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對會計下定義的流派有哪些?

對會計下定義的流派有哪些?

會計定義

拼音:kuài jì

英語:accounting

詞典定義:① 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主要內容有填制各種[1]記賬憑證,處理賬務,編制各種有關報表等。

② 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

專業定義: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壹系列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經濟交易或事項進行連續、系統、綜合地核算和監督,提供經濟信息,參與預測決策的壹種管理活動

會計是對壹個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作出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的壹種管理活動。

會計可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部分。

財務會計:編制財務報表,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用戶提供信息。財務會計的信息是提供廣泛的用戶。其重點在於報告財務狀況和營運狀況。

管理會計:主要是對企業的管理層提供信息,作為企業內部各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沒有標準的模式、不受會計準則的控制。

會計的職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經濟活動過程,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準確和完整,為管理經濟提供必要的財務資料,並參與決策,謀求最佳的經濟效益。

會計流派

會計研究者在會計研究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各自世界觀、價值觀的指導下,基於不同的視角,對會計的本質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會計流派,極大豐富了會計理論,也體現了個人獨立思考的價值。正所謂“萬紫千紅才是春”。現將會計的基本流派做壹簡介,以期打開會計研究的大門,開啟您的智慧,進壹步豐富會計理論。

壹、管理工具論

管理工具論(manegement tool perspective)是對會計本質的壹種認識,認為會計是壹種管理經濟的工具。這種觀點在我國20世紀50至80年代比較流行。在50 年代,壹些會計核算原理教材指出,會計核算是經濟核算的壹種,是反映經濟過程中各個經濟事實或經濟現象的壹種工具。

二、管理活動論

管理活動論(management activities perspective)是對會計本質的壹種認識,認為會計是管理生產過程的壹種活動,即會計本身具有管理的職能,是壹種管理活動。該流派認為:會計管理就是人們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管理的內容是對“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

在1980年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閻達五教授與楊紀琬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學術論文,首次提出了“會計管理”概念,視會計為壹種管理活動。後來,閻達五教授繼續深入研究,並於1985年和1987年分別出版了《會計理論專題》和《責任會計的理論和實踐》兩本專著,標誌著會計管理理論初步形成。其中,《會計理論專題》更是專門論述“管理活動論”的專著。

三、信息系統論

信息系統論(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是會計本質觀點的壹種。認為會計本質上是壹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論的發展起始於20世紀20-30年代,發展原因(1) 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追使會計職業界重新認識自身的職業形象和會計的本質特征;(2)二次大戰前後,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等壹些新的工具性學科在美國得以醞釀和誕生;到60年代,系統論和信息論幾乎運用到壹切領域。(3)電子計算機發明後,迅速地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5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開始應用於工資的管理,此後,很快普及到會計的主要領域。信息科學帶來的新思想和新技術,打開了會計人員的思路。人們開始重新探索和認識會計的本質與作用。

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在文獻《論會計基本理論》中提出會計基本上是壹個信息系統。所謂會計信息系統論,不過是運用信息系統論的觀點,重新認識、界定會計的本質。

1980年,廈門大學余緒纓教授首先明確提出會計是壹個信息系統後,後經葛家澍教授等的論文加以闡發,會計是壹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逐步被學術界所接受,並與管理活動論***同列為我國80年代有關會計本質討論的兩大主流派觀點。

其主要觀點都是基於信息論和系統論展開的,系統論強調目標是系統存在和運行的前提,因此,會計信息系統自然要有壹個目標。

會計目標:提供以財務系統為主的經濟信息。在信息提供的內容和提供對象上,存在決策有用性和受托責任觀之爭。前者認為,會計信息系統6應該向同在的和潛在的投資人(債權投資人)提供他們進行投資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後者則認為,會計應以向現在的投資人提供反映管理當局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為主。在信息質量特征上,決策有用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應與決策有著直接的相關性:而受托責任觀認為,反映報告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是首要的標準。

會計職能:提供信息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職能,而監督是次要的、派生的職能。

會計對象:信息系統論區分了反映、控制的對象和直接處理的對象。前者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可以用貨幣表現的方面,即資金運動:後者是指經營資金運動過程所發出的信息。信息系統論將整個會計程序分解為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四個環節,認為確認是對各項經濟活動的數據按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記入會計系統,它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步驟:將各具體經濟業務對各會計要素的影響按其貨幣單位予以量化,就是計量。在具體價值量時,存在歷史成本、公允市價等不同選擇;記錄是運用復式簿記方法對各經濟活動進行具體的反映,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分為手工操作系統和電算化操作系統;會計系統最終的信息輸出,就是報告。目前的報告主要由通用報表組成。

信息系統論是社會發展的必定階段,信息論、系統論等工具性學科廣泛應用,同時,電子計算機也得到普及後,人們對會計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它在壹定階段、特定的環境下,體現了會計的本質特征。以信息系統化為核心所形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能適應具體社會環境的要求。但是,社會在不斷變化、發展,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進化,可以肯定未來人們對會計本質的認識,將會在信息系統論之上有所發展。

四、會計藝術論

會計藝術論(Art Perspective )是對會計本質的壹種認識,認為會計是壹種記錄、分類和總結壹個企業的交易並報告其結果的藝術。該流派對會計所下的定義是:“會計是壹種藝術,旨在將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財務特征的交易事項,以有意義的方式且以貨幣來表示,予以記錄、分類和匯總並解釋由此產生的結果”。其中“藝術”壹詞的內涵:藝術有壹部分是科學。但藝術還包括加到強調的是會計人員運用其知識,以解決特定問題的那種創造性的技巧能力。

其實,會計不是藝術,是技術,但它在計算帳目、匯總帳目、求取平衡,以及表現在會計報表中對各科目的組合方面顯示出具有壹定“藝術”形態的技巧或技藝;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的會計判斷、會計估計、會計推理等,也體現出了會計藝術性的壹面。

五、會計控制論

會計控制論(Controll Perspective )是對會計本質的壹種認識,該流派基於會計對宏觀管理所起能動作用的視角來認識會計,將會計由“被動的反映”發展為“被動反映與主動控制相結合”,將會計信息的由“外在屬性”發展為“外在屬性與內在屬性相結合”,其代表人物是楊時展教授與郭道楊教授,其中楊時展教授認為:現代會計是壹個以認定受托責任為目的,以決策為手段對壹個實體的經濟事項按貨幣計量及公認原則與標準,進行分類、記錄、匯總、傳達的控制系統。郭道楊教授認為:現代會計是會計管理者通過會計信息系統與會計控制系統的協同性運作,實現市場經濟中的產權關系、價值運動過程及其結果系統控制的壹種具有社會意義的控制活動。

總之,楊時展教授和郭道揚教授***同促進了會計控制系統論的形成與發展。根據會計控制系統論的觀點,1.現代會計是壹種以認定受托責任為目的,通過信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與標準,對企事業進行控制的系統。2.會計控制是壹種全面控制,就是要將過去、現在與將來結合起來,將事前、事中、事後結合起來,並將微觀、中觀與宏觀結合起來;會計控制可以分為中心控制層、電算化控制層以及經營循環控制層三個層次;會計系統可以分為會計信息系統和會計控制系統。3.會計的目的是為認定和解除受托責任。4.會計的實質是受托責任。5.會計的對象是受托責任。6.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礎,控制是歸宿等等。可以看出,會計控制系統論以其獨特的內涵豐富了我國的會計理論與實踐。特別地,會計控制系統論從壹產生就伴隨著與會計管理活動論以及會計信息系統論的爭論,這些爭論活躍了會計理論研究的氣氛,並且因其主要借鑒了西方觀點,使國人更清楚地了解了意欲取代信息系統論的受托責任說和控制論等學說,這不僅豐富了國人的視野,對於加強會計管理和促進會計發展也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六、信息系統—管理活動論

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對會計的本質認識出現了“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兩大學派,並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信息系統論”認為:“會計是壹個信息系統;它主要通過客觀而科學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會計部門是企業的壹個服務部門,會計人員在企業中居於參謀、顧問的地位,他們為企業管理部門正確地進行最優管理、決策和有效經營提供所需要的數據,但他們並不直接進行管理、決策。會計只有咨詢、參謀職能,並不直接履行管理職能。”該觀點認為會計的職能是反映和控制,但主要強調反映是基本的,第壹位的,會計本身只是提供經濟活動所需的信息。而“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不僅是壹種管理方法,而且本身就是管理,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這壹社會現象屬於管理範疇,是人的壹種管理活動”。

以上兩種觀點爭論的焦點在於,會計本身是管理活動,還是為管理提供信息的方法。兩種觀點並無絕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基於此,吳水澎教授提出將“二論”合二為壹的新觀點,即“會計既是壹個信息系統,又是壹種管理活動”。為完成上述會計本質賦予的職責,現代會計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構成,財務會計側重於對外提供信息,管理會計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兩大會計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大大豐富了會計科學的內容,擴大了會計的傳統職能,使會計的作用不再局限於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歷史性的描述,而是進壹步利用這些信息來預測經濟前景、參與決策、規劃未來和控制現在,以提高經濟效益。

七、會計契約論

契約作為規制人類各種交易活動最基本的社會制度之壹,其對交易安全的維護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謂有目***睹。而會計作為對交易各方經濟權利與責任進行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壹種社會契約安排,其功能主要體現在會計準則和其他約定的會計制度上。正是這些準則和制度構成了會計契約的主體,規定了企業契約參與主體的行為約束和利益分享邊界。不同的會計契約內容(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選擇),會引發企業產權在各主體之間的不同分配。

會計的契約性研究緣起於契約理論的發展。依照契約論的觀點,從會計本質到會計核算對象、目的、過程和結果,都體現著某種程度的契約屬性。契約論認為,“企業是若幹契約的耦合體”,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締約形成的利益***同體,而會計準則在這些契約的事前制定、事中監督和事後反映中發揮著不可或缺作用。如所周知,會計作為企業契約耦合體的內部遊戲規則,可以確定企業組織內部代理人的權利,明細代理人業績的評判標準及其報酬支付方式,從而成為企業整體契約機制的核心內容。與此同時,會計還具有貢獻計量、利益確定、履約信息提供、維護締約主體市場地位的流動性,以及提供談判博弈***同知識等諸多功能。有鑒於此,會計契約不僅是企業總體契約結構的重要組成,也是企業資本結構與治理結構的主體,在企業契約耦合體中居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