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博白縣經濟

博白縣經濟

民國時期,博白縣稻作面積占總作物面積的80%。主要農作物產量是水稻產量。水稻(包括水稻和旱稻)最高產量為民國27年238萬衡擔(1.938+0.9萬噸),最低產量為民國34年791.945萬衡擔(3.5%)。主要經濟作物花生的產量在民國27年達到52000 cwt(2600噸),最低只有民國26年的38300 cwt(1.91.7 . 5噸)。甘蔗最高產量在民國二十二年(65,438+0,933)達到49,654,38+0,300 cwt (2,456.5噸),最低產量在民國二十六年只有65,438+0,250 cwt (625噸)。

解放後,主要農作物仍是糧食作物。1949年,博白縣糧食產量8829萬斤。從1950到1964 * * 15,糧食產量每年都在1億公斤的範圍內波動。1965年推廣短高產良種約占水田面積的三分之壹。博白縣種植綠肥65438+多萬畝,推廣磷肥65438+多萬噸,灌溉農田35萬多畝。加上這些因素,糧食產量才突破2億公斤,達到20065萬公斤,上了壹個新臺階。1974全面推廣短高產品種,綠肥面積連年超過30萬畝,化肥(含氮磷鉀)超過4萬噸,灌溉面積超過50萬畝。這壹年總產量才突破3億公斤達到30218億公斤,之後7年糧食產量都在3億公斤以上。1982年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使多年積累的生產條件發揮了良好作用,當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39億公斤。隨後幾年,由於自然災害、水利投入減少、部分水利失修等因素,糧食產量徘徊數年,1989年糧食總產量為44438+000億公斤。

2011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61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8.93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65萬公頃。林地面積為251.800公頃。社會用電量6.63億千瓦時。農業機械總功率為5331,000千瓦。解放後,中國博白縣委、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工業生產的發展。1950年工業總產值28萬元,1952年達到69萬元。從1954開始,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完成了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博白縣工業企業84家,工業總產值48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12%。1958期間,在大躍進和“鋼鐵大行動”的影響下,縣委提出要抓“兩個元帥”(鋼鐵生產、機械制造)、“三個先鋒”(煤炭工業、電力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四個將軍”(化肥生產、農藥生產、自來水生產、農產品加工),成立鋼鐵指揮部。從65438年到0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底到1968春,兩個群眾組織在縣城搞戰爭。農具廠(自行車零件廠的前身)位於武鬥的中心。房屋被炸毀,門窗全部被毀,設備被炸被搶,倉庫物資被洗劫壹空。整個工廠變成了壹片廢墟。農具廠和粉絲廠成了戰爭的據點。很多工廠領導癱瘓,工業生產損失嚴重。1989年,總投資4665萬元的博白龍潭糖廠建成投產。

2011,工業經濟主導地位凸顯。城東、貓王、文帝、雅山、龍潭五個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000萬元,建成標準廠房5.3萬平方米。與自治區農墾總局合作開發的貓王新型建材產業園(規劃面積800公頃,總投資6543.8+02億元),年內開發面積85.33公頃,引進2家總投資30億元的陶瓷企業簽約入園。民國時期,博白縣的森林大部分是天然林,少部分是人工林。據估算,民國38年(1949),博白縣有森林203.03萬畝。解放後,林業生產的發展經歷了許多曲折。解放初期和合作化時期(1950 ~ 1-957)林業生產秩序正常。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全民跑鋼,砍柴燒炭煉鐵,壹舉砍伐森林28萬多畝;“文革”期間,無政府主義泛濫,政策法規被破壞,森林被嚴重砍伐。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博白縣種植了大量烤煙,長期消耗大量木柴。1979 ~ 198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有人利用制度變革大肆砍伐樹木。1982年,博白縣荒山增加到1710000多畝,林業生產陷入嚴重危機。至此,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建立了嚴格的各級林業生產責任制,采取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相結合的措施,造林、封山和管護同步進行。1971 ~ 1987年,飛播造林6次,作業面積143.81047萬畝,其中有效面積1047萬畝。1987以來建設的工程林實現了高質量、高效益。1987 ~ 1991年人工造林1112700畝,其中工程林42.9萬畝。

1990,博白縣獲得自治區造林壹等獎;國家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授予博白縣“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稱號,縣林業局主管造林的副局長魏獲得“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博白縣總面積575.38萬畝,其中宜林345.45萬畝,占總面積的59.7%。據65438年2月林業普查統計,博白縣森林面積達到2144400畝,比1949增加11.41000畝。覆蓋率37.3%,綠化程度64.00%。林業生產,解放初期,歸建設部統壹管理。1954,建設處改為農林水利處,林業幹部3名;1955年7月農林水利部分為三個部門,林業部有7名幹部。林業局成立於1959。1989縣林業局下設秘書股、林業管理股、林政股、會計股、林業公安股、林業檢查站、林業發展服務站、航拍管理站。幹部職工59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7人,助理工程師7人。鄉鎮壹級林業管理站31,1989在職職工92人,其中助理工程師8人,技術員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