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實質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就是要面向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強調教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要求教育主動適應和服務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和造就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結構合理的各級(高、中、初級)建設人才,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早在1977,鄧小平同誌就說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關鍵是科學技術能上去。不重視教育,就不能發展科技。現代化不能靠空談,要有知識,要有人才。”他還說:“我們要掌握和發展各行各業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最終克服資產階級在上層建築中的影響,就必須培養具有較高科學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培養壹支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宏大隊伍。”沒有科學和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會成為壹句空話這些講話清楚而簡明地解釋了現代化對教育的依賴,並表明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尤為關鍵。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無疑依賴於高科技人才的培養。而人才的培養在於教育。因此,1985《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為我國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紀初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大規模地準備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新的合格人才。需要培養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的億萬工人。,有文化,有技術,有技能的人。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員等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及開拓能力的經濟技術人員。還要培養幾千萬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各領域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家、醫學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編輯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黨政工作者。”另壹方面,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這就要求教育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培養質量、數量、結構都能適應現代化需要的人才。我們要認真對待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同時,要積極適應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努力把青年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四有”新人。列寧同誌早就說過:“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還是不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和科學知識所要求的高度。”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新的進展。這就要求我國新時期的教育要在向學生傳授現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註重與生產勞動的結合,即註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註重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以充分適應科技快速增加、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有效避免過去教育中“高分低能”現象的重演。第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這不僅包括教育適應和服務的四個現代化,也包括教育本身的現代化。這是因為,只有改變教育本身的現代化,教育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本身的現代化首先是辦學模式、辦學理念、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標課程的現代化;二是教育方法、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研究的現代化;三是辦學條件和設施逐步現代化。在這方面,教育應繼續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強調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先地位,強調“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加強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加快教育技術信息化進程。努力促進現代教育格局的形成。
教育應該面向世界。也就是說,教育改革和發展不僅要著眼於中國,也要著眼於世界這裏有兩層意思。壹方面,教育要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方針政策服務;另壹方面,也要求教育本身的開放。首先,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交通工具、通信技術、電子技術和互聯網迅速發展,不僅大大縮短了全球空間距離,而且促進了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這對發展中國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不看世界潮流,搞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不可能的。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鄧小平同誌早就說過:“當今世界是壹個開放的世界...30多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搞發展是不行的。”“根據中國的經驗,把自己孤立於世界是不利的。要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正確的,受益匪淺。如果說有什麽區別的話,那就是不夠開放。我們必須繼續開放,更加開放。”。那麽,中國需要大量能夠走向世界的“開放人才”,以便與世界其他國家開展交流和吸引外資,發展經濟,進行全面改革開放。這就要求教育要主動適應和服務於這種需要,即教育要培養能夠參與和勝任國際競爭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公民。教育只有為我國培養大批適應國際競爭的尖端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培養大批熟悉國情、了解世界、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為國家爭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我們的經濟才能振興。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要善於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對外開放、國際形勢和面向世界的教育,為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良好的國際意識、國際交流合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教育應該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世界。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對外開放,了解世界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關註各國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吸收世界先進的教育科學成果,學習世界先進的科技管理經驗和壹切有益的文化知識,特別是吸收和借鑒各國教育發展和管理的成功經驗,反映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和當代科技文化的最新發展。教育本身要面向世界,努力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加強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同時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反對機械照搬,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東西的侵蝕。鄧小平同誌說:“社會主義要想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壹切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壹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管理方法和經營方式。”他還說,“中國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中國的實際來做事情,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在這方面,我們有許多經驗和教訓。我們在學習外國的同時,也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努力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在這方面,我們將繼續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圖書資料交流,實現國際信息聯網,交流教育理論和辦學經驗,引進先進的教材、教育手段和教育技術,聯合辦學或獨資辦學。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更好地為國家的對外開放服務,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對外開放的人才。
教育要面向未來,這是教育的先進性決定的。是關於現代教育和未來教育的關系。它是鄧小平同誌從實現我國經濟宏偉發展目標的需要,也是從未來科技和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來的。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人們所獲得的知識不斷過時或過時,新的知識不斷湧現。傳統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形勢的需要。所以,這就要求人要有未來感,要有超前意識。要求教育要面向未來,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它強調教育的超前發展及其為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其核心在於教育為未來的發展儲備人才,使人才充分適應未來科技和經濟的高度發展、快速更新和激烈競爭。我們應該從未來科學、技術、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特點來審視和規劃教育的發展戰略。鄧小平曾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不僅要看到短期的需要,而且要預見到長期的需要既要滿足生產、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又要充分估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今天,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產設備的更新和生產技術的變革都非常迅速。很多產品往往幾年後就被新壹代產品取代。勞動者只有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育必須首先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也就是說,教育要為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人才,要根據未來社會的素質要求,以長遠的、歷史的戰略眼光辦好當前的教育。壹般來說,壹個人從小學畢業到大學需要16、7年的時間。教育從娃娃抓起,現在要考慮十幾二十年後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未來,就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既要適應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又要適應未來的需要。面向未來就是預測未來社會對教育的要求,重視明天教育的研究。因此,當前應以發展的眼光來設置今天的教育,滿足將要實現的現代化對各級各類人才的素質要求,及時建立中國未來發展所需的新學科,及時開發未來發展所需的新課程,使今天的教育適應和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國家和社會必須以長遠的、歷史的戰略眼光辦好當前的教育。使教育本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鄧小平同誌提出:“從長遠來看,我們要重視教育和科學技術。“今天,優先發展教育,就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更新教學設備,改善教育環境;同時,使教育本身具有長遠的發展潛力,使我國教育在新世紀的激烈競爭中走在世界前列,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國際競爭力,為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鄧小平教育思想三個方面的辯證關系和現實意義。
1,鄧小平教育思想三個方面的辯證關系。“三個面向”是壹個不可分割的統壹整體,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它是鄧小平根據國際新技術革命和國內現代化的形勢,針對當時中國教育和現代化的嚴重不適應而提出的(1983)。可以說,它是對鄧小平教育理論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體現了壹定時期的時代特征和對教育的根本要求。“三個面向”統壹於壹個目標,就是積極有效地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統壹於壹個過程,就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辦學模式,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個面向”的內容各有側重,其中“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核心和基礎。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要主動適應和服務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壹方面,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總方向和戰略目標,教育是整個社會的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現代化培養合格人才的歷史責任,所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另壹方面,這也簡要回答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即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培養“四有”新人。培養“四有”新人,是為了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但要面向現代化,就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服務於中國社會經濟的對外開放,服務於中國社會經濟的未來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可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為了更好地面向現代化,是為了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到本世紀末,我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顯著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城鄉勞動者職前職後教育大發展;各類專業人才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形成面向21世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們將建成壹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從這個角度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長遠方向,是與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生產現代化同步的過程。可以說,堅持“三個面向”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推向21世紀的正確選擇。
2.鄧小平教育思想的三個層面及其先進教育理念的現實意義。“三個面向”準確揭示了中國教育的歷史轉折,即從“以階級鬥爭為綱”時期的教育和閉關鎖國時期的教育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期的教育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教育的本質特征,明確指出新時期中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因此,“三個面向”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對毛澤東教育思想的重大發展和貢獻。它不僅成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反映了國際教育改革的總體平衡。在這“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鄧小平同誌教育思想的幾個觀點:
首先是教育第壹的教育理念。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通過探索和實踐得出結論,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也是人們創造未來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之壹。人們對人力資源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的高度關註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決定了教育的優先地位。而這正是“三個面向”的基本觀點之壹。“三個面向”就是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戰略重點”等觀點,既是這些觀點的延續,又是這些觀點的發展。鄧小平同誌說,“我認為這是搞好教育和科學的關鍵。.....現在我們必須密切關註教育的發展。”他還多次提到,要把握整體與局部的聯系,站在實現現代化總體目標的高度,把握未來與現在的聯系,揭示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總體目標的前提,是關系現代化戰略全局的基礎工程。基於此,他特別強調要把發展教育作為壹項戰略方針和戰略措施。經濟振興的關鍵在科技,科技進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發展的目標在人才,這是鄧小平同誌壹以貫之的基本觀點。根據鄧小平同誌從戰略高度優先發展教育的思想,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列為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壹。黨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四大更加明確地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壹系列戰略選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是教育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壹方面,教育要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調整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要求,把培養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外向型、國際化人才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使這些人才具備敢於競爭、善於競爭的意識和能力,能夠以更高的政治素質和專業能力迎接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同時,也要求教育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教育研究、設施設備現代化等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鄧小平同誌的“三個面向”就是這壹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壹直主張對外開放,包括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他認為教育系統是壹個開放的系統,中國的教育必須與其他國家的教育交流,不斷吸收營養,才能促進自身的新陳代謝,推陳出新。正如他所說,“但妳不能靠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來解決問題。.....開放不僅是為了發展國際交流,也是為了吸收國際經驗。”正是基於這些觀點,中國的教育在對外開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表現在派遣和接收留學生、國際漢語教學和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
三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信息作為自然界的三大組成部分之壹,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三大支柱之壹。電子信息技術引領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即智能普遍發達,以智能快速推動社會發展。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現代化和“新技術革命”的變化,首先要適應信息化。壹方面,它要求教育培養具有收集、選擇和處理信息能力,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還要善於把信息科學技術的成果有效地運用到教育、科研和其他文化活動中去。即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克服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最終實現教育的個性化、社會化和終身化,大大提高教育質量的物質基礎。這壹思想體現在鄧小平同誌教育思想的“三個方面”中。他主張教育要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充分估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我們未來的社會無疑將是壹個信息社會。因此,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進壹步加快將信息機器引入教育的進程,加快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現代化進程。在教育領域,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而深入地運用,推動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進程。這壹觀點也得到了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教育部《2003-2007年振興教育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總之。鄧小平同誌教育思想的“三個面向”是壹個有機整體,它著眼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著眼於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它不僅為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也為我們今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實驗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因此,全面貫徹“三個面向”,對於改善教育現狀,使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