鍬溪王氏的來源
鍬溪始祖偞之公,屬太原郡瑯琊派系元公之裔,覽公第六子琛公的十二世裔孫。官拜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刺史,公因訪其祖跡而來鍬溪定居。據家譜記載:琛公長子稜公是西晉王導的從弟,少時清顯,官丞相從事中郎,出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侃公是稜公的胞弟,也就是偞之公的十二世宗祖,侃公曾出任豫章廣武將軍,因為他們的先祖三百年前曾在南昌做官,按理稜公應有後人還在南昌。
自偞之公來德安鍬溪定居落業後,生子瓘文,唐時為淩煙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是為鍬溪二世祖(晉世四十五世)。瓘文公生子二,定、海(晉公四十六世)。定公生子三,靖、顯、暉。海公生子二,明、昭(晉公四十七世)。靖公生子三,濱、復、誼。顯公生子二,誠、溶。暉公生子壹,哲。明公待考。昭公生子三,澄、密、燮(晉公四十八世)濱公居鍬溪舊宅,生子三,平、振、儼。復公為孝感縣丞,娶袁氏生子壹,衡,公遷興國洴田(今名泉口阪)。公妣合葬猛虎跳澗。誼公徙居蘄春白沙河,生子二,麗、霖。誠公唐大中五年(851年)登第,鹹通間為豫寧令,遂而家焉:公生子三,怡、惇、恒。溶公精地理,欲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未果,生子壹、義。哲公生子壹,銳,葬新建路口。澄公生子二,慶、寶。慶公欲遷黃土(今九井)未果。密公由鍬溪樓下遷九江府(待考)。燮公住珠明莊(今愛民碧山王村),生子二、坪、本(晉公四十九世)。平公居鍬溪生子君禦,振公(待考)、儼公(待考),衡公娶楊氏生子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霖公(待考)。惇公生子君甫,遷西源莊(今德安吳山鄉林居村)。恒公遷楓林郎溜田,馬頭坑(地名無考)。義公生子君濟,君朋遷三萬(今吳山鄉山灣村)。銳公生子三,君明、君權、君顯。明公因避亂早徙居武寧田畔,與家鄉音信隔絕。君權公於五代間兵荒馬亂時,遷居武寧安樂鄉驢駐坪,公享年期頤,葬樟樹口尾。顯公兵亂時遷武寧五鳳山,慶公長子君津,因五代兵亂遷徙瑞邑洪陽上鄉顏坑(今瑞昌市洪壹鄉蛟溪)。慶公次子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長子君滿,第三郎。唐末、昭宗爵封端公,居長溪山祖(今鄒橋畈),歿葬櫟榔塘畔。寶公次子君演,第五郎,先鋒使,歿葬曹家坑。寶公三子君淺,第十郎,字禹源,唐置鎮南軍節度使,國子祭酒兼禦使大夫。公卒葬於黃土坡(今九井李塘沖附先壟)。寶公四子君汴,系官司鎮南軍,節度使,佐廂兵馬,右押衙檢校,散騎常侍禦史大夫,公天佑三年(907年)歿葬茶培坑。平公生子君源(待考)。本公生子君澗,珠明祖(以上君字輩,為晉公五十世)。
再補偞之公的資料,偞之公初由山東臨沂市膠南縣遷入金陵任職(今南京),由金陵再遷洪洲(今南昌)官拜洪洲刺史(相當於今南昌市長)因避戰亂,於唐高宋永微元年(公元650年)擇地隱居德安鍬溪,所成為江南(江右)鍬溪王氏壹世始祖。偞之生子瓘文,瓘文公文學超眾,文武雙全,深受女王武則天的器重。於垂拱元年(685年)拜淩煙閣大學士,賜封金紫光祿大夫,官至工部尚書。
瓘文公其後裔繁衍五代,人丁興旺。君字輩有兄弟二十余人:君禦,君湘,君源,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顯,君津,君澤,君滿,君汴,君淺,君演,君湧,君沅,君澗等。至唐宣宗十二年時,戍寅年(公元858年)鍬溪出現過戶則百余,人則近千,樓宇連貫,雨不濕腳,良田千畝。鍬溪東西兩岸及二沖等處,接棟連楹無尺寸空址。我們祖上在鍬溪的居地,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愛民鄉土塘三組鍬溪王氏祖地。
若要論具體精細的方面來說,還需審慎、嚴謹和仔細。四十九世祖平公,生子君禦,居鍬溪。衡公生子二:君湘、君源。麗公生子二:君敬、君懋。怡公光啟元年(885年)遷岡廉村待考。惇公生子:君甫,居西源。義公生子二:君濟、君朋。遷居三萬。銳公生子三:君明,因避亂早遷武寧田畔,與家庭音信隔絕無考。次子君權,五代(907—960)兵亂,遷居武寧安樂都驢駐坪。三子君顯,遷武寧五鳳山。慶公生子:君津、君澤。君津,五代兵亂,遷瑞昌洪陽上鄉顏坑。君澤早逝。寶公生子五:君滿遷長溪山鄒橋阪;次子君演居黃土;三子君淺居黃土(今九井)楊梅綠水界;四子君汴居黃土;五子君湧,兵馬副使遷徙不明。本公生子君澗,遷珠明村。
另補王賢勇的資料:
鍬溪:是壹個古老的地名,是王姓部分壹支發源聖地。他坐落在江西省德安縣愛民鄉土塘村三組,現有38戶,160余人口,古稱鍬溪王莊,是江南鍬溪瑯琊王氏壹支發源始祖之地。鍬溪王氏是姬姓之王,始祖出自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太子晉,字子喬,英年輔政,諸侯皆服。只因谷洛二水,將浸及王宮,周靈王雍堵之,惟太子認谷洛二水雍之勢必濫民之田。民以食為天,太子為其不可,因此觸怒父王,致被貶為庶民。自使太子賁以誌終,年僅十七。幸生子敬宗,少有大誌,至靈王崩,次子景王嗣位。周室就衰,敬宗毅然隱居山西太原市晉陽。而鄰閭仍稱王家,便以王為姓。
自晉公傳至十八世孫,王翦生子王賁,王賁生子王離,祖孫三代為秦國大將軍,公園前236年-208年助秦王統壹天下。翦公興蒙恬力動作者,亦是秦朝四朝大將軍,後封為武鹹侯。翦之孫離公接任大將軍之職:二十二年(公元前208年)領兵圍趙,不意巨鹿壹戰,被項羽所擒,兵敗自焚。離公所生兩子,長子元公,幼子威公,見父歿於亂軍之中,元、威二公帶家人遠逃山東省瑯琊市臨沂,秦收趙之後,天下太平。威公返回山西太原晉陽。後來威公為太原王氏始祖。元公依居住山東瑯琊臨沂,元公為瑯琊王氏始祖,元公後裔散居山東省膠南縣壹帶。
元公傳至(晉世)三十壹世,祥、覽二公,祥公生子有無考,覽公生子六人。長子栽公為瑯琊東安王氏,次子基公為瑯琊開閔王氏,三子正公為瑯琊三槐王氏,四子會公無考,五子彥公為瑯琊新安石王氏,六子琛公為瑯琊江南鍬溪王氏,琛公傳至(晉世)四十三世:偉公生子偞之,由山東臨沂市膠南縣遷入金陵任職(今南京),由金陵再遷洪洲(今南昌),官拜洪洲刺史(今南昌市長)。因避戰亂,於唐高宋永微元年(公元650年)擇地隱居德安鍬溪定居,所成為江南鍬溪王氏壹世始祖。
偞之生子瓘文,瓘文公文學超眾,文武雙全,深受女王武則天的器重,於垂拱元年(685年)拜淩煙閣大學士,賜封金紫光祿大夫,官至工部尚書(今中央部長級)。瓘文公其後繁衍五代,人丁興旺。傳至兄弟二十余君,君禦,君湘、君源、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顯、君津、君澤、君滿、君汴、君淺、君演、君湧、君沅、君澗等兄弟。子孫已盛得勝,至唐宣宗十二年時,戍寅(公元858年)鍬溪出現過,戶則百余,人則近千,樓宇連貫,雨不濕腳,良田千畝,鍬溪東西兩岸及二沖等處,接棟連楹無尺寸空址之景觀。
時至唐懿宗鹹通十四年癸已(公元873年)年,九分之族,亦雲盛矣迄五代間,僭亂叠興,幹戈不息,盜賊峰起,鄉裏莫能安,吾族雖家世浩大,生益四馳,盜寇不敢侵而九分之人,亦不能無遷徒四方,君禦壹分則遷大冶、下坪、鄭塘、黃州、浠水、九江黃梅。君淺壹分則遷九井、澳溪、瑞昌、金陵等處。君濟公壹分則遷三萬、吉安、陽辛、大冶、金寨、瑞昌、興國、茅田,君權壹分則遷興國、湴田、瑞昌、蘄洲、豐城、白沙河、武寧、君明壹分則遷武寧冷水坑、田畔、大冶、金山店。君顯壹分遷居五鳳山、龍須、星子、九江、君津公壹分則遷瑞昌、顏坑、武昌、江夏、大冶、通山、瑞洲、高安、三港、蒜洲、譚田、堨頭、水口、建昌、長寧、大埠、澳溪,君澗公則遷珠明,太乙觀、黃梅、王家壩、瑞昌。君滿壹份則遷鄒橋阪長溪山,君甫壹分則遷吉安、西沅、南義、瑞昌高豐。君湧壹分則遷白水、安徽、千秋阪、英山縣、崇陽縣,君朋公壹分則遷三萬、建昌、陽辛、通山、茅田、吳田、西港、羅田、紅安縣。
君朋公六代孫,北宋軍事家,王韶之孫,王寀之子。王彥融於南宋初,皇上召封命官,汴京(今開封)失守,移金陵(今南京)保主護駕,遷入南京,時不玖金兵猖獗江洲,故土三萬,不堪居住。興兄彥舉,率彥佑、彥存、彥佳、彥泯、彥修等兄弟七人,由德安三萬同遷江蘇金壇縣,西塔山立莊,為塔山莊,現有370余戶,1600余人口。已有八佰余年的歷史。從塔山莊則處遷,南京、常州、丹陽、銅寧,麒麟門、東湖頭、邑西直溪橋、邑南嶽陽、俊祁、雲陽、揚州、北關、丹陽棚湖、長藹、蘇州、淮安、湖廣、古竹、深陽、杭州、漂陽、撫錫、杭州仙林寺,***向外地遷出陸拾四支。王阮壹支遷於撫州南城縣,鍬溪王氏迄今有壹仟三余年的歷史,後裔星布其羅散布中華大地,及海內外十多個國家。
(文章中錯別字多,雖已改了壹些,仍有)
四、關於鍬溪王氏的字輩
鍬溪王氏始於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始有君津、君汴二公首次纂修《鍬溪王氏家譜》。定下了40個字派行詩: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廷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鍬溪王氏分布全國各地,這40個字也散布到全國各地,曾由王賢勇、王義炳帶領幾位族人走訪了兩省15個縣的鍬溪宗親,查閱了各縣的派序:發現有百分之七十是用唐代40字;百分之三十用自創派序;有的還誤用太原派序;有的則跟別支系的派序混合在壹起;有的家譜上有唐代40字。但未起作用。特別對自創派序,我們走到他們的莊門,可無法按輩分稱呼,只好稱其為家門。這些莊門沒有記住先祖的兩句遺囑:“居方源自合,念祖派相通”,故造成今天相逢的尷尬。
五、江西德安縣鍬溪王氏歷代世系
1世—晉、2世—宗敬、3世—仕蠲、4世—森、5世—質、6世—升、7世—昱、8世—穎、9世—弼、10世—景、11世—錯、12世—賁、13世—渝、14世—息、15世—恢、16世—元、17世—頤、18世—翦、19世—賁、20世—離、21世—元、威、22世—道行、23世—謙、24世—樂、25世—吉、26世—駿、27世—崇、28世—遵、29世—音、30世—融、31世—覽、32世—琛、33世—侃、34世—戩、35世—明德、36世—璿、37世—尹壽、38世—施仁、39世—政、40世—廷治、41世—灝、42世—釴、43世—偉、44世—偞之(鍬溪王氏始祖)、45世—瓘文、46世—定、海、47世—靖、顕、暉、明、昭、48世—濱、復、誼、誠、溶、哲、澄、密、燮、49世—平、振、儼、衡、麗、霖、怡、惇、恒、義、銳、慶、寶、坪、本、50世—君禦、君湘、君沅、君敬、君懋、君甫、君濟、君朋、君明、君權、君顕、君津、君澤、君滿、君演、君淺、君汴、君湧、君源、君澗。
以下世系以字派為準: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洪。
宣和純正直,福德永興隆。
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
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輝騰漢,芳芝秀遇春。
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 說明:功字輩89世、瑞字輩為90世
註:偞之公之上應有研究、偞之公之下無異
? (引自中華鍬溪王氏聯誼總會王賢勇)
六、關於茅田宗祠
茅田王氏派系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宏。
宋丹嘉時善,化愛永興隆。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瑞衍英華茂,祥開景象新。通經成玉海,列席聘儒珍。
儀鳳飛騰漢,芳枝秀遇春。倫常敦大本,俊彩耀星辰。
王氏宗祠,亦稱茅田王氏宗祠,位於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茅田村,始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毀於文化大革命,於二OO七年重建,占地面積達1800余平方米。曾被有關專家譽為鄂南第壹祠。
七、王氏始祖子喬公在安徽巢湖的傳說
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今紫薇洞景區內,相傳春秋時代,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得名。 巢湖王喬洞,作為王子喬修煉過的福地,想來王氏宗族的子孫們知之甚少。王喬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石龍山下,相傳王子喬曾棲身此洞修練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而得名。它是個呈弧型的天然石灰巖熔洞。洞長40余米,高5-7米,寬4米左右。主洞口朝南,東巖壁上有明嘉靖年間刻的“王喬洞”三個楷書大字。後洞口略偏北,石窟內兩壁上刻有大小佛像520余尊,另有虎,象,馬,獅,麒麟等動物石刻多處。此外洞中還有刻碑六塊,最早的為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其余均為明清兩代遺物。據此推測佛像的雕刻年代在北宋以前。它是安徽省唯壹的壹處摩崖雕刻石窟,省級文保單位。洞內刻在石壁上的浮雕佛像全部沒有頭,佛像為何無頭?壹直是個迷。
八、歷代名人名士
從西漢王吉為瑯琊王氏這個宰相世家開辟歷史以來,經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未年,大約壹千年時間,族中有六百余人的名字永遠刻在人類文明史上,同時,到唐朝未代宰相王摶止,還造就了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九十二位宰相,其中權位最為顯赫的要屬東晉宰相王導,他因擁立司馬氏建立東晉政權有功,幾乎使王姓之人占據了東晉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職,當時有“王與馬,***天下”的說法。“王與馬,***天下”是瑯琊王氏勢力達到巔峰的標誌,同時也標誌著瑯琊王姓是為天下第壹旺族。同時在講究“忠孝節義”的封建社會裏,生活在漢晉時期的王祥、王覽兄弟,更以王祥“臥冰求鯉”,王覽“舍身救兄”被譽為“二十四孝”之壹的美名,從而使瑯琊王氏顯赫壹時。不僅如此,瑯琊王氏的女子也不簡單,在自西漢景帝皇後王氏始至明熹宗生母王皇太後止,有名有姓,有據可考的三十六位皇後中,就有十二位是出自瑯琊王氏,王家三十六位皇後是十二個王朝三十二位皇帝的配偶,又是十六位皇帝及四位太子,六位王爺,十五位公主的生母;在其所配皇帝之中,有吳主孫權、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等蓋世明主;在所生皇帝中,有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北魏昭成帝什翼健等英明帝王。
九、江右鍬溪王氏澳溪支派(王祥焱家族)
《澳溪王氏族譜原序》所載:今澳溪王氏譜系其始自太原,歷周迄秦漢傳至大唐?騎常侍君淺公昆仲,最盛淺公元孫令豐官臨川令,徙建昌子世祿官黃州同知,迨元(1279年)初有名時良者遷居蘆潭至嫡孫天相轉遷澳溪而家焉(此王世祿與晉朝王世錄相距880余年)。
王祥焱,澳溪支派後裔,家在今***青市江益區荷塘村(原永修縣江益鄉光明村),乃君淺公後裔。澳溪大隊地處現永修縣恒豐企業集團,距江益鄉光明村車程9.8公裏。又據王祥焱家字輩與澳溪字輩壹致,且王祥焱父為王發燈,王發燈父王功節,這些字輩壹致,可推王祥焱家為江右鍬溪王氏澳溪支派後裔,且為王君淺後裔。
?
現君淺公至王祥焱之間傳承不祥。
建昌澳溪字輩與大坪北山壹致,為:
君承少師令,世知繼仲宗。
公汝延時泰,天元宇宙洪。
文章華邦國,道德本尊崇。
聖功發祥遠,賢才應會昌。
經書傳數月,蘭桂慶連芳。
以上內容部分引自:/bbs/Default.asp?GroupID=5
(王氏論壇)、《江南望族鍬溪王》(王賢勇)和其他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