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準則;循環機制
公允價值會計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西方國家中,美國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和研究壹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1998第壹次使用公允價值到2006年的修訂,中國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
公允價值的應用符合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公允價值的出現是現代會計計量以價值代替成本的結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它可以解決歷史成本計量方法突出的問題,滿足人們對信息相關性的要求。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大方向。
這場大規模金融危機暴露出的與公允價值相關的問題,讓人們在欣賞其優點的同時,也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缺點:公允價值是壹種效用價值。如果企業放棄對自身未來的預期判斷,轉而依賴市場價格,顯然與持續經營假設和資產負債定義相悖。金融危機導致大型金融機構破產。如果在持續經營的假設下預期無法計量,那麽使用市值計量的意義就不大。公允價值在特殊時期更容易加劇經營業績的波動。由於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並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大量財務經營業績會出現較大波動。在泡沫時期,更容易采取激進擴張的策略;然而,在金融危機期間,由於資產大幅貶值,他們遭受了市值的巨大損失,導致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遭到恐慌性拋售。在企業融資難的惡性循環下,金融危機會進壹步加劇。
1.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始於2007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正以飛快的速度席卷全球。壹些人抱怨說,使用公允價值低估了非流動性市場中證券的“真實價值”,誇大了損失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流動性差的市場使用公允價值具有挑戰性,有很多重要問題需要研究。
1.1公允價值計量加劇財務危機的循環機制
在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市場定價功能缺失的情況下,金融資產賬面價值過度減少,從而加大投資者拋售金融資產的力度,金融資產交易價格下跌的範圍和程度將進壹步擴大,從而形成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雙重惡性循環。循環機制以下面的圖形方式顯示。
圖1反映出采用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企業,其資金鏈會出現問題,放大資產交易價格下跌的沖擊效應,對金融和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圖2從實體經濟的角度揭示了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減記後企業通過消費、投資和商品交易進行信息傳遞和放大的效果。實體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遭受嚴重打擊。
1.2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效應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不可忽視的是公允價值對反映企業金融資產價格過於敏感,往往成為助力資本市場漲跌的工具。公允價值計量造成了順周期效應:市場繁榮時,由於交易價格過高,容易高估相關金融產品的價值,導致利潤虛增,公允價值加劇市場狂熱;當市場低迷時,由於交易價格過低,相關金融產品的價值往往被低估,這無疑會給公司帶來賬面損失,公允價值會加劇市場恐慌。
1.3公允價值的黑洞效應
1.3.1黑洞效應的含義
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黑洞效應主要是指:在壹個經濟系統中,經濟資源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用於投資或消費,而是以各種形式退出了社會再生產過程。這種退出對經濟的影響被稱為經濟系統中的黑洞效應。
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黑洞效應,是指在使用公允價值量化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時,由於各種原因,真實價值逃逸,風險控制手段被人為忽略的現象。在泡沫經濟時代,當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價值越來越偏離真實價值,經濟中的泡沫越來越多,基金等大型機構的投資決策者麻木不仁,不知所措,甚至忽略了壹些必要的風險控制措施。價值的逃逸壹旦失控,就像遇到了黑洞,產生了消失和逃逸的效果。
1.3.2公允價值計量對金融業的黑洞效應
美國金融機構為了轉移金融風險,通過金融產品包裝的CDS、SIV、CDO等劣質金融產品隱藏了巨大的金融風險。
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計量貢獻巨大,極大地推動了資產價值的虛增,真實價值被公允價值完全掩蓋。隨著市場價格的非理性上漲,公允價值的黑洞效應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被卷入危險的漩渦。隨著危機的加劇,公允價值黑洞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資產大幅縮水,虧損越來越嚴重,最終侵蝕實體經濟,引發世界性金融危機。
1.3.3公允價值計量中黑洞效應的成因
(1)公允價值計量黑洞效應的原因之壹是公允價值定義框架模糊,其可靠性無法保證。
(2)金融行業有壹種追求高風險利益的先天劣勢,公允價值計量的不規範應用增加了這種劣勢,這是公允價值計量黑洞效應的第二個原因。
(3)公允價值估值的技術不完善助長了主觀判斷的非理性,這是公允價值計量黑洞效應的第三個原因。
2.金融危機下應對公允價值問題的對策
金融危機爆發後,救市的手段之壹就是修改現行會計中的公允價值計量。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新型金融工具的不斷出現,以及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理論界應該著手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允價值計量環境,以更好地推動理論研究的發展。
2.1完善金融資產中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規則
公允價值計量不是金融危機的原因,只是反映了市場價格的波動。當危機發生時,有必要對現行會計準則進行技術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