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會計領域利潤的概念?企業利潤有哪些內容?如何確認和衡量?
答:(1)會計領域中利潤的概念。利潤是指企業在壹定時期內的經營成果。在會計理論中,對利潤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大致有兩種觀點:壹種觀點認為利潤是營業利潤,只有當期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那些利潤才屬於當期利潤,而非經營活動(如投資活動)帶來的收入和以前的調整項目是分開列示的,這是狹義的理解;另壹種觀點認為,利潤是利潤總額,是指企業在壹定時期內的經濟交換所確認的作為該時期利潤的企業資產凈變動額,既包括企業經營活動帶來的利潤,也包括企業非經營活動和調整前項目帶來的利潤。這是對利潤概念的廣義理解。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會計實務中對利潤的理解是廣義的。利潤是企業在壹定時期內總收入與總支出的差額,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的綜合成果,是企業經濟效益的最終體現。企業利潤的本質是物質生產部門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的壹部分,是從事生產勞動的職工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2)利潤的確認。由於利潤是企業在壹定時期內的全部收入扣除全部費用後的結果,因此利潤的確認必然與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密切相關,並直接受到收入和費用的影響。因此,嚴格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的要求,合理確認收入和費用,是正確確認利潤的前提。根據配比原則的要求,企業壹定時期的收入必須與相關費用配比才能形成壹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嚴格來說,確認利潤的時間應與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時間相同,即在企業已經支出並取得收入時確認利潤的實現。但由於確認收入和相關費用的時間(時點)往往不壹致,且企業在壹定時期內收入支出頻繁,不便於細分。基於此,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在壹定時期內形成的利潤通常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進行確認。(3)利潤的計量。企業的利潤既包括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實現的利潤,也包括通過投資活動實現的投資收益,還包括與生產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營業外收支余額。根據企業會計制度,企業利潤總額由四部分組成: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支差額。企業當期利潤總額為營業利潤加上投資收益和補貼收益,加上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費用,即為企業當期凈利潤。(壹)營業利潤營業利潤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包括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中實現的利潤,是企業利潤的主要部分,包括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和期間費用。計算公式為: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第壹期費用(1);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又稱基本業務利潤,是指企業的主營業務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實現的利潤,即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減去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後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2)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是指企業在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活動中實現的利潤,即其他業務收入減去其他業務成本、費用和其他業務負擔、流轉稅、教育費後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這裏所說的其他業務包括銷售材料、出租和銷售包裝材料、出租固定資產、轉讓無形資產等。其他業務收入是這些其他銷售或其他業務實現的收入;其他業務費用是指這些其他銷售或其他業務發生的費用,包括其他業務發生的費用和其他業務應承擔的流轉稅、教育費附加等。(3)期間費用。企業的期間費用是三項費用,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壹)營業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展覽費、廣告費等,以及工資、福利費、類似於工資的費用、業務費等營業費用。銷售機構(包括銷售網點、售後服務網點等)的員工。)專門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設。商品流通企業在采購商品過程中發生的采購費用也計入營業外支出。企業發生的各種營業外支出,在“營業外支出”科目核算。企業發生營業費用時,借記本科目,貸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等科目。期末將借方余額結轉至“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無余額。(二)管理費用,是指企業為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包括企業董事會和行政管理部門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生的費用。或公司資金(包括行政部門員工工資、修理費、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辦公費、差旅費等。)、工會經費、失業保險費、勞動保險費、董事費、代理費、咨詢費(含咨詢費)、律師費、業務招待費、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技術轉讓費、礦產。職工教育費用、研發費用、排汙費、存貨損失或收益(不包括應計入營業外支出的存貨損失)、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等。企業發生的各種管理費用在“管理費用”科目核算。企業發生管理費用時,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累計折舊”、“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應交稅費”、“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科目。期末將借方余額結轉至“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無余額。(三)財務費用,是指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利息支出(減去利息收入)、匯兌損失(減去匯兌收益)和應作為期間費用的相關手續費。企業發生的財務費用,應在“財務費用”科目核算。企業發生財務費用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預提費用”、“銀行存款”、“長期借款”等科目。期末將借方余額結轉至“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無余額。(二)投資凈收益投資凈收益,是指企業對外投資取得的收益,減去已發生的投資損失和已計提的投資減值準備。其計算公式為:投資凈收益=投資收益-投資損失-計提投資減值準備(三)補貼收益補貼收益是指企業按規定實際收到的增值稅,或根據銷售額或工作量按國家規定的補貼定額計算並按期給予的定額補貼,以及國家支持的地區給予的其他形式的補貼。企業的補貼收入在“補貼收入”科目核算。企業實際收到增值稅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本科目;企業根據銷售額或工作量,按照國家規定的補貼定額計算出應收補貼金額,借記“應收補貼”科目,貸記本科目。期末將貸方余額結轉至“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無余額。本科目應按補貼收入項目進行分類。(四)營業外收支余額營業外收支余額是指企業的營業外收入扣除營業外支出後的凈額。計算公式為:營業外收支余額=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除補貼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營業外收入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也不需要企業支付,因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匹配相關費用。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應嚴格劃分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收入的界限。營業外收入包括固定資產盤盈、處置固定資產凈收入、處置無形資產凈收入、非貨幣性交易收入、罰款收入、現金盈余收入、對外債權收入、無法支付的應付賬款、教育費附加返還等。對於營業外收入的款項,企業必須按實際發生額及時入賬,不得作為小金庫保留或轉入其他不符合財務制度的支出。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費用,包括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出售無形資產損失、債務重組損失、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罰款支出、捐贈支出、非常損失等。企業會計部門應認真遵守財務制度和紀律,嚴格掌握營業外支出的範圍,禁止在“營業外支出”科目中違規支出。需要指出的是,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應分別核算,營業外收入不應直接與營業外支出相抵。由於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所包含的項目互不關聯,企業除進行總的分類核算外,還應對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的具體項目進行明細分類核算。企業取得的營業外收入,應在“營業外收入”科目核算。企業取得各項營業外收入時,借記“固定資產清理”、“待處理財產損溢”、“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現金”、“銀行存款”,貸記本科目。期末將貸方余額結轉至“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無余額。企業發生的各種營業外支出,在“營業外支出”科目核算。企業發生營業外支出時,借記本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待處理財產損溢”、“其他應收款”、“現金”、“銀行存款”等科目。期末將借方余額結轉至“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無余額。(五)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的確定企業利潤總額的構成要素和形成過程可以用以下計算公式表示: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益+營業外收支余額。如果上述公式的計算結果為正,則表示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如果為負,則意味著企業的全面虧損。企業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上述公式中的所得稅,是指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綜上所述,企業利潤的形成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壹是主營業務利潤;其次是營業利潤;第三是利潤總額;最後是凈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