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壹般的“素養”概念不同,“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本質品格和關鍵能力,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懷和家國情懷,更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和創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來看,“體現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以及國家和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從指標的選取上,既註重學科基礎,又註重個人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需的素養;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最新趨勢,又關註了國家的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規範。因此,從結構上看,基於中國國情的“核心素養”模式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構建。另外,它是可以培養、塑造和保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獲得。
說到學校教育,還有壹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其他學科與教學的關系是什麽?
壹方面,核心素養引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凸顯學科教學的教育價值,使其自覺服務於人的終身發展,“教”升華為“教”。另壹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也有賴於各個學科獨特的教育功能和對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只有乘上動態學科教學的木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的彼岸。
核心素養也是學歷壁壘的“融化劑”。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礎,整合各學科教學。比如“語言素養”並不是壹種特有的語言,在體育課上也是存在的——可能只是手勢和眼神,壹個快球和壹個快攻發動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有效交流的非語言信號能力也就是“語言素養”。
這對老師來說是壹個很大的挑戰。首先是觀念轉變——教師要從“主體教學”向“主體教育”轉變。學科老師要明白,自己首先是老師,然後才是教某壹門學科的老師;首先要知道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是什麽,學科性質是什麽,這樣才能明白教學要把學生帶向哪裏。
這也是從“知識核心時代”到“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
完善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也可能改變中小學評價以知識掌握為中心的局面。壹個人有“核心素養”和單純的“高分”不能劃等號。還會描述學習水平,進而解決以往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可操作性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