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券市場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
證券市場的理論和實踐表明,證券市場的有效性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為基礎的。會計信息公開披露制度是指證券發行人(上市公司)按照國家或法規的規定,以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按照壹定的程序和規範的報告格式,以適當的方式定期披露與證券發行和交易有關的會計信息。
我國證券市場雖然已經發展了十年,但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其信息披露都還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信息披露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壹個國家股票市場成熟程度的主要標誌之壹。因此,為了提高中國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從而提高中國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完善公開信息披露制度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當務之急。
I .會計信息的有效市場和公開披露
(壹)有效市場與會計信息披露的關系
證券市場的基本功能是通過信息資源的有效流通,實現資本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市場的效率越高,資源的配置就越合理,市場發揮的作用就越大。根據尤金的說法。法瑪的定義是,如果所有有用的信息都毫無偏見地反映在證券價格上,那麽市場就可以被認為是有效的。有效市場有三種形式:弱式、半強式和強式。
對於弱式有效市場,只有關於股票價格的歷史數據才在投資者之間合理分配,即投資者在投資時考慮相應的歷史交易價格和交易量,而企業財務數據和市場上壹些重大事件的公布是不對稱的,因此可以用來獲取超額利潤。如果證券市場是半強有效的,說明除了股票價格的歷史數據之外,公開信息在投資者之間的分布也是合理的,即除了壹些應該由少數人掌握的私人內幕信息外,公司財務數據和壹些重大事件的披露是公平合理的。在壹個強大而有效的市場中,所有的信息資源都會在市場中的所有投資者之間公平合理地分配。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很難建立壹個強大而有效的市場,但它對會計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啟示。會計要想發揮社會功能,在提高整個社會福利方面有所作為,就應該盡早披露相關會計信息,最大限度地減少利用內幕信息的可能性,否則社會資源的配置就達不到最優狀態。
(二)中國證券市場的有效性
在實踐中,投資者壹般用盡可能少的成本獲取信息來尋找錯誤的定價,從而迅速將價格調整到所有相關信息的相應位置。因此,有效市場理論在實際應用中非常重視交易成本和速度。加強和規範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是為了使市場逐步有效,保證所有投資者都能同時獲得相同的信息,以指導投資決策。
經過許多學者對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實證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中國股票市場在1991年和1992年是壹個無效率市場,主要原因是市場管理不規範(包括會計信息披露不規範)和市場規模小。
2.自1993以來,中國證券市場已接近弱式有效市場。
3.中國證券市場信息開放速度較快,但不是半強有效市場。
4.政策法規等市場外的因素對市場影響較大,而股利分配等市場內的因素對公司影響較小。
5.中國股市具有明顯的周末效應和非交易時間效應,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數人的高投機性和易操縱性。
上述結論表明,雖然我國證券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離強市還有壹定距離,但初步形成的證券市場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對會計信息反應遲鈍。事實證明,即使在投機盛行的1992時期,中國的股票市場仍然對會計信息有壹定程度的反應,而且這種反應越來越成熟。不可否認,規範的會計信息披露對資本市場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隨著我國證券市場效率的不斷提高,也會對會計信息披露提出新的要求。它們之間的這種良性循環將對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和證券市場效率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會計信息公開披露存在的問題
(壹)執行會計制度的規定不合理,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沒有嚴格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執行,會計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特別是隨著企業自主權的擴大和使用會計政策選擇性的增強,實踐中出現了所謂的“所有者會計”和“經營者會計”。企業管理者不會太在意企業的長期發展而采取與所有者相反的會計政策,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更關註短期經營效益帶來的收益。這種短期利益驅動體現在會計上就是宣傳或誇大委托經營成果,掩蓋決策失誤和經營損失,侵占或損害所有者利益。目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現有:混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膨脹的資產;利用關聯交易進行欺詐;利用資產重組和債務重組虛增巨額利潤;提前確認收入,全額提取費用等。
(二)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的缺陷
我國已初步形成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其內容主要通過會計報表、報表附註、補充報表和其他會計信息披露。形式上主要是通過文件的種類和格式來規定。但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有很多規定,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沒有像國外(美國)那樣有系統的專業文件來規範。因此,現有的信息披露制度離市場規範的要求還很遠。
(三)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
相關信息必須及時披露,所以上市公司要及時發布中報和年報。但證據表明,會計信息披露的時滯很大,企業傾向於在證券管理機構要求的日期範圍內延遲披露。原因如下:(1)業務好的公司傾向於提前公告,業績差的公司傾向於推遲公告;(2)如果業績增長較快,即使每股稅後利潤較低,也可以更早披露。相反,部分企業每股凈利潤較高,減持幅度較大,傾向於推遲披露;(3)由於缺乏審核權,導致披露延遲。
(四)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影響決策的有用性。
會計信息披露的詳細程度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有很大影響。我國許多上市公司往往避重就輕,不遺余力地披露不該披露的內容,而披露的報表卻含糊不清,非常簡短,無法提供多少與決策相關的信息。信息披露不足主要表現在:償付能力披露不足;分部信息披露不充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足;預測性會計信息的披露需要規範。
三、原因分析
上述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壹)信息披露的內容不完善
雖然會計信息披露專業標準文件陸續出臺,但市場與標準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發布多單,證券管理機構權限不夠;(2)分散、不系統、難以實施;(3)相對滯後,跟不上業務規範的新形勢。據相關資料顯示,自1992以來,中國證監會制定了250余部單項法規,並於1998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但缺乏《證券交易法》和具體的信息披露指引。
(二)被執行人不符合公開要求的。
上市公司管理層和會計人員法律觀念單薄,無視法律規定,未依法履行向股東和社會公眾公開披露信息的義務,或者因公司經營不善、效益不佳而披露虛假信息,粉飾經營狀況,騙取股東和社會公眾的信任。壹些上市公司隨意制作和發布信息,損害了公司自身的聲譽。
(三)會計準則體系的缺陷
在2001《企業統壹會計制度》頒布之前,我們就可以看到會計制度的缺陷給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公開披露帶來的弊端。根據國家規定,上市公司的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以及財政部和證監會指定的相關準則、制度和規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存在幾個問題:
第壹,中國股份制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慣例會計制度的差異。由於我國部分上市公司發行了b股和h股,按現行準則和制度核算編制的財務報告與按國際慣例披露的差異較大,不利於保證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難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第二,有些規定不具體。根據規定,上市公司必須通過財務報告公開披露會計信息,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股份制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然而,無論是股份制會計制度還是會計準則都沒有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披露做出具體、詳細的規定,導致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編制缺乏指導性、規範性的制度基礎。
第三,不同行業的會計制度使得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審計監督的缺陷
我國審計制度建立已久,證監會從集中、統壹、規範市場管理的目標出發,專門確認了壹批具有從事證券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但從我國註冊會計師整體隊伍分析,無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還是審計工作的質量,都與證券市場的發展和規範管理要求相差甚遠。註冊會計師的執業水平不符合信息披露的要求,近年來成為公眾議論的對象,甚至是眾矢之的。比如針對審計報告含糊不清,有人寫文章問註冊會計師的“審計說明”解釋了什麽。此外,最令人擔憂的是註冊會計師在業務執行過程中的嚴重失職或舞弊行為。
處罰不完善,監管不足。
對於沒有嚴格按照要求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沒有進行相應的處罰,助長了信息的違規披露。因此,上市公司的信息審計部門必須承擔起監督的責任,裁決糾紛,制裁違法行為,確保信息披露制度的實施,並依法公正地懲罰證券市場的糾紛,以確保規則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四、規範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壹)制度建設水平
1.制定和完善信息披露內容,建立會計信息披露規則和財務報告標準體系。
由於會計信息來源於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而這壹過程涉及會計政策、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的選擇,如果不以法律或法規的形式加以規範,形成相應的披露規則,並在規範的財務報告體系中披露,會計信息的完整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就無法得到保證。因此,最好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和財務報告制度,對披露方式(如會計報表及其附表、報表附註、補充報告及其他報告形式)、披露內容(經營成果、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等)做出統壹規定。)、披露方式(定量披露、定性披露)、披露標準(如披露原則)和樣本格式,從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2.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不能有太多的彈性和真空,因為這會成為上市公司粉飾財報的起點。因此,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可以適當調整。根據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以是首要目標。可以說,當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更為重要。
此外,應盡量減少制度規範的真空地帶。要時刻關註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及時制定相關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比如現在的證券市場,企業並購、股份回購、股票期權計劃等事項都要在會計上說明。
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在規範會計信息公開披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國家已經頒布了統壹的會計制度,這對於規範會計信息披露將大有裨益,但同時也要加緊會計準則建設,爭取盡快出臺各項具體標準,構建會計準則體系。因為會計準則對於會計信息披露有著特殊的意義。在證券市場上,會計信息來源於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的會計實務。在公司日常會計實務中,如何通過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等程序處理會計信息,必須按照會計準則的規範性要求執行。同時,會計準則提出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3.關於加強獨立審計標準體系的建議
我國獨立審計標準體系主要包括獨立審計技術標準(主要由獨立審計基本標準、獨立審計具體標準、執業公告和執業準則指南組成)、獨立審計職業道德標準、獨立審計質量控制標準、獨立審計職業後續教育標準。
以上四項獨立審計規範相輔相成。在這整個規範體系中,註冊會計師法是根本依據,獨立審計技術規範是整個體系的核心。這裏我主要說說這兩個方面的建設。
首先,要完善註冊會計師法,制定註冊會計師法實施條例。我國《註冊會計師法》頒布於1993,是規範我國註冊會計師工作的根本法。由於註冊會計師行業的諸多變化,應該對其進行修訂,同時盡快出臺《註冊會計師法實施條例》,增強其可操作性。
其次,完善獨立審計的技術規範。由於當前審計工作環境的變化,我們迫切需要壹些新的審計具體準則、實務公告和實務指南。比如,由於審計報告指南的缺失,壹些註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壹些混亂現象,比如隨意給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添加解釋性段落,因此有必要發布審計報告指南。
4.完善相關證券法律制度。
從根本上說,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賴於證券法律制度的完善,這不僅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證券市場發展的根本保證。從總體上看,中國證券市場的法制建設仍然嚴重滯後,法律體系不完備;已經頒布實施的證券管理法律法規多為行政性、單行性法規;壹些法律法規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應盡快制定《證券交易法》和具體的信息披露指引,規範預測信息、分部信息和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
(二)具體實施層面
1.完善公司制度,規範內部治理結構。
上市公司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章程約束機制。公司董事、理事要註意履行“委托人”職責,負責管理好自己的執行機構。監事會對公司的財務收支進行有效監督,對經理進行監督和制約。在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公司,應根據《公司法》的要求,盡快實現兩職分離,防止董事長、總經理和監事形成公司的“內部人控制”。
此外,要完善委托代理契約設計,構建科學合理的權利、責任、利益平衡和激勵相容機制;建立股東對管理者的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建立管理層參與制度,有效監督管理者的日常經營活動,防止會計舞弊的發生。
最後,要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因為股份公司的各種經濟問題都會在會計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和體現,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會計造假和做假賬。內部控制制度包括組織控制制度、記錄控制制度、業務處理程序控制制度、會計人員素質控制制度、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控制制度。
2.大力發展註冊會計師事業,加強審計隊伍建設。
因為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必須經過註冊會計師的審計和驗證,以保證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獨立性是審計人員的靈魂。註冊會計師應當在形式和實質上保持獨立。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為其形式上的獨立性掃清了障礙,但我們仍應采取壹定措施加強這種獨立性。比如,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的聘用和更換機制,為註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提供制度保障;同時,要優化執業環境,使註冊會計師審計避免壹些政府官員的幹預。至於實質上的獨立性,這就需要註冊會計師更好地遵循技術規範和職業道德。
此外,還應加強合格會計師事務所的建設,明確註冊會計師的職責。對不負責任或違反職業道德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註冊會計師依法進行處理,使其能夠客觀、公正、正確地依法履行職責,保證證券市場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投資者素質有待提高。
如果很多投資者不依賴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那麽證券市場就不能真正發揮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利於證券市場效率的提高。同時,建立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系統也失去了價值。因此,重視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需要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從而在證券市場的效率和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之間建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