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資管新規何時正式實施?

資管新規何時正式實施?

投資者如何適應新的金融市場?

本報記者馬春陽

經過三年多的過渡期,《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已於今年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投資者曾經熟悉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綜合凈值型產品將成為資產管理行業的主旋律,投資者也將迎來更多的選擇和回報空間。

打破剛性贖回,采用市值法估值,全凈值產品會帶來哪些變化?對投資者有什麽影響?投資者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金融市場?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樹立風險意識

資管新規於2018年4月正式發布,在投資範圍、杠桿約束、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了要求。,旨在防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資管新規的核心內容是打破“剛性兌付”。以往銀行理財產品類似“保本保息”“零風險”的承諾已經成為過去。

作為國內資產管理行業轉型發展的主體,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與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根據銀行業金融登記托管中心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9月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僅統計2018 10 1之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達到712571000人,其中個人投資者70968400人,占比9954人。

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國內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預期收益型產品(保本型產品),其特點是無論銀行的投資結果是否盈利,產品到期後,都會按照投資者購買產品時承諾的收益率進行支付。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下,凈值型理財產品不再有固定收益率,投資者自己承擔部分風險,自負盈虧。

這意味著,習慣了銀行保本理財“穩定幸福”的投資者,必須拋棄曾經保本保息的理財觀念,盡快樹立風險意識,以適應新市場、新規則、新產品。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亦豐告訴記者,對於投資者來說,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不存在,這將有助於他們的投資行為更好地適應真實的風險偏好。以往在資金池模式下,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獲得的預期收益是相同的,產品收益並沒有真正對應他們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壹些風險承受能力更高的投資者,實際上放棄了獲得更高收益的可能。同時,資金池操作不能跨期切割風險,存在潛在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理財凈操作後,產品收益映射了資產端的實際表現,投資者可以更好地選擇符合自身投資訴求的產品。

“資產管理行業打破剛性兌付是大勢所趨,投資者不能盲目追求收益。”資產管理研究員袁繼偉告訴記者,未來投資者面臨的投資理財決策會更加復雜。壹部分風險偏好低的投資者可能會回歸存款,另壹部分投資者可能會重新選擇壹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總之,投資者需要更好地了解理財產品的特性,購買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產品。

對於未來銀行理財市場產品端的變化,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雪華認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相比其他理財產品的購買者,風險偏好相對較低,因此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有望更受投資者青睞。同時,“固定收益+”產品會比純固定收益產品更受歡迎,因為部分資產投資於權益類產品,增加了產品收益,所以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此外,創新產品也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比如之前發布的REITs主題理財產品,養老金主題理財產品,都很受投資者歡迎。隨著銀行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的對接,發行的產品種類將會不斷豐富。

資產管理機構同臺競技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參與者非常廣泛。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包括銀行、基金、信托、保險資管在內的機構資產規模有望進壹步擴大。各類資產管理機構將同臺競技。如何以自己的特色贏得投資者,服務好投資者,成為接下來展業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必修題。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機構凈值化轉型的完成,具有主動管理優勢的機構競爭優勢更強,其中產品設計和資產配置能力突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有望脫穎而出。

中基協此前發布的《2020年公募基金投資者調查報告》顯示,在被調查人群中,個人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存款轉存”和“打新收益”,分別有76.3%和74.5%的投資者符合這壹選項;“銀行理財產品轉存”和“股票轉存”是第二選擇,分別有37.6%和35.8%的投資者選擇,可見公募基金正逐漸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光大保德信低風險投資部總監沈榮表示,從公募基金來看,由於其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更高,投資者教育更好,凈值化對公募基金的規模影響會更小,而近年來互聯網銷售平臺對公募基金的推動,進壹步擴大了公募基金的客戶基礎。未來,公募基金將繼續發揮其運作規範、投研體系成熟、投研實力相對突出的優勢,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專業、規範的資產管理服務。

“資管新規對基金產品的投資資產集中度、投資範圍、產品分類、產品質押融資等進行了規範。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公募產品更加透明和規範,但同時對投資者專業知識的要求也比較高,會在基金選擇和底層資產分析上考驗投資者。”光大銀行分析師周指出。

當然,作為資產管理市場多年的“主力軍”,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有吸引力的。置信投資研究院副院長劉濤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總體穩健,準入門檻低,線下銷售渠道對中老年客戶更友好,客戶群體粘性更強。同時,近年來壹些大中型銀行也在不斷增強投研能力,或者與外部專業投資合作。由於他們以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主,且以固定收益產品為主,資產標的安全性較高,其產品收益的波動性總體可控。

面對眾多的資產管理機構,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袁繼偉表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應該根據機構的專業優勢來選擇資產管理產品,比如銀行理財,壹直都很穩健,比較適合風險偏好低的投資者;公募基金的投研能力更強,對權益類資產的控制更專業。如果要配置權益類資產,可以購買公募基金;私募股權基金、信托等。都是高門檻的私募產品,主要適合高凈值客戶。

加強投資者教育

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理財產品的種類將更加豐富,結構將更加復雜,產品展示方式也將更加專業,這對普通投資者的理財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加強投資者教育迫在眉睫。

去年9月30日,財政部發布《資產管理產品會計處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明確了資產管理產品的會計處理,將嚴格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IFRS9)。這壹新規自今年6月65438+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統壹和規範了各類資產管理產品的估值方法,進壹步推動了由攤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轉變的進程。

“以前的產品估值,通常采用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基礎資產的溢價和折價在剩余期限內平均攤銷,收益每日計提。因此,理財產品凈值曲線較為平滑,但並未實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表現。如今采用市值法的產品隨著投資標的凈值而波動,更加真實地反映了市場的變化,能夠向投資者充分展示產品的凈值風險。”陳雪華指出。

對於以前通過預期收益率選擇產品的投資者來說,現在應該如何選擇凈值型理財產品?陳雪華說,首先,投資者可以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它是衡量產品在壹定時期內業績的中樞,通常以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近三個月的年化收益率等指標;其次,投資者還可以查看理財產品的凈值走勢。好的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更為“穩健”,其凈值曲線壹般呈穩步上升趨勢;最後,新產品發行時,沒有歷史業績比較,投資者也可以參考業績比較基準來判斷收益目標。

“理財產品從預期收益向凈值化運作的轉變,對投資者來說意味著更真實的風險收益反饋,潛在的凈值波動也會加大。甚至不排除個別產品階段性破凈的可能,投資體驗可能會受到影響。對於銀行來說,在崗隊文化還沒有完全打破的情況下,投資者教育已經成為保證資管新規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王亦豐坦率地說。

王亦豐進壹步向投資者建議:投資者在面臨更多多選時,要結合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同時,目前理財產品的銷售管理更加規範,產品屬性和業績比較基準的信息披露更加完善。投資者購買前應仔細了解相關產品信息;此外,對於壹些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如果對保本產品有強烈需求,可以考慮轉投定期存款、存單等替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