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最有名的國內是銀廣夏,國外是安然。
銀廣夏所有的原始單據全有,合同、報關單、通關憑證、發票、繳稅憑證,每壹項都是“貨真價實”的假貨。註冊會計師遵循了審計準則,也獲取了充分的審計證據,還是好幾年沒查出來。但是作假就是作假,越作越大,收不了場,最終大爆發。德隆系的財務造假也是如出壹轍。美國安然也是,底稿、資料都是全的,人家是造假專業戶,妳CPA要什麽資料它比妳自己還清楚,所以壹般CPA根本查不出來啥,事後說啥都晚了。
國內的話,從08年起中註協在嚴查證券所的業務質量,每年證券所幾乎全要查壹圈;今年的業務質量報告還沒出來,前年比較有名的是紫鑫藥業審計案,罰了幾個大所公開懲戒了10來個註冊會計師,不過事務所不怕罰,互相之間壹交叉持股換個招牌(聯合所)繼續幹,而且比原來規模更大。
補充:
所謂“註冊會計師有問題”都是監管部門事後諸葛亮,責任都推卸在個別註冊會計師身上,不能壞了行業的聲譽。但真實的情況是,它的底稿、審計證據都是齊的,如果不出事皆大歡喜,點背出事了就要背黑鍋,根子還是在妳審計準則本身就是有漏洞的,被審計單位利用了妳的漏洞,根據妳準則對癥下藥,根本就不完全是CPA的責任。
妳要非較真兒說“嚴格遵守”,“嚴格”本身其實是有問題的,我們現在是風險導向審計,不可能每壹筆業務、每壹個環節都查壹遍,因此準則也沒要求我們面面俱到,即便嚴格遵守也有抽樣風險和舞弊風險。所以,我們註冊會計師有免責條款和抗辯事由,就是“嚴格遵循了審計準則,但仍審計失敗”,法律規定這是可以用於抗辯免責或減責的事由。就實務而言,尚沒有壹起嚴格遵循準則而被判罰的案例。原因在於,妳是否“嚴格遵循”不是妳自己說了算的,而是註協的意見,法院也是以註協的意見為重要依據,而註協不可能承認準則的漏洞砸了行業的信譽,它只會“事後諸葛亮”埋怨CPA不夠盡責而不會雪中送炭護著娘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