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是壹個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運用會計所特有的方法,通過對各種會計數據進行收集或輸入,借助特殊的媒介對信息進行存儲、加工、傳輸和輸出。並以此對經營活動情況進行反映、監督、控制和管理的會計信息系統。
它是壹個人機結合的系統。必須建立在會計工作的計算機化、信息處理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的基礎上,這與傳統的手工會計信息系統有著根本的區別。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壹般可分為電算化會計核算、電算化會計管理、電算化會計決策支持三個子系統。分別用於會計的事後核算、事中控制、事前決策。
嘗試階段(1983年以前):少數企業開始了會計電算化的試驗工作,做壹些理論研究和實驗準備。在某些單項會計業務上實行電算化,最為普遍的就是工資核算的電算化。
自發展階段(1983-1989年):國務院成立電子振興領導小組,全國掀起計算機應用的熱潮,全國14%單位開展了會計電算化工作。但由於在宏觀上缺乏統壹的規劃指導與管理,在基層缺乏各種配套的組織管理制度和其他控制制度,采用工程化方法開展會計電算化工作和開發的軟件很少,多數是低水平重復開發和各自為政。
計劃發展階段(1989-1994年):1989年12月,中國財政部發布了《會計核算軟件管理的幾項規定(試行)》,明確了以財政部為中心的會計電算化宏觀管理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各地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加強了對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管理,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和發展規劃;主管部分組織開發、推廣的會計軟件取得卓著的成效;會計軟件已經向通用化、規範化、專業化、商品化方向發展,初步培養和形成了壹支力量雄厚的會計電算化隊伍。
普及階段(1994年至今):1994年6月,中國財政部相繼頒發了《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商品化會計評審核算準則》、《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範》、《關於大力開展會計電算化培訓工作》等法規和通知。同時對會計電算化的制度做了全面、系統的更新。
3.會計信息化時代
1981年《會計研究》第四期發表的《成立會計電算化研究會倡議書》等幾篇相關文章拉開了我國會計電算化研究的序幕。會計電算化強調的是對傳統會計處理手段的電算化,學者胡仁昱就在其著作中認為如果僅僅是把計算機當作快速運轉的工具,追求如何模擬手工會計處理流程,替代手工處理方法,減輕勞動人員強度,這樣並未從更本上提高財會信息質量,忽視了應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去改造傳統會計,在企業管理控制和決策支持方面的功能較弱,也難以促進財會科學的發展。李素真在其文獻中也指出,“會計信息化”這壹提法源於傳統會計已無法適應信息化社會和現代管理的發展這壹客觀現實。傳統會計的組織工作及會計信息系統的操作和運用主要由財務部門把握。財務部門的工作非常專業化,與其他組織沒有緊密的聯系,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與外部信息系統缺乏交流。這種狀況不適應現代管理壹體化,集成化的要求。
進入本世紀後,在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建立網絡化的會計信息系統,實現會計信息化,已是許多實力型企業參與競爭和圖謀發展的現實呼喚。會計信息化是信息社會的產物,是未來會計的發展方向。會計信息化不僅僅是將計算機、網絡、通信等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合,在業務核算、財務處理等方面發揮作用,它還包括更深的內容,如會計基本理論的信息化、會計實施的信息化、會計管理的信息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