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求購會計專業畢業論文1篇

求購會計專業畢業論文1篇

會計畢業論文 -現行財務報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壹)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 現行財務報告無法適應知識經濟需要的典型表現在於對壹些前瞻性信息、不確定性信息以及壹些潛力巨大的公司的巨額無形資產在財務報告中不能得到反映。從而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預測的需要。 我們現行的財務報告模式僅將重心放在硬性資產上,而對壹些前瞻性、不確定性的信息,則通過壹些根深蒂固的原則如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和可靠性原則等將其排斥在財務報告之外,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類信息卻是最重要的信息。按照現行會計準則,企業只允許對在購買與合並時形成的商譽予以計量報告,而對那些在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綜合作用下所獲得的,超過正常報酬率而形成的自創商譽,不能在現行財務報告中予以計量反映,從而使得不少公司的潛在價值被嚴重低估,這也是壹種財務報告信息的失真。由於現行會計報告模式無法反映此類重要信息,勢必會使投資者轉而尋求其他信息來源,從而增加了信息搜尋成本和信息風險,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會計提供信息的功能。聯機實時報告系統(OLRT)的應用,使得企業可以根據經濟業務的發生情況進行實時計量;企業的網絡化,使得會計不再是個封閉的子系統,它除了提供歷史的財務信息外,還可以提供非財務信息、經營管理信息、分析性和預測性信息。與傳統會計相比,信息技術時代的會計空間大為拓展,如果會計不迎合這種變化,勢必導致會計功能的萎縮。 此外,由於現行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事項必須以貨幣計量為基礎,而對於壹些非貨幣計量的經濟事項,如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和各種軟資產如知識產權、職工智力等無法在財務報告體系中得到充分的揭示。而在信息時代,信息成為經濟活動最主要的資源,勞動者付出的主要是智力勞動,產品或勞務的價值構成中知識含量占相當大的比重,知識資本成為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公司未來現金流量和市場價值的動力所在。

(二)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風險信息和不確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 由於估計和判斷的客觀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充斥著整個會計處理過程。企業風險和不確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壹是參與其他行業經營而導致的風險;二是由於所從事行業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而導致的市場風險;三是企業交易過程中選用不同金融工具所形成的交易風險。 特別是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國際金融領域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衍生性金融工具的采用,給企業經營帶來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工具也不斷地得到創新。金融工具的創新涉及到金融業務的各個領域。近年來,衍生金融工具不僅翻新速度快、數量大、品種多,而且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金融衍生交易也越來越多。衍生金融工具的運用,具有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有時可能為給企業帶來巨額的金融利潤,但有時也可能給企業帶來巨額的損失。英國巴林銀行的破產,以及我國上交所“3.27事件”,都是典型事例。這種巨額的金融風險已越來越引起投資者的重視。但是,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受傳統會計理論的制約,不能完全解決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及報告等問題。 從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發,企業財務報告應當充分披露這些風險信息。但按照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指標內涵及其計量原則,企業面臨的未來風險和各種不確定性的重大事項則受到嚴重的制約而無法得到充分揭示。

二、改革現行財務報告是信息需求者需求變化的要求 財務會計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壹是社會化。前者要求財務會計不斷地將新的、變化了的經濟業務反映出來,以體現和強化會計反映的基本功能,後者則要求以提高財務會計信息在使用者經濟決策中的作用,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長期以來,上述兩個方面的變化交織在壹起,***同推動著財務會計不斷地向前發展。當今,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變化又對傳統會計提出了挑戰。 早在1994年,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專門委員會,通過對大量的職業投資者、債權人和他們的顧問人員的調查研究後,發表了題為《改進企業報告——客戶導向》又稱Jenkins的報告,該報告對使用者需要的信息類型和改進現行報告的建議等作了全面闡述。根據該報告,用戶信息需求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從關註歷史信息轉向註重未來預期信息 過去,信息使用者往往以財務報告提供的歷史交易信息評價壹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費成果,並影響著他們所作出的各種決策。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投資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壹方面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歷史交易信息與使用者經濟決策的相關性正在日益減少,有些甚至毫無用處。而現在人們完全可以而且很容易從電腦數據庫中獲得越來越多的著眼於提供預測數據的信息。另壹方面,許多與企業未來發展休戚相關的經濟業務如衍生性金融工具、信息技術資產、人力資源價值等都未能在財務報告中得到有效地充分披露。財務報告的有用性正在日益削弱。在這個比以前任何時期都變化得迅猛的世界裏,未來預測性信息的價值已比以往任何時期更重要。

(二)格外關註不同機會和風險的企業分部信息 分部報告信息,對於確定和分析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的機會和風險是壹個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有助於投資決定是否投資、信貸等經濟決策。 傳統的財務報告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沒有充分披露分部信息,但隨著經濟環境變化,使用者越來越認為分部信息與企業整體信息同等重要,表現在按行業提供的分部信息能深入說明壹個企業的機會風險,給投資者提供企業橫向之間的有用信息;按地區提供的分部信息能夠分辨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及各個企業的機會和風險,給投資者提供企業縱向之間的有效信息;而對於債權人最為關心的法律實體提供的分部信息,則給債權人提供了法律實體的財務和經營活動。

(三)關註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量和信息範圍 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雖然在壹定程度上能夠給信息使用者提供壹定數量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然而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要求與期望不斷發展,使用者已不滿足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現狀,他們希望能通過財務報告獲得更多的非財務信息、定性信息、不確定性信息、企業分部信息等。就現行財務報表的結構和性質而言,已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改革

(壹)財務報告的改革應遵循的原則 財務報告只是財務會計系統中加工與生成信息的壹個程序,任何對財務報告的重大改革或改進,都要考慮財務會計系統的改革。例如,為了能反映企業經濟的真實性,就必須對壹些現有財務報表中未列入的項目進行充分披露。如自創商譽、衍生性金融工具創新、知識產權、人力資源價值等,這就要改變傳統財務會計只確認已發生的交易和事項的做法,需要重新對資產、負債進行定義。因此,現行財務報告的改革應遵循財務會計改革為先導的原則。

(二)財務報告模式改革的方向 未來財務報告的改革與改進,其目標在於促使財務報告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加有用,不斷地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這主要可從三方面加以設想。

(1)拓寬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範圍。現行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以財務信息為主,其披露的範圍也只局限於財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交易和事項。未來的財務報告應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條件下,拓寬信息披露的範圍,不僅揭示財務信息,還應擴大到非財務信息,應當將與信息使用者有關的非財務信息、社會責任信息、預測信息、分部信息、管理會計信息等納入披露的範圍,提供“管理當局分析報告”、“社會責任報告”、“企業分部信息”、“關於管理人員和股東信息”等;同時,對現行財務報表不能反映的壹些“表外項目”也能通過適當的方式予以披露,充分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財務報告”的名稱也需要更改,因為到那時已不僅僅是“財務”的報告了。

(2)未來財務會計的計量屬性應當是歷史成本、公允價值、成本與市價孰低等多種計量屬性並存的體系。現行財務報告是在以歷史成本屬性為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因而財務報告披露信息的相關性得不到充分體現,尤其在信息技術時代必將受到排擠。未來的財務報告應在歷史成本屬性之外,針對不同項目,允許多種計量屬性並存,特別應註意“公允價值”、“成本與市價孰低”等計量屬性,促進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現有的價值。

(3)增加未來預測的信息。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來說,企業未來的信息才是最相關的,因此,未來的財務報告模式應增加壹些企業未來預測信息,如企業“前瞻性信息”、“創新金融工具信息”、“企業管理信息”等,這對提高財務報告整體有用性大有幫助

。 (三)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革步驟 要使財務報告的改革壹步到位是不現實的,必須循序漸進,采取分步改革、逐步完善的策略。從近期來看,應當結合我國實際,在現有財務報告的基礎上,先對其作壹些適當的改進。

(1)應當重視企業分部信息的披露。近年來,我國集團公司的迅速崛起給企業報告體系提出了壹個新課題。為了滿足用戶對分部信息的需要,應當針對我國實際,借鑒國外經驗,建立我國分部報告,形成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

(2)結合我國具體的經濟環境,拓寬財務報表附註提供的信息量。由於傳統計劃經濟的原因,我國會計報表附註現階段主要側重於對表內項目的解釋,而對於表外企業未來的機會風險、表外融資方式、企業軟資產(如人力資源)、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太少,改進後的會計報表附註應包括這些內容。而重要事項的揭示應主要包括已承諾的事項、或有事項、期後事項和其他重要事項等。

(3)從財務報表的結構上看,可以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披露的會計信息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部分。企業的核心業務是指正常的或經常的業務、交易和事項,非核心業務是指非常的或者偶發的業務、交易和事項。在財務報表中對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作出劃分,其目的在於提供最能夠反映企業經營趨勢的信息。

(4)從財務報表的計量屬性上看,應當改變原有財務報告統壹按歷史成本計量的屬性,對於財務報告體系中某些項目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前已述及,現階段要徹底改變會計計量屬性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針對我國實際,對現行實務中有關核心資產、負債仍按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予以計量,而對資產負債表中的非核心資產、負債改為按公允價值計量。其優點是能使投資者正確了解企業現有權益價值,符合及時性原則。

會計畢業論文範文

壹、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對比

規範研究方法是指通過強調演繹方法對會計理論進行研究,並由此形成規範會計理論。規範研究方法所強雕的是世界應該如何來運行,而不關心世界是如何運行的,它試圖判定“應當是什麽,應當不是什麽”。它是從壹般到個別的推理,即從已有的科學結論、原理和定律出發,推知另壹個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演繹方法。演繹法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壹般存在於個別之中,壹類事物***有的屬性,其中每壹個事物必須具有,所以,從壹般必然推知個別。演繹推理是從壹般到個別,要求其前提正確,推理嚴密。只要前提是經過實證的科學事實,前提和結論之間具有可靠的邏輯關系,那麽,所得的結論就壹定是正確有效的。規範會計理論體系就是以建立會計目標為起點,壹旦目標被界定,就必須描述某些關鍵性的定義和假設。基於這些定義和假設,便可展開對會計目標實現過程的邏輯結構研究。因此,規範性會計理論主張不應受會計實務的影響去發展會計理論,強雕會計理論應當高於會計實踐並指導會計實踐。規範會計理論下的會計模式都是先假定會計目標再繼而進行邏輯推理的結果。由於目前人們對會計目標認知上的差異,根據單壹目標建立起來的會計模式,在會計信息已成為公***信息的今天,其有效性正越來越受到懷疑。

實證研究方法的出發點是指以事實結果為標準,驗證與衡量理論或觀點、假說的正確性。它是指通過確認假設,以事實、實際的情況,由觀察數據產生的相互關系等為對象,經過實驗而求得近似的正確性的壹種方法。實證研究被引入會計領域是時代的要求,是會計學發展的必然。現代社會中,為決策服務的預測成為焦點性的問題,會計領域必須適應這種社會環境的變化,向決策部門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上世紀60年代末,由於對會計信息的利用者提供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尤其對有效市場假設進行的大規模實驗驗證的結果給規範會計理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為這些經驗結果表明,規範會計賴以生存的某些假定條件實際上並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將實證經濟理論引入了會計領域,實證研究逐漸引起會計界人士的重視。其具體背景是,1976年,美國著名會計學家詹森在斯坦福大學主持會計講座期間,首先提出應以實證方法從事會計研究。1978年,美國會計學家瓦茨和齊默爾曼合作發表了“關於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壹文,1979年,兩人又合作發表了“會計理論的供給與需求”壹文,這是最早關於實證會計研究的論文。此後,這壹理論逐漸系統化。1986年,瓦茨和齊默爾曼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壹書,提出了這壹理論的基本框架,並把它提高到了壹個嶄新的水平。兩位教授所在的羅徹斯特大學也因此脫穎而出,實證會計研究碩果累累,因而人們將實證會計學派稱之為“羅徹斯特學派”。

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

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目的是解釋所觀察到的會計現象,並尋找出這些會計現象發生的原因。它是以經驗與實證法為基礎,以數學模型為工具所形成的新理論。實證會計理論認為會計實務是發展會計理論的基礎,從所觀察到的會計實務現象中推導出隱含的會計理論。因此,實證會計研究總是既將理論作為終點,又將理論作為起點。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壹般是:確立研究課題→尋找相關理論→提出假設或命題→使假設或命題可操作化→設計研究方案→搜集數據資料→分析數據以檢測假設或命題→分析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的內容,在瓦茨和齊默爾曼的《實證會計理論》中,大致可概括為:(1)提出了有效假設與資本資產計價模型;(2)研究會計贏利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3)對競爭性假設的實證檢驗;(4)對會計信息與破產風險的相關性進行驗證;(5)對會計人員及管理人員所運用的會計程序與報酬計劃、債務契約進行實證檢驗;(6)對會計與政治活動、會計政策的選擇等進行實證檢驗。在以上實證研究的內容中,提出了契約成本、代理成本、政治成本等概念,進壹步論證了契約理論和各種最佳選擇的必要性。實際上,在我國目前的會計理論研究中,存在大量的可作實證研究的課題。比較經常性的有:(1)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時間、內容、文字風格、方式等受何種因素的影響;(2)公司為何要用某壹信息披露策略;(3)公司信息披露策略和戰術的選擇與變更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及對管理人員、投資者、債權人、公司職員的影響;(4)選擇和變更會計方法的制約因素;(5)會計方法選擇和變更對企業、投資者及管理人員的經濟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後果;(6)會計方法選擇和變更對企業股票價格的影響;(7)會計法規和準則的社會經濟後果;(8)會計信息使用者如何使用公司的會計報表等。

另外,集中研究同壹課題或將同壹課題細分之後加以分別研究,也是實證研究的壹個傾向。為了使企業經營趨於合理,必須對特定的課題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或者將同壹課題劃分為壹個個子課題,分別進行深入研究。 本篇文章***2頁,此頁為首頁 下壹頁 目前,實證研究在中國方興未艾,是比較熱點的會計研究方法,尤其是隨著財務會計實證研究內容的泛化。傳統財務會計中的會計報告部分占整個會計實證研究的第壹位。同時,關於會計準則等會計制度的研究也占重要地位。概括起來說,跨學科研究的廣泛展開,對實務課題研究的重視,即反映會計環境的課題增多也是明顯的例證。今後對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數據預測、信息利用者的決策、行動方案的選擇等進行實證研究,仍將是壹個主要的方向。但是,在應用實證法時,應關註以下幾個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1)選題的適應性;(2)實證會計研究的規範性;(3)數據的質量;(4)模型和方法的適應性;(5)驗證結果的客觀性;(6)避免研究對象過於集中。

三、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局限性

當前,我國會計界,實證研究異軍突起,並得到許多人的極力推崇,對規範會計研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絕大多數屬於規範會計研究,會計理論往往註重於假說與推論,缺乏應用價值。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會計研究領域內新的問題不斷湧現。壹方面,企業自主權不斷擴大,企業內部經濟利益關系日趨復雜,企業內締約各方受經濟利益驅動而對會計行為施加的影響不容忽視;另壹方面,公司制企業日益增多,資本市場日趨復雜,會計信息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方式和程度倍受關註。因此,為彌補傳統會計理論的缺陷,推行實證會計研究十分必要。但是,應當明確,兩大會計研究各有其優缺點,因重視壹方而偏廢另壹方極不可取。實際上,實證會計理論的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粗略的替代變量來表示契約成本與政治成本。由於對所采用的壹些概念還不能予以明確的解釋並加以量化,驗證模式中的契約成本、政治成本等只好以“替代物”來表示;

(2)限定的線性模型缺乏依據,在所假設的模型中,預測能力較低;

(3)契約中的變量都是線性的,忽視了相互之間存在著***線性。這樣,要獨立分析各個變量的影響就很困難;

(4)大部分實證會計理論進行的研究多限於某壹時點上的對比。這種對比,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尚值得懷疑。

因此,實證研究在選題方面大都集中於可以取得經驗數據的壹些財務會計問題,但對壹些會計基本理論問題卻很少、甚至從不涉及,同時它很註重某些經濟現象與會計的關系的研究,卻常常有意或無意回避財務會計的技術方法。在實證會計理論中,壹些模型中相關參數可能是言過其實的,以致有時直接和用被修整的會計信息進行不實的實證,這樣產生的實證結果,就會顯得過於勉強。例如,企業行為的改變究竟應歸因於會計準則的變化,還是歸因於經濟環境的變化等。這是實證研究包括實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中固有的缺陷。此外,由於實證會計研究難以計量企業行為的影響尤其是會計選擇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因此,從統計角度而言,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即使已試圖用其它變量進行替代,也無法回避其方法論上的缺陷。

以上分析可得出這樣的結論,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並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規範研究的結論需要實證研究加以驗證,實證研究需要規範研究的結論作為基礎和前提。只重視壹方面忽視另壹方是有失偏頗的。歸根到底,會計研究是為了在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取得對社會有價值的成果,其研究結論要能解決會計實踐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會計實踐所遇到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采用相應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