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開放之後的我國管理會計
1978年之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在20多年的企業改革過程中,從利潤留成、盈虧包幹,到實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以至進行企業股份制改造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整個改革思路都是沿著對企業放權讓利這個中心進行的。其實質是以權利換效率。圍繞放權讓利展開的企業改革,為被舊體制桎梏已久的生產力釋放和經營者積極性、能動性的發揮提供了契機,也取得了壹定的成效。同時,政府在壹定程度上對市場功能進行了培育,市場機制開始產生作用。壹批能夠適應市場變化並有壹定活力的國有企業湧現出來,並把目光轉向市場和企業內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的同時,將廠內經濟核算制納入經濟責任制,形成了以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為基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體系。80年代末,與經濟責任制配套,許多企業實行了責任會計、廠內銀行,由此,我國責任會計進入壹個高潮期(喬彥軍,1997)。不過,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90年代以前的管理會計應用側重於企業內部,沒有明顯的市場特征。進入90年代後,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有所突破,河北邯鄲鋼鐵公司實行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可謂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的典範(劉漢章,1996)。作業成本計算也開始在我國企業運用(王平心,2001)。
我們應該看到管理會計不具有強制性,其應用與否以及應用程度如何完全取決於各個企業的內在意願和要求。企業的內在意願和要求來自何方?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外部政策驅動是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重要特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轉化為企業的內部動力是管理會計產生、發展和倍受重視的源泉。
(三)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窘困”現象
從70年代末期開始,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我國會計學術界以極大的熱情,對西方管理會計進行了大量的引進、消化、吸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管理會計教材。這些教材對於普及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國會計學術界曾對中西方管理會計在我國的借鑒和應用意義展開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大量的論文散見於各種會計刊物,管理會計教材的內容和體系也日臻完善,同國外會計學界也廣泛地開展了有關管理會計論題的國際交流。於是,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呈現出壹派繁榮的景象,但是,只要我們稍加審視,就會發現在這繁榮景象的背後卻存在壹些值得註意的問題,出現“繁榮中的窘困”現象。雖然對管理會計的討論很熱烈,但是,基本上屬於從概念到概念,在概念或定義上喋喋不休、空發議論,研究的出發點往往不是問題導向,而是空洞的概念,既解釋不了管理會計現象,更談不上解決實際問題了(8)。
與此同時,借助於國際交流和信息傳遞的便利條件,會計學術界始終沒有擺脫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的慣性。幾乎西方管理會計壹出現新理論或方法,馬上會同步引進到我國。這本身應該是壹件好事,追蹤學科發展前沿非常必要。問題在於很多人做同樣的重復勞動。雖然每年發表眾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文章,但是,具有原創性或研究性的卻寥寥無幾(9)。90年代以來,雖然有許多文章倡導案例研究或經驗研究方法,但是,也只是停留在“倡導”的層面上,沒有落實到實踐中來。盡管中國會計學會很重視這個問題,但是,由於沒有解決學術評價機制問題,終究難以真正解決這個問題(10)。
三、管理會計的展望與啟示
從總體上說,20世紀管理會計的主題基本上圍繞著企業價值增值而展開。它只能揭示企業實現價值增值的結果,難以揭示價值增值的原因以及價值增值能持續多久。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利潤更重要的是市場份額,比市場份額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競爭優勢,比競爭優勢更具有深遠影響的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企業只有具備核心能力才能持續獲得價值增值。因此,21世紀管理會計的主題應該從企業價值增值轉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胡玉明,2001)。核心能力對企業組織及其人力資源具有高度的依賴性,21世紀管理會計將“以人為本”,圍繞企業核心能力的培植構建其基本的框架。這也就是未來管理會計研究的方向。
管理會計具有企業化和行為化特征。我們不能離開企業組織及其管理活動研究管理會計問題。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應立足於我國企業實踐,超越“就會計論會計”的局限,應用多種理論和多種研究方法,研究和解決企業實踐需要解決的問題,總結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經驗。圍繞核心能力的培植,“立足中國企業實踐,追蹤和借鑒國際經驗”,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Practice-basedResearch)將成為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重要領域和發展方向。今後我國管理會計的研究重點就是對管理會計實踐的研究,通過研究找到壹個能夠解釋、指導並可以應用於實踐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總之,我們倡導“研究問題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的國際化”。
參考文獻:
1、費文星:《西方管理會計的產生和發展》,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余緒纓:《現代管理會計是壹門有助於提高經濟效益的學科》,《中國經濟問題》1983年第4期。
3、楊宗昌等:《簡明西方會計發展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余緒纓:《會計理論與現代管理會計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
5、Anthony A.Atkinson, Rajiv D.Banker, Robert S.Kaplan and S.Mark You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entice-Hall, Inc. 1995.
6、胡玉明:《21世紀管理會講主題的轉變》,《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年第1期。
7、H .Thomas Johnson and Robert S .Kaplan,RELEVE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7.
8、李天民:《論管理會計的前景》,《會計研究》1988年第5期。
9、Robert. S. Kaplan, Measuring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 New Challenge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The Accounting Review, October 1983.
10、毛付根:《管理會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Robert. S. Kaplan,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The Accounting Review, July 1984.
12、Robert .S .Kaptan,The Role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1986.
13、M. Bromwich and A. Bhimani, MANAGEMENT ACCOUNTING: EVOLUTION REVOLUTION, London , CIMA, 1989.
14、Robert W. Scapen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World Publishing Corp, 1991.
15、Anthony A.Atkinson, Ramji Balakrishnan, Peter Booth, Jane M.Cote,Tom Groot,Teemu Malmi, Hanno Roberts, Enrico Uliana, Anne Wu, New Direction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olume 9,1997, PP64-108.
16、胡玉明:《作業管理與企業管理思維的創新》,《中國經濟問題》1998年第5期。
17、葛家澍:《論會計理論的繼承性》,《廈門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
18、Michael D .Shields,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Volume 9,1997, PP3-61.
19、Rob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20、Robert S.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THE FOCUSED ORGANIZATION:HOW BALANCE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21、胡玉明:《中國企業成本管理的制度變遷與解釋:1949——1999》,《中國會計與財務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22、姜開齊:《關於車間成本核算問題的研究》,《新會計》1951年第11期。
23、謝鹹臨:《介紹天津劉長福小組的經濟核算經驗》,《工業會計》1952年第9期。
24、杜昂:《冶金財會實踐與探索》,冶金工業出版社1998年版。
25、喬彥軍:《為什麽國有企業在應用管理會計上乏力》,《會計研究》1997年第4期。
26、劉漢章:《以“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為核心,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理論學習參考》1996年第10期。
27、王平心:《作業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8、余緒纓:《余緒纓學術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李天民:《管理會計研究》,立信會計出版社1994年版。
30、Robert S.Kaplan and Anthony A.Atkinson:Advanced ManagementAccounting(3rd Edition),清華大學出版社,Prentice Hall,1998.
(我:程瑞川)
註釋:
(1)本文的基本立足點是成本會計是管理會計的前身。因此,管理會計涵蓋成本會計。為了行文方便,統稱“管理會計”。如果把管理會計定位於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那麽,“會計壹開始就是以服務於經營管理為目的而產生的”(費文星,1990)。由此,會計壹開始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管理會計”。但是,本文對20世紀以前的“管理會計”存而不論。
(2)1957年更名為全國會計師協會。
(3)在國外,以Cost Accounting或ManagementAccounting或Cost andManagementAccounting命名的著作在內容上沒有顯著差別。
(4)卡普蘭在《高級管理會計》(第三版)將數學分析方法的應用降到最低限度。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擅長且曾經極力倡導數學分析方法的卡普蘭在管理會計研究中的觀念轉變。
(5)管理會計無論是追求“效率”還是“效益”,只不過是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而已,其本質都壹樣。在產品供不應求的環境下,企業的高“效率”自然轉化為高“效益”,而在產品供過於求的環境下,企業的高“效率”首先要接受市場檢驗才能轉化為高“效益”。因此,無論是追求效率還是追求效益,管理會計都是圍繞“效益”而展開。
(6)1984年以後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市場體制的建設,為什麽國家還會在1984年和1986年分別頒布《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和《國營工業企業成本核算辦法》呢?因為當時我國正實行企業利潤留成制度、利潤包幹、第壹步“利改稅”和第二步“利改稅”,以及在全國範圍內的國營企業中普遍推廣承包制等經濟責任制。所有這些都要求國家對企業成本管理活動進行統壹的規範。因此,《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和《國營工業企業成本核算辦法》可以視為國家為配合企業改革和稅制改革而建立的企業成本管理制度。
(7)原以為這篇文章必是根據美國的資料寫成的,經與作者汪慕恒先生聯系,證實該文乃是汪慕恒先生獨立思考的產物。
(8)大量的文章集中討論管理會計對象、理論體系、能否獨立成科、是否適應我國企業以及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關系等等問題上。這些文章往往是“大題小做”,甚至“大題無做”。
(9)作者本人壹直在反省自己,好在文章不多,不至於制造更多“文字垃圾”。但是,當作者看到時至今日,還有許多沒有新意的“淺論”或“初探”式的文章不斷“出籠”時,內心還是充滿憂慮。因此,作者提出“研究成果”包括發表在雜誌上和發表在市場上的成果兩類。作者更重視發表在市場上的成果即通過推演管理會計理念,借助企業的力量,介入企業管理實踐,提升我國企業管理水平。
(10)因為許多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者還需要評職稱。案例研究或經驗研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壹年半載未必能發表壹篇論文。而我國評職稱註重論文數量而不是質量。
編後語:
作為管理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管理會計,在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其作用與影響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運行的全過程中,是現代企業實施科學管理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現代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作用將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科學地應用和實施管理會計,對於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此,本刊從今年第壹期開始,開設“管理會計”專欄,其目的壹是推動現代管理會計學科體系的建設,密切關註全球管理會計發展的最新動態,結合我國的具體實踐,建立適合於我國國情的現代管理會計學科體系;二是積極推動管理會計在實踐中的應用。目前,管理會計在實踐中的推廣應用還不普及,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緊是管理會計應用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我們希望從事管理會計研究的學者,能將各自的研究成果在實踐中認真地加以推廣和應用,只有這樣管理會計才能具有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