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是用兩本最早記載有“會計”二字的古書來否定以上傳說的。這兩本書壹本叫作《周禮》,壹本叫作《孟子》。他們認為由於《周禮》和《孟子》都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故“會計”二字的起源當在戰國時代。
其實,第壹種說法證據不足,其結論未免過於輕率;而第二種說法又過於拘謹,以至忽視了壹個的事實,從而使自己的論據處在自相矛盾的狀況之中。因為他們在確認《孟子》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同時,也確認《孟子》中所記載的孔子關於:“會計,當而已矣”的言論。然而孔夫子出生在春秋,而不是在戰國,既然承認孔子的壹句名言,那麽按道理講,“會計”命名的起源當在春秋,而不在戰國。
事實上“會計”二字的成因及命名的起源發生於西周時代,它的產生經歷著壹個漫長而又十分有趣的過程。
在西周以前所應用的文字中,尚未發現開會的“會”字,也無“會計”二字。當時人們表達“開會”、“集會”、“相會”之類的意思用的是“合”字;反映事物數量的增加或數目字相加也用的是“合”字。由於“合”字的用處較多,在使用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感到不方便,而且也越來越感到用“合”字來表達“會計”方面的意思很不確切、妥當。這樣,大約到西周中後期,人們便根據“開會”及“會計”這兩個方面的涵義逐步在摸索創造新的字形,最後終於使這二方面的涵義從“合”字中分離出來。這個被創造出來的新字形便是金文中的“ ”。
會計中的“計”字是由“十”和“言”這兩個母體字組合而成的,“計”字的意義包含於“言”和“十”之中。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通常把部落所在地稱為中央,把部落的周圍區別為四方,即現在所講的東西南北四方,而中央與四方組合在壹起,便構成了“十”字的形體。那時候,每逢出獵,部落裏的首領便按照四方分派獵手。分四路出去,而後又按這四部返回部落。按照規定,各路出獵歸來必須如實報告捕獲獵物的數目,最後由部落首領匯總計算,求得壹個總數,以便考慮所獲獵物在部落範圍內的分配問題。這種零星計算四方收獲獵物的舉動,便構成了“計”字壹方面的涵義。
在遠古時代,當文字和書寫工具尚未發明的時候,各路出獵者向部落首領報告獵物數目是用口頭語言加以表達的。不同種類的獵物各是多少,總***是多少,都要求正確、真實地表達出來,不容許隱瞞和虛報。這種正確而無隱徇的口頭計算與報告便又構成了“計”字的另壹方面涵義。這樣,“言”與“十”合成壹起便構成了“計”字的形體,而“言”與“十”這兩方面的涵義合壹,便使“計”字具有正確進行計算的意思。 東漢時,我國古代 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這部著作中對“會計”二字又從字義上作出詳解,其中尤其強調“計”字中含有正確計算之意。清代的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也在他的《說文解字註》壹書中對“會”字的構成作了詳細的說明。同時,清代數學家焦循針對西周時人們對於“會計”概念的認識指出:“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這是對於西周時代“會計” 概念的正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