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思想是“仁愛、善良、公平、正義、誠實、守信、創新、文明、和諧、法治等道德思想”。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理論支撐,以鞏固和構建較高的輿論陣地,對於社會確立核心價值觀以謀求長治久安的良策,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對於我們構建保和太和鹹寧的和諧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在治國方略中,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治國,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事實上,這壹策略打破了禮數不亞於庶人的傳統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平民之間原有的重要界限。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會是建立文明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髓。
二、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年),姓孔,名秋,名,山東曲阜人,祖籍李益(今河南夏邑),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受老子教育,帶領部分弟子環遊世界十四年。晚年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視為“天之聖人”、“天之木鐸”。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之聖,至聖,至聖之師,王選之大師,萬世之師。他的儒學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認為是儒家(非儒家)的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的祭祀壹度成為與神、國之始祖同級別的“大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