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發生了哪些根本性的變化?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發生了哪些根本性的變化?

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迎接全球化挑戰,是壹個全球性問題。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和信息跨境流動的規模和形式日益增加,各國通過國際分工提高世界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經濟相互依存日益增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最近20年,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不斷降低,國際商品貿易快速增長,從1980到1995年均增長5.6%,服務貿易異軍突起,年均增長9.3%,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增速;國際投資日趨活躍,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累計輸出資本已達3.5萬億美元,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體。金融國際化進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量突飛猛進。主要國際金融市場已經形成了壹個在時間上相互聯系,在價格上相互聯系的交易網絡。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擴展和國際信息流動的迅速便捷,壹個信息交流意義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世界統壹市場的深化,因此經濟全球化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客觀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場規模的擴大。這壹要求促進了生產從國內區際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全球新技術革命浪潮加速了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全球垂直產業轉移規模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在追求規模經濟和分工的過程中,通過跨國投資活動形成了資源的全球配置和生產經營活動的跨國協調的格局,促進了產業內貿易和公司內貿易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跨國投資、生產和貿易活動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以保證這種跨國經營活動的高效運行。?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的同時,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國政府都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

首先,隨著技術進步的加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制造業技術流失的風險越來越大。壹些發達國家將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為新經濟發展騰出空間,導致傳統產業就業機會大量減少。如何將勞動力轉移到新興產業,是發達國家政府面臨的壹大難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產業的跨國轉移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吸引外資方面存在激烈的競爭。如何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要求,改善投資環境,是發展中國家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跨國公司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生產布局日益精細化,這與以往各國產業分工不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跨國公司可以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則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壹種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壹些高科技產品的重要組裝和出口基地。產業內貿易日益取代產業間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動力。但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來說,主要問題是,壹方面要通過引入國際商業規則來改善投資環境,另壹方面要考慮如何將國外產業與當地產業結合起來,不斷將產業鏈向上遊推,讓國外產業在當地落地生根。?

第三,經濟全球化是基於規則的全球化。隨著各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它們不得不接受越來越多的國際規則。與傳統的封閉經濟相比,壹些過去屬於壹個國家的經濟主權可能會部分轉讓給國際組織或國際規則。而且全球化規則的範圍越來越廣,任何壹個主權國家在行使其經濟主權時,比如制定產業政策時,都越來越受到國際規則的制約。因此,過去壹些後發國家通過產業政策的強力幹預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在全球環境下越來越難以為繼,壹些政策手段難以繼續使用。如何采取既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又符合國際規則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是每個發展中國家政府面臨的新挑戰。?

第四,經濟全球化加深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金融開放大大增加了資本跨境流動的次數和速度,導致經濟風險增加。世界各國政府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分工深化的好處的同時,也不得不探索如何將開放的風險控制到最小。?

面對這些新情況和新挑戰,如何適應新形勢,調整政府職能,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不僅是發展中國家政府面臨的課題,也是發達國家政府面臨的課題。因此,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已經成為壹個全球性的問題。?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職能調整的國際經驗?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職能調整的基本目標是充分反映市場的要求,通過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的效率,使國內市場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在不違反國際規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增強國內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對政府職能轉變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個主要方面:?

首先,政府支持國內經濟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二戰後,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實行產業政策的趕超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效仿的榜樣。然而,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規則對各國產業政策的實施提出了種種限制。比如,壹些直接支持國內戰略性產業的做法,被WTO規則視為禁止性補貼;國內戰略產業的保護也因為貿易壁壘的不斷降低而難以達到應有的作用。與此同時,冷戰後國際經濟環境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美國不再容忍其他發展中國家用產業政策的手段支持出口,就像它在戰後支持日本和韓國壹樣。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基本戰略已經從以前的產業政策轉變為開放競爭的戰略。比如,面對金融領域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壹方面,發達國家對內自由化、放松管制,美國改變了上世紀30年代實行的金融分業經營體制,允許金融控股公司進行混業經營,以提升本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另壹方面,外國將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國金融機構的投資。為了防範金融風險,金融監管機構加強了統壹監管。美國從分業監管過渡到傘形監管體系,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建立了統壹的金融監管機構。與此同時,各國金融監管當局也更加註重國際合作,共同努力防範金融危機。?

第二,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過去,政府是壹個國家經濟體系和政策的唯壹制定者。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已經從唯壹的規則制定者轉變為政策制定的合作者,行業組織和市場主體等準政府機構在政策制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巴塞爾協議是國際清算銀行制定的,但在很多國家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標準;國際會計準則(GAAP)是由會計師協會制定的,現在被許多國家接受為行業標準。律師的執業標準和資格認證都差不多。此外,跨國公司已經成為許多技術標準的制定者。?

在某些情況下,政府的作用只是為企業或行業組織的規則背書,使之成為國家標準。?

第三,政策的範圍發生了變化。過去,壹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大多是針對國內市場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市場範圍從壹個國家擴大到地區乃至全球,政策範圍也相應擴大。例如,許多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競爭政策(反壟斷政策、反不正當競爭政策等。).隨著歐盟單壹市場的建立,歐盟制定了競爭政策,要求各國根據歐盟的競爭政策修改自己的競爭政策。在界定壟斷行為時,不再以壹個企業在壹個國家市場的份額為標準,而是擴大到整個歐盟市場。同樣,在美國,壟斷的定義也從國內市場擴大到了全球市場,波音和麥道的合並也通過了政府的審查。這是各國放松反壟斷限制以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反映。

第四,政府的部分權力轉移到地區組織或國際組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壹體化趨勢的加深,壹些傳統的國家經濟主權已經轉移到區域組織或國際組織。比如歐元的發行,標誌著歐元區各成員國政府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將這壹傳統的國家經濟主權讓渡給了歐洲央行。而且,歐洲央行還代替成員國央行行使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利。國際組織的規則日益成為國家法律和政策的基礎。例如,世貿組織要求其成員國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則修改自己的貿易法律法規。表面上看,國家仍然制定法律,但實質上,制定這些法律的權利已經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了國際組織。?

第五,政府職能更多地轉向社會政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各國政府的政策重點都有壹定程度的調整,政府職能越來越轉向社會政策。主要原因是:壹方面,國際經濟規則越來越多,經濟主權向市場、區域組織和國際組織轉移,壹國政府有所作為的空間越來越有限;另壹方面,社會政策越來越成為構成壹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比如教育、交通、安全等都是壹個國家投資環境的重要方面,政策在這些方面的投入不會受到國際規則的限制,也會得到國內選民的支持。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將政策重點轉移到教育、醫療、交通和安全等社會領域,間接提高了本國經濟的競爭力。?

第六,簡政放權改革趨勢加強。地方分權改革已成為世界性趨勢。究其原因,壹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需要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來提高競爭力,向地方政府放權有利於調動其積極性;其次,國家層面的政策受到越來越多國際規則的制約,而地方政府的政策受到的制約較少。

第七,拓展政策視野:政府可以利用國際資源解決國內問題。在封閉經濟條件下,解決壹個國家的問題,只能依靠自己的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各種要素、服務和商品更容易跨國流動,從而為各國吸引外部資源解決自身問題提供了更多選擇。例如,跨國直接投資是許多國家改善產業結構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動力,並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關註。兩德統壹後,東德在私有化過程中積極尋找國際投資者,16%的國有企業最終被國際投資者買下。在轉型過程中,捷克的失業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專門制定了以增加就業為主要目標的利用外資政策,通過吸引外資來緩解國內就業矛盾。再比如,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壹個國家、壹個企業成功的關鍵。發達國家早就制定了吸引國際人才的移民政策,通過吸引全球人才來保持領先地位。當人們看到資金不斷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時,不難發現,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也不斷流向發達國家。普通勞動力的流動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

第八,越來越重視開放帶來的經濟安全問題。經濟全球化是壹把雙刃劍。在給各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大的風險。1997以來,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墨西哥貨幣危機、阿根廷貨幣危機等大規模金融危機接踵而至,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伴隨的金融風險。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開放的風險,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範。為了防範金融風險,壹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度,采用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另壹方面,加強了對金融市場特別是國際“熱錢”大規模流動的監管,並在這方面的區域或國際合作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除了金融風險,開放還會帶來其他風險。比如開放市場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可能導致國內競爭力弱的企業破產,所以對社會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8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多家企業倒閉,暴露出韓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弊端,迫使韓國政府加大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力度。

第九,政策執行:國際合作越來越重要。經濟全球化也使國際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出現了大量的區域組織和國際組織,國際組織的職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和復雜。這些趨勢本身揭示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因為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是最典型的,各國政府防範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與發展也是最引人註目的,不同的國家就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開展了各種合作。例如,歐盟國家由其母國監管其海外金融機構,而東道國則不監管。然而,母國監管機構和東道國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多。?

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國際合作的必要性,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政府間的國際合作。當壹些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時,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國際救援的無力和緩慢。因此,需要加強區域或國際壹級的合作。?

第三,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尤為艱巨。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政府將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作為壹項長期的戰略選擇。由於實施開放戰略,中國在過去20年裏從壹個基本封閉的經濟體迅速轉變為壹個相對開放的經濟體。對外貿易額在20年間增長了約14倍,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從第32位上升到第7位,貿易依存度從開放之初的不到10%上升到46%。越來越多的領域對外國直接投資開放,外國投資額繼續增長。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已達3500多億美元,自1993以來壹直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中國於2001年底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選擇。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中,中國政府作出了廣泛而深刻的承諾,進壹步開放市場,特別是服務貿易市場,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修改國內法律法規。因此,隨著承諾的兌現,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進入壹個新的階段,中國經濟將進壹步融入世界經濟。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尤為艱巨。原因是:?

第壹,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相對落後。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們根據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調整政府職能。與計劃經濟時期相比,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由於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開放戰略,各部門的改革進程並不同步。縱觀中國各部門的改革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開放總是走在前列,開放的每壹次重大進展都推動國內經濟體制改革邁上新臺階,改革的深化又為進壹步開放創造了條件。總的來說,有三個“滯後”:壹是國內體制改革滯後於對外開放;二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進度;第三,政府職能轉變滯後於政府機構改革。以上三個“不平等”揭示了政府職能轉變已經遠遠滯後於對外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進入壹個新的階段,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第二,中國政府職能的轉變要符合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雙重要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市場經濟國家,這些國家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目標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中國是壹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雖然市場經濟的總體框架已經初步建立,但市場化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壹些關鍵改革,如國有企業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國內統壹市場等,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中國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同時,入世後,對外開放進入了“激進式”開放的新階段,市場的快速開放必然帶來短期沖擊。客觀上要求政府在市場開放過程中統籌規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順利完成市場開放帶來的結構調整。而且,從壹個轉型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國內的經貿體制與國際規則接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這涉及到法律法規的修訂、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總的來說,入世後,中國政府職能的轉變需要適應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雙重要求。?

第三,政府職能轉變必須克服原有體制的巨大阻力。政府職能轉變是體制改革中最困難的部分。中國20多年的改革歷程基本遵循分權思想,並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政府職能的定位並沒有根本改變。市場體系所要求的壹些公共服務職能,在計劃期內還沒有被政府從“單位”手中接過來。隨著“單位”職能的轉變,壹定程度上缺乏公共服務提供者。另壹方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政府職能轉變,客觀上要求政府進壹步放棄對微觀經濟生活的幹預權,最明顯的就是審批權。但是,轉型時期造成的收入差距擴大和社會失範,誘發了壹些政府官員產生了以權謀私的錯誤思潮,對放棄權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與此同時,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壹些利益集團希望繼續得到特殊待遇。因此,政府職能轉變面臨巨大阻力,必須下定決心,克服阻力,才能取得明顯進展。

第四,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結構”特征對中國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大國,發展極不平衡,東西部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現代工業部門和傳統農業部門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種特殊的國情對中國的政府職能提出了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更高的要求。中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既要考慮到不同地區和部門的發展要求,又要考慮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和建設統壹國內市場的要求,從而真正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參與國際分工的利益最大化。

四、中國政府職能轉變面臨的主要挑戰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影響體現在中國加入WTO的影響上。我們可以把這種影響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壹)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直接影響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做出了廣泛而深刻的承諾,大致可分為三類。壹是對市場開放的承諾。在貨物貿易開放方面,主要承諾包括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取消國營貿易和海關估價中阻礙進口的相關規定。在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方面,對外商在華設立機構的審批原則、逐步放寬股權限制、經營範圍限制和地域限制等做出了開放承諾並設定了時間表。第二類涉及中國入世後的出口承諾。其中壹些承諾與中國的制度調整有關。如果取消出口補貼,就必須改革現有的支持出口的方法。但很多承諾不涉及國內制度的調整,如中國入世後15年內貿易夥伴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12年內對中國產品實施特保條款。第三類是與中國承諾直接相關的制度,以保證前兩類承諾的實施。由於中國是壹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現行體制在許多方面與世貿組織的要求有明顯的差距。因此,這種承諾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國民待遇、透明度、貿易制度的統壹實施、司法審查、外貿權、進出口許可程序、國家價格、執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Ps)的有關規定、標準和技術法規。

從上述承諾中可以看出,除了第二類承諾中有壹部分與國內體制調整沒有直接關系外,大部分實際上都與我國體制的改革和調整有直接關系。履行這些承諾將對中國的體制改革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政府保護國內市場的方式受到限制。過去,中國保護國內市場的主要手段是高關稅和配額等非關稅壁壘。由於中國入世後承諾大幅降低關稅,取消配額等非關稅壁壘,傳統的保護手段將受到很大限制,對國內市場的保護程度將大大降低。入世後,中國壹方面要取消WTO規則不允許的保護國內市場的方式,另壹方面要積極探索符合WTO規則的有效的保護國內市場的新方式。?

其次,政府支持國內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方式必須改變。中國長期實行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相結合的發展戰略。為了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試圖借鑒壹些東亞國家實施產業政策的經驗,而政府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和對出口的直接支持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加入WTO的承諾中,壹方面國內市場的保護程度將大大降低,另壹方面補貼等各種手段的使用也將受到限制。因此,政府支持提高國內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點必須從以前的保護市場、直接補貼等方面轉向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維護公平競爭、保護和鼓勵技術創新、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等方面。?

第三,政府的涉外經濟管理措施必須調整。作為壹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中國的經濟管理方式仍然帶有計劃經濟的深刻烙印。例如,中國政府仍然主要使用發布內部文件的方法來管理經濟。相關規定不透明,變化頻繁,政策的可預見性不高。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中,中國承諾公布所有涉及對外貿易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未公布的不予實施。更重要的是,在設計外貿法律、法規和其他措施之前,草案將提供給公眾,並允許提出意見。這不僅將大大提高公眾對決策的參與,也將使中國的相關政策更具可預見性。此外,中國還在司法審批、進出口許可程序等方面做出了承諾。,使政府在涉外經濟管理中的角色由過去單純的“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與服務並重。同時,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方法也受到約束,要求政府人員依法行政,克服管理的隨意性。?

第四,政府的涉外經濟管理機構必須調整。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壹些政府的涉外經濟管理職能可能不復存在,如外貿權的審批;或者大大削弱,比如只剩下少量配額,政府分配和發放配額的職能大大削弱;還是交給市場,比如協調企業的出口行為,已經交給商會了。另壹方面,壹些新的涉外經濟管理職能亟待加強,如進口產品反傾銷調查、對外貿易談判等。隨著政府涉外經濟管理職能的調整,政府涉外經濟管理的機構設置也必須相應調整,對官員知識技能的要求也要相應變化,從而導致人員的更新換代。?

(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間接影響

根據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修改中國的法律法規,調整政府的涉外經濟管理職能和機構,改進政府管理涉外經濟活動的方式,提高涉外經濟管理體制的運行效率,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體制改革的直接影響。但是,如果中國的體制改革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還是遠遠不夠的。?

入世對中國體制的間接影響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壹方面,在履行入世承諾時,中國的涉外經濟體制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如果其他相關經濟體制不進行改革,經濟運行中必然會出現許多不協調的現象。例如,中國承諾確保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在中國的統壹實施。如果不加快建立統壹的國內市場,這個承諾就很難真正兌現;再比如中國承諾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對國內民營企業實行公平待遇,否則市場機制就很難真正發揮作用。另壹方面,加入WTO意味著中國更加深入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經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要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必須全面提升體制的競爭力,而政府職能的轉變是體制改革的核心。因此,全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更加迫切。?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體制改革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新要求:

第壹,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更加緊迫。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壹個國家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唯壹的辦法就是創造壹個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從世界各地吸引人才、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從而發揮其比較優勢,促進經濟快速發展。投資環境由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和服務支撐環境以及制度環境構成。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三個方面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相對而言,由於市場化改革的滯後,制度上的差距更大。因此,加入WTO後,盡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更加迫切。這就要求中國按照開放市場經濟的要求,全面設計和建立高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建立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實現統壹的國內市場。中國的對外開放和體制改革采取了漸進的策略,這樣做的好處是保證了體制的平穩過渡,避免了過大的沖擊。但其代價是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形成了普遍的差別待遇,達不到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平競爭的最基本要求。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將根據國民待遇原則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這必然要求中國取消對其他企業的各種歧視,為各類企業參與公平競爭創造條件。此外,中國承諾確保經貿政策的統壹實施。為此,必須下大力氣徹底改變國內市場分割的現狀,盡快建立統壹的國內市場。?

第三,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風險防範體系。開放經濟的風險來自多方面。根據國際經驗,風險防範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建立彈性匯率制度,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第二,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第三,建立反補貼和反傾銷制度,防止國內產業受到來自外部的不公平競爭;四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防止開放市場所必需的結構調整演變成社會問題。?

第四,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更加緊迫。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過程中,政府作為改革的發起者和實施者,始終處於中心地位。在我國加入WTO之際,政府職能轉變滯後所引發的壹系列矛盾日益尖銳,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更加迫切。?

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服務水平。時至今日,我國政府管理仍帶有很深的計劃經濟烙印,具體體現在“重管理輕服務”、“重事前管理輕過程管理”、管理透明度低等方面。加入世貿組織時,中國承諾在涉外經濟管理中實行透明原則。不僅涉外經濟法規要公布,不公布的也不執行。更重要的是,制定涉外經濟管理法規的程序要透明,法規草案要提前公布,讓各有關方面提出意見。透明原則的實施不僅更新了以往的管理理念,也引入了新的管理方法。在涉外經濟管理領域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將促進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他領域必然對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從而充分引進國際政府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