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a股控制權爭奪戰進入“邊緣地帶”,股權爭奪聲音減弱。

a股控制權爭奪戰進入“邊緣地帶”,股權爭奪聲音減弱。

自去年5月以來,已有超過10家上市公司被曝出內鬥。梳理這些公司,內鬥變“戰”,半夜偷公章等精彩情節不斷上演,刷新人們對上市公司治理的認識。與前幾年引起各方關註的“萬寶爭議”等案例不同,這些公司因“內鬥”進壹步拖累公司治理和運營,逐漸成為市場無法回避的“邊緣公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在喧囂的a股市場。

從早年的國美內訌,到後來的寶、萬之爭,a股市場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壹場股權爭奪戰,備受各方關註。但近年來,與股權競爭相關的噪音明顯減弱。據記者觀察,這並不是因為“內鬥”的情況少了,而是因為這些公司普遍“名不見經傳”。公司內鬥不會引起外部投資者跟風,反而會迅速拖累公司治理和運營,使其成為大家避之不及的“邊緣公司”。

壹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隨著a股價值投資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公司治理是否規範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註。當壹家公司陷入內鬥風暴時,其股價往往會遭遇連續跌停,這與之前壹波炒作“內鬥”股票形成鮮明對比。

不僅如此,退市新規的出臺,進壹步完善了正常的退市機制,嚴格執行“把關人”責任,使得爭奪控制權的公司很容易觸碰到“無法上交年報”或“年報不達標”的監管紅線,進而“戴星戴帽”離退市僅壹步之遙。這無疑會進壹步推動投資者用腳投票。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股權競爭的公司逐漸邊緣化,是有利於市場良性發展的好現象,會間接約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董事等“關鍵少數”的行為,讓他們“少打”“多談判”,做好公司治理。

混亂:

“精彩”的股權爭奪戰重演。

自去年5月以來,已有超過10家上市公司被曝出內鬥。梳理這些公司,內鬥變“戰”,半夜偷公章等精彩情節不斷上演,刷新人們對上市公司治理的認識。

最近的例子就是剛剛摘星的大連聖亞。5月11日晚間,大連聖亞回復上交所年報問詢函稱,公司及全體董事均認可公司控股股東為星海灣投資,但星海灣投資拒絕“索賠”。

這是兩年前大連聖亞控制權之爭的余波。當時公司董事會壹度拳腳沖突,最後原管理層離職,現任總經理和董事長“上位”。但截至目前,大連聖亞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的位置“無人認領”。

縱觀這些內鬥,強度處處高於大連聖亞。以嘉應制藥為例,上演了董秘深夜受邀“喝茶”,卻被關上門毆打的精彩故事。再比如萬通科技,連幾個“暴徒”沖擊股東大會的混亂場面都被曝光,明爭暗鬥變成“火拼”,讓人忍俊不禁,慷慨解囊。

從時間上看,比大連聖亞內訌持續時間更長的案例很多。比如恒泰愛普的內鬥可以追溯到2019。2065438+2009年7月,恒泰愛普原實控人孫耿文經人介紹,將所持股份迅速轉讓給銀川中能,銀川中能如願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2020年7-8月,碩生科技及其壹致行動人李麗萍“半路殺出”,導致新老控股股東與原董事會的“較量”愈演愈烈。

有上市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公司控制權背後的利益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難免有人會“鋌而走險”,使用“戰爭”、“偷公章”等“極端”操作。至於可能造成的後果,“圈內人”往往會忽略。

利潤: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為什麽上市公司控制權之爭屢屢上演?背後有壹個“利”字。

最近ST曙光的股東與ST曙光的股東之爭,是因為中小股東對大股東力推的收購項目的質疑。2021年9月,ST曙光發布公告稱,擬收購奇瑞S18(瑞奇M1)和S18D(瑞奇X1)的技術,用於純電動轎車和SUV的研發和生產。該交易為關聯交易。

收購公告激起了ST曙光小股東的憤怒,會計師也對收購出具了否定的內控審計報告,這也成為ST曙光“戴帽”的直接原因。

同壹陣營內部矛盾難以調和,也是內鬥的重要誘因。在利益的驅動下,原本有望“拯救”的“白馬”每壹秒都變成“敵人”的情況並不少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聖海倫。2020年4月12日,*ST海倫第壹大股東江蘇機電有限公司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將其持有的5%股份轉讓給金世偉控制的中天澤。同時,江蘇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原實控人丁建平分別委托中天澤行使其15.64%、4.34%股份對應的表決權,金世偉由此成為*ST海倫。

在協議中,雙方同意推動上市公司向中天澤及其指定實體增加收入。但2021年4月,*ST海倫公告終止定增,中天澤指定的關聯公司不再認購此前約定的非公開發行股份。對此,和江蘇機電認為,鐘的行為已構成嚴重違約,故將鐘起訴至法院。由此,*ST海倫股權之爭正式拉開序幕。

如今,內鬥中的*ST海倫連年報都不能如期披露。此後,重新發布的年報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因此被“戴帽”。

失控:

違規事件頻發,隱憂重重。

梳理過去壹段時間的股權爭奪案例,涉及市值小、公司治理不完善、主營業務不景氣等問題。壹旦發生內鬥,有關各方往往不擇手段達到目的,違規行為頻頻出現,進壹步加劇了上述問題的蔓延。

由於控股股東和前管理層在內鬥中往往具有“主場”優勢,往往通過阻撓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召開來防止“逼宮”,這樣的行為往往受到監管的關註。比如在ST曙光,最近壹次股東大會是中小股東自己組織的,而這些中小股東透露,他們已經就召開股東大會的事宜與公司董事會、監事會進行了協商和溝通,但是沒有得到回應,所以就自己組織了。由此,ST曙光遭到監管部門的質疑,要求公司保證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合法運作和科學決策,不得損害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不僅是阻撓,而且擁有信息披露優勢的壹方往往避重就輕,使上市公司陷入信息披露違規的尷尬境地。比如恒泰愛普,公司在2月14日召開過半數董事出席的會議,但保密。直到3月4日監管關註後才披露,經監管認定涉及董事會運作的重大事項未及時披露;2月9日,公司董事會收到《關於股東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函》,但該函未披露,也未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是否同意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決定,被監管部門認為股東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事項未及時披露。

然而,中小股東自己召開股東大會似乎並不那麽“美好”。以ST曙光為例。上述股東大會當天,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其他股東都想參加而沒有參加,甚至還引來了警察到場。相關股東無法出席也使得本次股東大會的合法性受到質疑。對此,監管函迅速到達,要求公司及召集股東等相關方依法行使權利。

為了抵禦大股東和前管理層的強勢,中小股東往往需要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投票權的力量,但背後卻隱藏著“壹致行動人”的嫌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連聖亞。本報曾以大連聖亞控制權之爭的謎題,報道過公司股東、原董事長楊子平、董事兼總經理毛偉等股東背後的復雜關聯。去年年底,證監會還處罰了毛偉控制55個賬戶買賣大連聖亞股票的事實。ST曙光的內鬥還被質疑小股東之間存在秘密的“壹致行動人”關系。

退出:

市場冷眼旁觀,原股東離場。

除了可能的信息披露不規範,內鬥也讓公司的日常經營充滿不確定性。比如“搶公章”、信息披露的秘鑰,幾乎成了內鬥中的“保留節目”,在*ST海倫、大連聖亞、*ST威海、嘉應制藥等多家公司上演過。

事實上,控制權之爭很快演變成了壹個商業問題。比如,公章被“搶”走後,如何確定其合法性?新人不理舊賬怎麽辦?股權鬥爭中如何有效保護員工的合法利益?

在恒泰愛普的內鬥中,由於鬥爭的主戰場是監事會,公司職工監事馮珊珊被代表不同利益的兩位董事長武斷地“罷免”,以阻止監事會的召開。尤其是最後壹次,在監事會會議召開前不到65,438+0小時,被罷免,因為要審議的事項是關於罷免時任恒泰愛普源董事長、總經理的直屬上司孫的議案。雖然最終辭退並不成功,但如此輕率的舉動勢必會損害員工的合法權益。

退市新規的實施,進壹步壓縮了“內鬥”公司的折騰空間。例如,內鬥往往導致子公司或孫公司失去控制權。如果不能迅速解決,將導致半年報或年報無法披露,或者半數以上董事無法保證公司披露的半年報或年報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直接導致公司“戴星戴帽”。

股權“內鬥”的公司正逐漸被邊緣化。目前,上述股權爭奪並未引起市場的廣泛關註,外部資金借機跟進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且當上市公司曝出內鬥的消息時,原投資者往往果斷拋售,相關股票股價暴跌。比如大連聖亞股權爭奪前市值約50億元,最新市值20億元,已經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