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成市虎山鎮駐地西南3公裏的山窩裏,有壹個叫金曲家的小村。於思寬就生在這裏,長在這裏。1944年,於思寬7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拉扯著他們4個孩子,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於思寬作為長子,那份悲淒的記憶更是刻骨銘心。童年的苦難塵封在他記憶的深處,不願打開卻時常浮現在他眼前,回憶起往事,他說的最多的就是:“那時候我沒被餓死,多虧了鄉親們的接濟,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沒有金曲家村的父老鄉親,就沒有我於思寬。”
家庭的不幸,人生的苦難,沒有把他壓垮,卻賦予了他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和同命運奮力抗爭的雄心。家庭的困頓,讓他斷斷續續地只上了2年學。20多歲時,於思寬當上了村裏的小隊會計,他的領導才能漸露頭角,成了村裏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作為長子,他要扛起養家糊口的責任,現實的生活讓他選擇了下海打魚這種風險大收入多的職業。為了生計,他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金曲家村,這壹離開,就是四五十年。 1998年底,於思寬從邱家漁業公司黨委副書記的位置上退休了。他就住在好當家集團住宅區裏。3層小樓,壹方小院,可以養花種草,可以侍弄菜園,有積蓄,有退休金,4個孩子都成家立業。在壹般人看來,那簡直就是神仙過的日子,想去哪就去哪,想怎麽花錢就怎麽花錢,沒事打打撲克、下下棋,只要安心養老就行了。兒女們也都這樣開導他。於思寬也努力適應著新的生活,嘗試著到老年人多的地方聊天,打撲克,打麻將。可時間壹長就覺得受不了了,什麽事也沒幹,反倒覺得腰酸腿疼,頭昏眼花,忙碌了大半輩子,他反而受不了無所事事的清閑,總覺得該幹點什麽。
正在於思寬琢磨著想幹點事的時候,1999年,黃山鎮黨委的領導登門拜訪,請他出山,挽救快要倒閉的黃山鎮冷藏廠。這是怎樣的壹個冷藏廠啊!工廠處在離鎮駐地6公裏遠的偏僻小村,只有壹條狹窄的泥路與外界相通。40多間廠房,能拿的都讓人偷走了,庫房連門窗都沒有了,只剩下壹片破瓦殘垣,壹年換了幾任廠長都沒幹好。面對這樣壹個亂攤子,周圍的人都勸於思寬不要幹,就連當企業家的兒子也勸他不要出來。因為兒女都知道他的性格:要麽不幹,要幹他就會全身心投入,堅決幹好。但畢竟是60多歲的人了,家裏條件這麽好,沒必要去吃這個苦、遭那個罪。可是於書記非常堅決地對子女們說:“壹個人如果身體病了,可以醫治,還能參加工作,但如果上進心沒有了,什麽事也不想幹,活著還有麽意思?人不管多大歲數,能幹點事就是最大的幸福。”深思熟慮之後,他接受這個倒閉的企業。憑著自己的信譽和口碑,向朋友借錢,向銀行貸款,想方設法籌措了幾十萬資金,將冷藏廠買了下來。
創業難,人過60再創業就更難。面對百廢待興、缺兵少將的局面,他壹個老人頂幾個青年幹,為了早點見效益,他把原來的廠房推倒重建,邊建設邊生產,全天候蹲在車間裏,抓生產,抓質量。漁船半夜進港他半夜組織人裝卸,訂單傳真半夜接手,他半夜安排生產;為節約開支,他外出談業務經常擠公***汽車,晚上甚至住過澡堂子。在經營中他堅持信譽至上,和諧經營,善待員工,通過出口貿易,終於使小廠煥發了生機,像不斷加速滾動的雪球,越來越大,發展成為現在的綜合性水產食品加工企業——榮成市和信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經過六年的艱苦打拼,到2005年時,公司資產已達2000萬元,每年上繳利稅113萬元。周邊的村莊也從中得到了實惠,村路得到了硬化,1000多個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公司有了工作崗位和穩定的收入。 於思寬的家離金曲家村不太遠,退休前回村看望老母親時,每次都因為工作忙,來去匆匆。現在退休了,自己辦的企業也走上了正軌,三四裏地的路程,半個鐘頭的時間,他沒有事就“常回家看看”,樹高千尺忘不了根啊!
家鄉是塊大磁鐵,沒過幾天,他就被“吸得”走溜了腿,壹天不去心裏就空落落的。有時,老夥計遞個馬紮,十個八個老人在墻邊壹坐,天南海北,園裏場上,壹聊就是大半天,小時的事仿佛就在昨天。聊完了就在村裏四處看看,看遍大街小巷,走遍溝溝坎坎。可是越看他心裏就越不是滋味:村裏太窮了!村容村貌基本上還是老樣子。沒有村辦企業,沒有個體經營,甚至沒有壹塊果園,村民們就靠著這500畝山崗薄地維持生計,村幹部連續5年發不上工資。兒時的夥伴於思本家的木窗爛得打不開了,門破得倒在地上。
越看於思寬心裏越不平靜。自己辦企業成了千萬富翁,可是家鄉還是這樣貧窮。他忘不了童年時吃的百家飯、穿的百家衣,忘不了鄉親們的幫助培養。鄉親們生活貧困的壹幕幕,壹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深深地刺痛著他的心!自己富了,難道不應該為鄉親們做點什麽?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想把錢拿出來幫助鄉親們,可又怕孩子們不願意,雖然他們現在都衣食不愁,若是再把自己多年積攢的財產都留給子女,那肯定是錦上添花、多多益善。但錢多就壹定好嗎?自己吃穿能用多少,把錢花在正經事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壹個***產黨員應該做的。他暗暗發誓,壹定要幫助鄉親改變村裏的面貌,把自己後半輩子的全部精力都傾註到他熱戀的這片故土上,回報給養育他的金曲家村。 主意已決,於思寬就和當企業家的兒子商量,兒子代表4個子女表態,“爹,建設新農村,幫助鄉親們,您幹的是大事、好事,只要您想幹,身體沒問題,我們全力以赴支持!有困難我們幫。”
於思寬又把他的想法告訴了鎮領導,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年12月,於思寬的黨組織關系轉到了金曲家村,並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於思寬帶領村兩委壹班人,首先從改變村容村貌做起。金曲家村有壹條經村而過的小河又臟又亂,壹下大雨就泛濫,淹沒農田,毀壞莊稼,過河的村路也為之癱瘓。他投入80萬元,清河道,建河壩,並在岸邊栽上4000多棵速生楊,使以前的那條雨天讓人愁、旱天迎風臭的小河變成了村裏的休閑景點,還拓出了50多畝良田。
第二件事是改善村民出行環境。金曲家村以前是邱家、黃山兩個鎮的結合部。壹條3公裏長的泥路又彎又窄、坑坑窪窪,人們出行很不方便。他拿出100萬元,將這條路改直加寬並用水泥硬化。
於思寬認為,治河、修路只是“輸血”,為的是提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為的是解燃眉之急;上項目,為村子 “造血”才是讓村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於思寬立足本村資源,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投資120萬元建起存欄量1000頭的大型養豬場,采用生態養豬法,肥豬出欄率大大提高;投資40萬元在水庫邊建起了養鴨場,實行鴨魚混養;投資30萬元建起了面粉廠,為村裏150多人提供了工作崗位;將全村300多畝土地集中經營,建蔬菜大棚,種植無公害蔬菜,提供給食品加工企業,出口換外匯;豬、鴨輸送到加工廠,作原料;養殖場糞便及廢棄物用於生產沼氣,沼液沼渣用於生產有機蔬菜和無公害水果,糧食就地加工,供給村民和企業,如此良性循環,讓土地“生金”,讓村民“發財”。
邊幹這些事,於思寬邊醞釀著壹個更為大膽,出乎村裏人意料的想法:拆掉舊房子,免費給全村鄉親蓋新房!2006年春節剛過,於思寬就把大夥召集在壹起 ,說出了他醞釀很久的想法,讓於思寬意料不到的是,想法提出來以後,稱贊的聲音沒有聽到,各種懷疑和非議的聲音卻是鋪天蓋地。
“就像天上掉餡餅,有這麽好的事嗎?人兒還有信的!”
“140戶,得花上千萬,於思寬真的能花這麽多錢?要是房子拆了,沒有錢蓋怎麽辦?”
“於思寬這麽弄,是不是另有所圖?”
“於思寬說是要幫助金曲家村,不如把這1000多萬分了,他也不用操心受累,咱老少爺們兒誰不記著他的好?”
想不到幹壹件好事這樣難!於思寬心裏有數,錢是不可能分的,他要用它改變村裏的落後面貌,要用它實現自己的心願。
他又把大夥召集起來,與鄉親們掏了兩個多小時的心窩子: “我都快70歲了,孩子都還爭氣,我圖的什麽名和利,我只是想幫助村裏幹點事,讓大夥生活富裕點。如果把這1000萬分了,妳們肯定說我是個好老頭,可是,錢到手,肉到口,錢總有花了的時候,可咱金曲家村還是破,還是窮,我們的將來,我們的子孫怎麽辦?”
他的人品,他的真誠,感動了鄉親們。
蓋樓房還是住平房?於思寬打算建樓房,但村民多數願意住平房。他尊重群眾的意願,聘請山東規劃院專家進行規劃,建傳統的獨門獨院平房,在舊址上統壹規劃、統壹施工、統壹標準,拆舊蓋新。大規模的舊村改造開始了。可是,正在大拆大建、需要大量資金的節骨眼上,恰好日本發生中國企業出口不安全食品事件,對國內食品加工企業造成巨大沖擊。他的企業失掉不少訂單,生產資金驟然緊張,建房資金告急!怎麽辦?對鄉親們承諾好的事堅決要辦到底。於書記發動全家人幫忙,讓兒女們拆借資金,保證了企業正常運轉,新房還照常施工。
於思寬有錢,但他的錢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掙來的,是壹分壹分打拼出來的,他大帳算得精細,小帳也毫不含糊。為把錢花在刀刃上,打地基用拆舊房的石料,沙子從村中河裏撈取,工匠、小工,甚至村民們都領教了他的“摳”:每天五點多鐘,天還沒有大亮,他就來到工地上,東走走西逛逛,發現拆舊房沒把大石頭撿出來,墻底下有沒收拾幹凈的沙子灰,負責施工的輕則批評,重則受罰。有時他在工地上能蹲上大半天,看著工匠幹活,不經意間,每間房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施工進度,他都了如指掌。工匠們說,“於書記‘太摳了’,給他幹活,稍不留心就得賠著幹,他能把活兒算到骨子裏。”
金曲家村西高東低,低窪處,下大雨經常積水,群眾把意見提出來後,他拍板把村東新建房的地基墊高,回填土60萬方,僅這壹項就增加費用30萬元。對這額外增加的30萬,他毫不遲疑。他就是這樣,為老百姓的事出手很“寬”。
壹年後,第壹批42棟新房竣工,全部是明灰抹墻、水泥地面,小倉庫、衛生間整齊配套,鍋臺、火炕、鋁合金門窗壹應俱全。自來水和電力設備免費安裝,電視、電話線路搬遷費由村集體支付,每戶的外墻也由集體負責統壹粉刷,村民們卷著鋪蓋就可以進去住了。現在,全村已有89戶村民搬進新居,余下的也將在本月底交付使用。同時,村裏已建成社區辦公樓和村民活動室。村東社區廣場、村民戲臺、文體廣場目前正在按計劃抓緊施工,確保年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村民想到的,於思寬為他們做到了,村民不敢想的,他也要盡力為村民想到做到。年輕人進企業,企業給交保險,村裏的中老年人沒有保障,又成了於思寬的壹塊心病,萬壹有壹天企業效益不好,萬壹自己有病了,村民們怎麽辦?於思寬越想心裏越不安,下壹步的工作是給村民們買保險,讓他們也能像城裏退休的那樣,定期領取生活費。這,估計又要花去他100萬元。
現在, 60周歲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免費領取35斤面粉和60元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全部由集體支付。逢年過節,村民們全都享受企業職工待遇,有魚、肉、大米等福利,群眾的生活有了質的提高。
2008年10月,於思寬的5名日本客戶來洽談業務,得知他還擔任著金曲家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執意要到村裏看壹看。他們目睹著村裏的變化,聽著村民的講述,都伸出了大拇指,感嘆道,“從您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以後最大的發展希望在農村!”
大的投入,帶來大的變化,今年,全村百姓都要搬進新居,他們還準備繼續投入,花100萬,建壹座大型沼氣池,讓村民全部免費用上清潔能源。
短短5年,金曲家村在於思寬的帶領下,人們的錢袋子鼓了,米袋子滿了,身上的油漬少了,臉上的笑容多了,生活的精氣神足了。
“我是全村老百姓的兒子,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黨員,回報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帶領鄉親致富,是我的最大心願”。
“我做這點事,不值得說,我就想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多回報社會,多支持新農村建設”。
“各級領導支持我,又有好政策,我壹定把老百姓的事辦好,要讓老百姓說***產黨好,說社會主義好”。
這就是於思寬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