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了會計核算的壹般原則,***12條,即真實性、有用性、可比性、壹致性、及時性、清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謹慎性、全面性與重要性原則、實際成本計價、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這12條原則可劃分為兩大類:
(壹)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原則
財務會計的目的在於對外部提供信息,以幫助有關的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因而,會計信息的最高質量特征是決策的有用性。以此為基礎,相應的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主要有:
1.真實性原則。它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該原則包含兩層含義:①會計核算要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也就是說,會計核算的原始資料應是真實的。②會計核算時應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2.有用性原則。它是指會計核算必須滿足有關方面的需要。會計核算提供的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3.可比性原則。它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壹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則主要解決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問題。為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能夠比較,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進行處理,同時對會計指標應規定必要的範圍和標準。
4.壹致性原則。它是指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當壹致,不得隨意變更。壹致性原則主要解決企業的縱向比較問題。為了企業在不同會計期間能夠比較,前後各期的方法就應壹致,不能隨意變更。如果確實有必要變更時,應在某壹會計期間開始時變更,並且應將變更情況、變更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在財務報告中進行說明。
5.及時性原則。它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由於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前提的存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並未停止,而會計報告是定期報送的。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與所反映的對象在時間上保持壹致,避免使會計信息失去時效性,必須遵循及時性原則。
6.清晰性原則。它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清晰性原則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看懂會計信息,才能利用其進行決策。而多數會計信息使用者不是會計人員,要使會計信息對他們決策有用,會計核算應盡量使會計信息通俗易懂,簡單明了。
7.全面性與重要性原則。它是指財務報告應當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於重要的經濟業務,應當單獨反映。凡是能夠用貨幣計量的經濟業務,會計都應反映,以保證會計的全面性;為達到公允表達企業經濟事項及必需的信息,均應完整提供並使會計信息使用者易於理解,這就是充分揭示,如果某信息被忽略或遺漏,引起使用者的誤解或誤導其決策時,則該項信息應予以揭示。而對於壹些重要的事項需要單獨反映,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上述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原則之間有密切聯系。會計的目的在於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其運用適當的方法作出最佳決策。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宏觀調控部門、投資者、內部經營管理者。他們決策的內容不同,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不同,但會計提供的主要是通用信息,即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不是特殊信息,會計信息能夠滿足使用者決策的需要,或者對其決策產生影響,就說明該項會計信息有用。因此有用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為了保證會計信息具有有用性,會計信息還必須真實、可比、壹致、及時、清晰、全面與重要。缺少任何壹項原則,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二)確認、計量原則
確認、計量要求方面的原則是為了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能夠協調進行而設置的。確認和計量是壹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確認是確定什麽是會計要素,其金額的多少就是計量,因此將確認、計量壹並說明其要求。確認、計量原則主要有:
1權責發生制原則。它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
權責發生制是以經營活動對會計主體所產生的財務結果來判斷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間。凡是屬於該期間的收入,不論其是否收到現金均作為該期間的收入,凡是屬於該期間的費用,不論其是否支付現金,均作為該期間的費用。權責發生制原則是用以確認收人和費用歸屬期的原則。其產生的基礎是會計分期。只有在會計分期的基礎上,才需要劃分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配比原則和實際成本計價原則都是在這壹原則基礎上產生的。壹般情況下,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為了正確地核算各個會計期間的損益,都采用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和費用。
收付實現制以是否收付現金來判斷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凡是收到現金的期間作為收入實現的期間,凡是支付現金的期間作為費用的歸屬期間。收付實現制也是確認收入和費用歸屬期的原則。壹般情況下,非盈利組織為了簡化核算,都以收付實現制作為記賬的基礎。
2.配比原則。它是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配比原則產生的基礎是權責發生制原則,以權責發生制作為記賬基礎時,必然要考慮收入和費用如何確認,因而產生配比原則。在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中,收入是實現利潤的前提,因此十分關心收入的取得,而要取得收入,必然會發生費用。收入的重要性,以及收入與費用的關系,決定了確定某壹會計期間已經實現的收入後,就必須確定與該收入有關的費用,這樣才能正確確定該期間的損益。
3.實際成本計價原則。亦稱歷史成本原則,它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照取得時的成本計價。這實際上是壹個計量原則。成本是指已完成交易所支付的代價,即資產取得時,購買方所認可的資產價值。已完成交易,即取得資產日所花費的成本,就是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原則以成本作為資產計量的基礎,除非增加了新的成本,否則已經入賬的成本不再變動,即不得調整資產的賬面價值。
歷史成本是由買賣雙方決定的,且能夠由第三者加以驗證。因此以歷史成本作為資產的計量原則符合真實性的要求。歷史成本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因此人們提出了其他的壹些計量屬性。由此產生了以歷史成本為主,其他計量屬性並存的現代會計計價基本格局。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它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只與本會計年度有關,那麽該項支出作為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與本會計年度有關,而且與幾個會計年度有關,那麽該項支出作為資本性支出。通常收益性支出形成費用,資本性支出形成資產。如果將壹項收益性支出誤作為資本性支出,其後果是費用減少,利潤增加,資產的價值增加;反之,如果將壹項資本性支出誤作為收益性支出,其後果是費用增加,利潤減少,資產的價值減少。由於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劃分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損益和資產價值的真實性,因此,企業為了正確地核算損益,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必須遵循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5.謹慎性原則,亦稱穩健性原則。它是指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謹慎性原則的適用範圍:在發生的經濟事項具有不確定性和會計處理方法有兩種以上的方法可供選擇時,可使用謹慎性原則。會計信息中有壹部分是估計而來的,而未來又具有不確定性,很難正確估計,因此,要求會計人員在選擇時,以穩健為標準。同樣,在會計處理有兩種以上的方法可供選擇時,也應以穩健為標準。
謹慎性原則的目的:謹慎性原則應用的目的是盡可能減少經營者的風險負擔。當會計人員選擇對凈資產和利潤不利的處理方法時,減少了所有者對企業的要求權和對外分配的利潤,相應地提高了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
謹慎性原則的具體方法:盡量低估資產與收益,對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要算足。資產計價時從低,負債估計則從高,相應的凈資產會減少;不預計任何可能的收益,但如果有合理的估計基礎,應預計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相應地減少實現的利潤。
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存貨的後進先出法、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