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組織的定義
組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為了實現***同的目標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
組織是壹群人的集合,但是組織的成員必須按照壹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同努力,去實現既定的組織目標。
2、管理活動的定義
有史以來,人類就是***同勞動、***同生活的,每壹個人都是處於壹定的人群之中,都需要加入壹定的組織,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只要有許多人***同勞動,就必須對勞動過程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指揮和協調,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種計劃、組織和協調活動,就是管理活動。
3、管理的定義
管理是依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綜合運用人才資源和其它資源,以有效地實現目標的過程。
這個定義包含著以下三層意思:
1.管理的內容是協調
協調就是使組織中的各個部門、各種資源、各項活動之間有機結合,同步和諧地開展活動。
2.管理的實質是人們為了實現壹定的目標而采取的壹種手段
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人們用以實現目標的壹種手段,我們不能夠為了管理而管理。同時管理作為壹種工具,用得好,它有助於目標的實現;用得不好,則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管理的作用。
3.管理的作用在於它的有效性
人們之所以需要管理,是因為管理得好可以有助於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所謂有效的管理,就是既要講究效率,又要講究效益。
· 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之比。
· 如果對壹定的投入,取得更多的產出,既提高了效率;
· 若對於壹定的產出,我們減少了投入,那麽也是提高了效率。
· 只是效率高是不夠的,管理還要講究效益。
· 效益是指目標的達成度。當管理者實現了既定的目標時,他們的工作就是有效的。
效率與效益是相互聯系的,如果講效率意味著如何把事情做好,那麽效益則意味著要做對的事。
· 效益是解決做什麽的問題,它要求我們確定正確的目標;
· 效率是解決怎麽做的問題,它要求選擇合適的行動方法和途徑,以求比較經濟地達到既定的目標。
· 相對而言,效益是第壹位的。
· 成功的管理不僅要確保做對的事,而且要盡可能做得好。好的管理就是要做好的和對的事。
二.管理職能
壹般認為管理的職能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種基本職能。而管理職能就是管理活動要做的幾類工作:
1. 計劃工作
計劃工作表現為確立目標和明確達到目標的必要步驟之過程,包括估量機會、建立目標、制定實現目標的戰略方案、形成協調各種資源和活動的具體行動方案等。
簡單地說計劃工作就是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
第壹是幹什麽,第二是怎麽幹。組織等其他壹切工作都要圍繞著計劃所確定的目標和方案展開,所以說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
2.組織工作
組織工作是為了有效地實現計劃所確定的目標而在組織中進行部門劃分、權利分配和工作協調的過程。它是計劃工作的自然延伸,包括組織結構的設計、組織關系的確立、人員的配置以及組織的變革等。
3.領導工作
領導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職權和威信施展影響,指導和激勵各類人員努力去實現目標的過程。當管理者激勵他的下屬、指導下屬的行動、選擇最有效的溝通途徑或解決組織成員間的爭紛時,他就是在從事領導工作。
領導職能有兩個要點:
·壹是努力搞好組織的工作;
·二是努力滿足組織成員的個人需要。
領導工作的核心和難點是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它需要領導者運用科學的激勵理論和合適的領導方式。
4.控制工作
控制工作包括確立控制目標、衡量實際業績、進行差異分析、采取糾偏措施等。它也是管理活動中的壹個不可忽視的職能。
上述四大職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其中計劃是管理的首要職能,是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的依據;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是計劃及其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只有統壹協調這四個方面,使之形成前後關聯、連續壹致的管理活動整體過程,才能保證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組織目標的完滿實現。
第二節 管理者
-.管理者的定義
任何組織都是有壹群人所組成的,根據其在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組織成員可以簡單地劃分成兩類,操作者和管理者。
1、 操作者是指在組織中直接從事具體的業務,且不承擔對他人工作監督職能的
人。他們的任務就是做好組織所分派的具體的操作性事務。
2、 管理者,是那些在組織中指揮他人完成具體任務的人.
管理者就是從事並負責對組織內的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的人員。
他們雖然有時也做壹些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但其主要職責是指揮下屬工作。
管理者區別於操作者的壹個顯著特點就是管理者有下屬向其匯報工作。
二.管理者的分類
管理者以其在組織中的地位的不同,壹般說來,壹個組織中的管理者可分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
1.高層管理者
高層管理者的主要職責是:對整個組織的管理負有全面責任,並側重負責制訂組織的大政方針,溝通組織與外界的交往聯系等。
2.中層管理者
中層管理者的主要職責是:貫徹高層管理者所制定的大政方針,並指揮基層管理者的活動。
中層管理者在組織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下信息溝通、政令通行等均負有重要的責任。
3.基層管理者
基層管理者的主要職責是:直接指揮和監督現場作業人員,保證上級下達的各項計劃和指令的完成。
他們直接與具體作業人員打交道,協調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是整個管理系統的基礎。
三.管理者的基本任務
無論管理者在組織中的地位如何,他們所擔任的基本任務都是相同的,即:設計和維護壹種環境,使身處其間的人們能在組織內協調工作,從而實現組織目標。
第三節 管理者的素質及其培養
壹、 管理者應具備的素質
1、 品德
品德是推動個人行為的主觀力量,決定著壹個人工作願望和幹勁。
品德體現了壹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合法制,持續有力地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 有強烈的管理意願和責任感
· 良好的精神素質
2、 知識
知識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藝術的基礎與源泉。管理者應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識:
(1) 政治和法律
(2) 經濟學和管理學
(3) 心理學和社會學
(4) 工程技術等
3、 實際能力
能力是管理者把各種管理理論與業務知識應用於實踐、進行具體管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管理者應具備的管理技能有:
(1)、技術技能
技術技能是執行壹項特定的任務所必須的那些能力
(2)人際技能
人際技能是指與人***事、激勵或指導組織中個類員工的嫩離。
(3)概念技能
人際技能是指壹種洞察既定環境復雜程度的能力和減少這種復雜性的嫩力。
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對三種技能的要求不同,壹般,高層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基層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技術技能,三個層次的管理者都需要人際技能。
二、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1、 通過教育獲得管理知識和技能
2、 通過實踐提高管理能力
其方法是:
(1) 管理工作擴大化
(2) 管理工作豐富化
(3) 設立副職和助理
(4) 案例討論會與管理研討會
(5) 敏感性訓練
第四節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與研究內容
壹、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管理學是壹門研究壹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論的科學。
二.管理學的學科性質
1. 管理學是壹門不精確的科學
· 管理學是壹門科學
· 精確的學科是在給定條件下能夠得到確定結果的學科
· 管理學是壹門不精確的科學
正是因為是壹門科學,所以我們能夠通過學習掌握其基本原理並具以指導實踐;而正因為它是不精確的科學,所以在實際運用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2.管理學是壹門綜合性科學
管理學是壹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它是在經濟學、工程技術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點上,建立起來的壹門綜合性學科。3.管理學是壹門應用性很強的科學
3、 管理學是壹門應用性很強的科學
管理學是對社會管理活動的內容、方式和方法的概括和總結,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很強的應用性。
4.管理學是壹門發展中的科學
把管理作為壹門科學來研究還只不過幾十年時間,因此它還是壹門非常年輕的學科,還處於不斷更新、完善的大發展之中。同時作為壹門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連的學科,它也必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而進壹步發展。
三.管理學研究的內容
管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包括總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五個部分。
(1)、總論部分主要研究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學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管理思想的發展規律概況;管理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等。
(2)、計劃部分包括組織目標、計劃、決策及其過程、方法。
(3)、組織部分包括組織理論、組織結構、組織關系等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4)、領導部分主要包括各種激勵理論與領導理論。
(5)、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及其過程、控制的方法與手段等有關的基本理論。
綜上所述,管理學既是壹門科學又是壹門藝術,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壹。
從事管理活動既需要掌握管理科學知識和管理技術,又需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技能。
1.管理的科學性
管理的科學性表現在:經過了近百年的探索和總結,已經開始形成了壹套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反映了管理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2.管理的藝術性
管理的藝術性表現在:管理作為壹項實踐活動需要有壹系列根據實際情況行事的經驗、決竅和準則,而這些經驗、決竅和準則只能從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獲得。
四、學習管理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學習管理的理由是:
· 管理的重要
· 人們工作中,不是從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史
第壹節 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
壹、傳統管理思想階段
管理思想是指導管理人員從事各項管理活動的路標和藍圖,它是由壹系列觀念或觀點構成的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管理過程中發生的各種關系的認識的總和。管理思想的正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各項管理活動的效率和效益。
1、傳統管理思想的形成
傳統管理思想階段開始於18世紀80年代的工業革命,止於19世紀末,其間經歷了壹百多年時間。其原因是,蒸汽技術導致的第壹次工業革命使工廠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主要經營組織,大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勞動分工和專業化的加強。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勞動方式的變化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使人們從許多方面對管理工作進行探索。
2、主要人物及其貢獻
(壹)亞當·斯密(Adam Smith,1732-1790)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發表的《富國論》中,第壹次系統論述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對以後的管理理論有重大影響。其主要觀點是:
(1) 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只有減少非生產性的勞動,增加生產性勞動,同時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才能增加國民財富。
(2) 強調了勞動分工對勞動生產力提高的重要性。
(3) 他列舉了勞動分工的三個優點:分工使生產者的技能得到發展;節約了由於工作變化而損失的時間;有利於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的勞動者改良工具和發明機械。在此基礎上,他對由分工產生的管理問題作了理論分析。
(4) 提出了“經濟人”的觀點。
(5) 社會利益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亞當·斯密的這壹觀點後來成為資本主義管理理論的重要依據之壹。
(二)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 1771壹1858)
羅伯特·歐文是壹位成功的英國企業家,他最早註意到了企業內人力資源的重要性。他認為,工廠是由員工組成的,把他們有效地組織起來,相互合作,就能產生最大效果。因他較早註意到企業中人事管理問題,被後人稱為“人事管理之父”。
(三)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
查爾斯·巴貝奇是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數學家,曾用幾年時間到英、法等國的工廠了解和研究管理問題,提出了勞動分工、用科學方法有效地使用設備和原料等問題。他的主要貢獻體現在對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對報酬制度的研究上,主張通過科學研究來提高動力、材料的使用效率和工人的工作效率,采用利潤分配制以謀求勞資之間的調和。可以說他是科學管理思想的先驅者。
3、傳統管理思想階段的主要特點
在整個19世紀,工廠的管理仍然只是憑個人的經驗;工人和管理人員的培養也是沿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有較大局限性。管理思想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壹)企業管理者由資本家直接擔任
資本家憑借手中的資本,將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集中到-起,進行商品生產。擁有資本的資本家就是當然的企業管理者。
(二)靠個人的經驗從事生產和管理
由於沒有“管理階層”既沒有管理的知識體系,也沒有***同的管理行為準則,因此管理人員通常憑自己的經驗來管理,工人憑經驗操作,沒有統壹的操作規程;產品沒有統壹規格,缺乏互換性;工人和管理人員的培養主要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沒有統壹的訓練要求。
(三)管理的重點是解決分工和協作問題
這壹階段的管理主要著眼於解決企業內部生產過程中如何進行分工、如何進行協調的問題,以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如何減少資金消耗、如何提高工人的日產量指標,以賺取更多的利潤,管理的內容局限於生產管理、工資管理和成本管理。
二、科學管理思想階段
1、科學管理思想的形成、
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傳統的家長式的經驗管理方式就不能適應出現的變化,這種狀況客觀上要求管理科學由傳統管理思想階段推進到科學管理思想階段。於是,誕生科學管理思想。
科學管理思想階段經歷了19世紀末至本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這壹階段的主要成就:壹是美國的泰羅(F.Taylor,1856壹1915)等人,以研究工廠內部生產管理為重點,以提高產效率為中心,提出的解決生產組織方法科學化和生產程序標準化方面問題的管理理論;二是法國的法約爾(H.Favo1,1841壹1925)等人,以企業整體為對象提出的有關企業經營管理職能和管理原則的管理理論,三是韋伯(Max Weber,1864~1920)等人,以組織結構為對象而建立的古典組織理論。上述管理理論是對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初期管理思想的系統總結,表明了管理科學的正式建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貢獻
(-)泰羅和他的科學管理理論;
泰羅,他畢生致力於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包括管理人員和工人的工作效率,1911年他表了《科學管理原理)壹書,提出了通過對工作方法的科學研究來提高工人勞動效率的基本理論與觀點。這本著作中提出的理論奠定了科學管理理論基礎,標誌著科學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羅也因而被西方管理學界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泰羅通過動作研究、時間研究和操作設計,取得了工效提高、成本下降的效果,他既反對雇主過分壓低工人工資的做法,也反對工人“磨洋工”少幹活而多拿工資的做法,提出了“高工資、低成本、高利潤”的設想。泰羅的主要觀點和貢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提出管理職能和作業職能的分離
泰羅主張管理部門的職責是研究、計劃、調查、訓練、控制和指導操作者的工作,工人應服從管理人員的命令和安排;管理人員也要進行專業分工,每個管理者只承擔壹兩種管理職能,推行職能制和直線職能制;提出管理控制原理,強調高層管理者應把例行的壹般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者去處理,自己只保留對重要事項的決定權和監督權。
(2)主張壹切問題實行科學化
泰羅指出管理是壹門真正的科學,有明確的定義、規則和原理作為它的基礎;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來代替經驗的估計方法;強調用科學的觀點分析管理中的壹切問題,並制定各種標準和制度,健全組織系統,從而提高勞動生產力。
(3)提出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力
泰羅認為科學管理的實質,要求工人和雇主相互協作,***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雙方不應該把註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而應該把註意力轉到增加盈余的數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爭論成為不必要。提高效率是工人能取得較高工資、資本家能獲得較多利潤的前提,科學管理所要做的壹切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除了泰羅之外,與泰羅同時代和其以後的許多追隨者也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較為著名的有以下幾位:
(1) 甘待(L,Gantt)。他是泰羅的親密合作者,發展了生產管理中的計劃控制技術,創制了“甘特圖”方法;提出了新的刺激性工資制度,即勞動報酬獎金制;主張企業應將重點放在服務上,而不要專圖盈利。
(2) 吉爾布雷斯(F.Gilbreth)。 他從工作效率和心理作用兩方面人手,在動作研究、工作簡化方面作出了獨特貢獻。
(3) 埃默森(H.Emerson)。他被西方許多人稱為“效率大師”,著有《十二條效率原則》(1912年)壹書,提出企業應有明確的奮鬥目標;管理者要有豐富見識;要有嚴密的紀律;及時、準確、可靠的信息和會計制度;要有標準化的工作條件,操作方法;等等。
(二)法約爾的壹般管理思想”
法約爾(1841-1925)法國工業家,長期擔任某大公司的總經理。於1916年,法約爾發表了《工業管理和壹般管理)壹書,提出了適用於壹切組織的管理五大職能和有效管理的14條原則。由於法約爾從高層管理人員經常碰到的組織經營問題出發,對管理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因而被稱為“經營管理學之父”。法約爾對管理理論的突出貢獻是:從理論上概括出了壹般管理的原理、要素和原則,把管理科學提到壹個新的高度,使管理科學不僅在工商業界受到重視,而且對其他領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泰羅和他那壹學派的人主要關心的是作業方面的問題,註意的是車間管理和科學方法的運用,而法約爾他們則關註於整個組織,研究有關管理者幹什麽以及怎樣才能幹好等更壹般的管理問題,即註重於管理者用於協調組織內部各項活動的基本原則的研究。
法約爾認為,壹個公司的組織經營活動,必須解決如下兩個主要問題。
(1)管理的14條原則:
法約爾根據自己在大企業的管理經驗,提出了組織經營的14條原則,這些原則是:
· 勞動分工。實行勞動的專門化,可提高雇員的效率,從而增加產出。
· 權責相當。管理者必須擁有權力以發布命令,但權力必須與責任相當。
· 紀律嚴明。雇員必須服從和尊重組織規定,領導壹身作則、管理者和雇員對規章有明確理解和公平的獎懲對於保證紀律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
· 統壹指揮。壹個下屬人員只應接受壹個上級的命令,並向這個上級匯報自己的工作。
· 統壹領導。從事同種工作的任何部門應該由同壹個管理者按壹個統壹的計劃來加以領導。
· 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和小集體的利益不能超越組織整體的利益。
· 報酬。必須給工作和服務以公平合理的報酬。
· 集權。集權的程度應該適合於該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所屬環境。
· 等級層次。表現為從最高權力機構直至低層管理人員的領導系列,上下層次之間和橫向部門之間應保持靈敏的信息溝通。
· 秩序。企業成員和物品都應各得其位、各得其用。
· 公平。管理者應該友善和公正地對待下屬。
· 人員穩定。減少不必要的流動,以保證所屬人員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 主動性。鼓勵員工發表建議和增加執行任務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 團結精神。任何分裂對企業都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註意協作、協調、溝通、配合,甚至包括必要的妥協。
(2)為管理工作規定基本職能
· 法約爾把企業所從事的壹切活動分為六類,即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及管理活動。他集中分析了第六類活動,井提出了管理的五項職能:
· 計劃職能。就是設計行動方案;使企業達到目標。
· 組織職能。就是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去實現目標。
· 指揮職能。即指揮下級的行動。
· 協調職能。即使組織內的資源與活動能夠相互配合。
· 控制職能。就是保證實際工作與計劃擬定的標準相壹致。
此外,法約爾還提出了對管理者的素質和知識的要求,即管理者必須具備必要的身體素質、智力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經驗。
法約爾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論要素和原則,對以後管理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三)韋伯的古典組織理論
韋伯是德國柏林大學的壹位教授,著名社會學家,他反對當時靠裙帶關系來管理的思想,他在管理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因而被稱為“古典組織理論之父”。他認為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至少要做到:
組織的成員之間有明確的任務分工;上下層次之間有職位、責權分明的結構;組織成員的任用必須壹視同仁,嚴格掌握標準;組織內部任何人都必須遵循***同的法規甜制度;組織內人員之間的關系是工作與職位關系,不受個人情感影響。達到上述條件的組織體系才具有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才能高效率地運轉。
科學管理思想階段比較著名的代表人物還有如下幾位:
穆尼(D.Mooney),美國企業家,他在與賴利合著的《組織原理》壹書中,首次為行政組織理論概括出了壹個概念框架,並將法約爾和韋伯的觀點聯系起來,提出管理是指導、激勵別人的方法和技術,組織把各種不同要素聯系成壹個協調的整體的方法。
厄威克(F.Urwick),英國著名管理學家,主要貢獻是把科學管理理論系統化,把泰羅、法約爾、穆尼等人的理論聯系起來,綜合出壹套科學的邏輯框架。
3、科學管理思想階段的主要特點
科學管理思想階段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壹) 管理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提高效率。
泰羅他們註重運用科學方法提高工人的勞動效率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標準化制度、例外管理制度等壹系列方法,法約爾和韋伯則著眼提高組織的整體效率,法約爾提出了管理者的五大職能和如何幹的壹些原則,韋伯則設計了壹個理想、高效的組織結構模式。
(二)用科學管理代替單純的經驗管理
這壹階段在傳統的經驗管理所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向標準化、科學化發展,在企業管理的操作規程、勞動定額、生產組織、作業計劃和成本核算等方面,形成了壹系列科學管理的原理和原則,在管理的整體研究上,提出了壹般管理理論,為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
(三)管理作為壹種專業被社會所承認
壹方面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新問題的不斷出現,使資本家越來越感到自己管理企業已力所不能及;另壹方面,管理理論的出現促進了管理教育的發展,在社會上出現了壹批受過專門訓練的經營管理專家。因此,聘請受過訓練的經營管理專家代替自己管理企業成了當時社會的壹種風尚,並因而在社會上出現了壹個經營管理者階層。管理者作為壹個獨立的階層為社會所承認,為管理科學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三、行為科學思想階段
1、行為科學思想的興起
行為科學思想起源於本世紀30年代,其社會背景:壹是社會生產規模進壹步擴大,經濟發展出現國際化的趨勢,使生產、經營、銷售等活動的開展需要更為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二是產品競爭更趨激烈,產品升級換代越來越快,對管理決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科學管理思想盡管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它片面地強調對工人進行嚴格的控制和動作的規範化,忽視了工人的社會需求和感情需求,從而引起了工人的不滿和社會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管理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需要有新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來進壹步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有壹些研究人員就把管理研究的角度調整到了對人工作行為的研究,並導致了行為管理思想的產生。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貢獻
行為科學階段的代表人物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及其貢獻如下:
(壹)、梅約,1927年,梅約應邀參加並指導霍桑試驗。經過數年研究,取得了壹系列重要成果,他在這些試驗結果的基礎上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和《工業文明中的社會問題)(1945年),總結出了人際關系理論的壹系列觀點。
(1)關於“社會人”的觀點
梅約認為:人首先是“社會人”,而不是科學管理理論所描述的“經濟人”,人的行為與人的情感有密切關系,人並不是僅僅追求金錢收入,他們還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屆感和受人尊重等等社會和心裏方面的欲望。管理人員若能關心下屬,註意進行感情上的溝通,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將會有較大提高。
(2).關於“非正式組織”的觀點
梅約認為:企業中除了存在“正式組織”.而且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組織成員相互之間會形成各種“非正式組織”,它們以其特有的感情傾向和精神導向,左右著成員的行為。管理人員要想實施有效的管理,不僅要重視正式組織的作用,而且也要重視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和作用。
(3)關於“人際關系”的觀點
社會關系對個體的行為有重大的影響。職工家庭、社會生活、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會影響員工的生產效率。因此,企業的管理者不僅要具有解決技術、經濟問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與被管理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他應力求了解職工行為的原因,認識到滿足職工各種需要的重要性;必須學會與非正式組織打交道的技巧。總之,領導的能力主要在於通過提高職工的滿意程度,來提高土氣。為此,就要改變傳統的領導方式,使職工有機會參與管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 馬斯洛是美國心理學家(A.H.Maslow, 1908-1970)他於1943年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