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1、第壹階段為1982年以前,這壹階段屬於嘗試階段。初步試驗由手工記賬轉變為電腦記賬,但非常不完善。
2、第二階段1983年到1988年,該階段屬於自發發展階段。進行自我的完善和修復,電算化初具規模。
3、第三階段是1989年至1996年,該階段屬於有計劃地穩步發展階段。不斷地發展,培養大量的電算化會計。
4、第四階段為1996年以後,屬於管理型會計軟件發展階段。多種做賬軟件誕生、並且迅猛發展。
擴展資料:
會計電算化的產生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的方法,對企事業單位的經濟資源與經濟恬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核算和監督,並在此基礎上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預測、考核和評價的壹種管理活動。
會計的各項活動都體現為對數據和信息的某種作用,彼此構成壹個有秩序的數據處理和信息生成的過程。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會計數據處理壹直由“算盤為代表的手工工具來輔助,這種手工處理方式雖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較高,業務處理速度較慢,工作效率較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科技的不斷進步,會計的理論體系逐步完善,會計的方法也日益豐富。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生產經營的發展,社會各方對會計所提供的經濟信息,不僅在需求數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時間上和質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會計數據處理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從客觀上產生了改革會計手工處理形式的需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作為壹種能夠部分替代人腦工作的現代數據處理設備迅速發展起來。1949年,世界上第壹臺計算機問世,實現了20世紀壹項劃時代的變化。此後,計算機在航空航天、工業、生物、醫學、教育、經擠等領域迅速得到廣泛應用。
計算機所具有的能自動、高速進行大量計算和數據處理的特性,使其成為需要進行大規模數據處理的經濟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
195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次利用計算機計算職工薪金的舉動,開創了利用計算機進行會計數據處理的新紀元,引起了會計數據處理技術的變革,電算化會計也應運而生了。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計算機硬件、軟件的性能得到了進壹步的改進,可操作性不斷增強,為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普及創造了條件。
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問世,數據庫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們充分認識到電算化數據處理有優越性。
在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呈現的同時,專業會計軟件不斷翻新,電算化會計的理論研究不斷完善和成熟,電算化會計系統逐漸成形。
在我國,將計算機應用於會計數據處理的工作起步較晚。1979年,第壹汽車制造廠大規模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施,成為我國電算化會計發展過程中的壹個裏程碑。
百度百科--會計電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