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人民日報》刊發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署名文章《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劉鶴表示,這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和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產黨的使命任務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今後壹個時期有效發揮大國經濟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這壹決策的歷史邏輯和時代背景、重大原則要求和主要任務三方面內容,劉鶴撰文進行了充分的闡釋。這是面對國際需求可能進壹步波動收縮、全球經濟原有供需循環受到幹擾甚至被阻斷、國內傳統優勢弱化、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等新形勢下,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
劉鶴指明未來五年圍繞這壹決策的七項主要任務,包括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等。
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和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
面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20年以來疫情沖擊等,我國通過擴大內需系列舉措有效對沖了負面影響,推動經濟平穩增長。實踐證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外部沖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
2015年以來,為了應對“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我國推出了“三去壹降壹補”為重點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我國進壹步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關系調整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我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劉鶴表示。
劉鶴對當前國內外形勢進行了分析。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通脹水平居高不下,主要發達經濟體大幅調整宏觀政策,國際需求可能進壹步波動收縮。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能源資源等供應穩定性下降,全球經濟原有供需循環受到幹擾甚至被阻斷。特別是某些國家不顧國際關系準則和經貿規則,試圖通過脫鉤斷鏈、打壓企業等方式極限施壓,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對全球總供需平衡產生重大沖擊。從國內看,近來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壹些領域風險因素上升,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土地等傳統優勢弱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受到制約,亟待從供需兩端發力,既擴大有效需求,又推動生產函數變革調整,塑造新的競爭優勢。
針對這種新形勢,2020年以來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劉鶴表示,這就要求我們統籌謀劃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推動供需良性互動,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世界經濟註入新動力(310328)。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劉鶴表示,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有效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誌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國已經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物質基礎已經比較豐厚,但距離現代化目標仍有壹定差距。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國經濟規模將不斷壯大,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要求內需不斷擴大且帶動作用增強。因為中國作為大國,內需拉動是大國的固有屬性。
推動高質量擴內需,突破供給約束堵點
劉鶴表示,推動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如何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劉鶴表示,擴大的內需必須是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不穩時出手,做到適時適度、精準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後產能和產品,造成社會資源和財富浪費。
劉鶴表示,推動兩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表現在供給存在卡點、堵點、脆弱點,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我國供給存在哪些突出的卡點、堵點、脆弱點?劉鶴重點列舉了三方面內容。壹是在對外依賴度高、短期難以有外部替代來源,可能會出現斷供斷鏈的領域,要加快補短板。二是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領域,如優質品牌商品,育幼養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質、多樣化生活性服務業,研發設計、會計審計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綠色生態產品等,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盡快優化供給結構。三是適應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推動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形成經濟發展不竭動力。
在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時,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正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
劉鶴表示,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沖擊能力優勢。堅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是要充分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寶貴的戰略資源,為市場主體營造長期穩定的良好發展預期,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市場自主支出意願和能力,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
有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壯大,需求本身的約束越來越明顯,傳統動能在減弱,包括城鎮化進程、千人汽車保有量、房屋居住面積等都將告別原來的快速提升階段,我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在做大蛋糕同時需要做好機會均等、機會***享等分蛋糕相關事情。與此同時,需要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因為隨著研發資金、人才等高級要素的流動,會對當地營商環境提出更高要求。
著力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等七項主要任務
劉鶴表示,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找準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結合點,系統有力精準施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具體而言,有機結合點包括以下七項主要任務。
劉鶴表示,著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有效挖掘內需潛力,構建全國統壹大市場,破除妨礙國內大循環的各種障礙,尤其要重視在極端情況下,實現中等水平可循環。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發揮好開放對拓展循環空間的作用,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與外部世界良性互動。
劉鶴表示,著力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要加強預期管理,提高宏觀政策透明度、公信力和專業化水平,努力走在市場曲線前面。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持續釋放現代化建設蘊藏的巨大消費和投資潛力。
劉鶴表示,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世界壹流企業。要為資本設置好“紅綠燈”,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
劉鶴表示,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提高教育質量,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壹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要完善人才戰略布局,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針對人口變化中長期新趨勢,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針對金融結構性重組迫切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劉鶴表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面對某些國家對我國脫鉤斷鏈企圖,要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特別是要補齊基礎軟件、核心硬件、基礎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提升自主知識產權和替代接續能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壹批新的增長引擎。
劉鶴表示,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順應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促進各類要素向優勢地區集聚。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劉鶴表示,著力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要加強宏觀調控特別是需求側管理,抓住主要風險點加大流動性註入和預期管理,處理好防範系統性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關系。與此同時,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優化金融體系功能,改善資本和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達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使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建立在強勁健康的經濟基本面之上。
面對來自供應鏈的沖擊,企業層面已經在進行適應性調整。美國波士頓咨詢中國區北京負責人周園表示,受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已經出現從全球布局到區域化布局的轉變,有越來越多企業不再只是擁有壹個全球中心,而是選擇建立多個區域化供應鏈中心,這樣既能分散風險,也能更好回應市場。面對上升的不確定因素,過於集中的供應鏈風險增高,所以越來越多企業加強了對上遊關鍵原材料的多元采購,設置多個工廠的柔性生產,同時還要搭建緊急備用的物流通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擴大內需的要求是“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這是出於防風險的角度。比如擴大內需要上馬投資項目,但是不能盲目上項目,項目應該有本金,且要考慮整體負債水平。“尤其要重視在極端情況下,實現中等水平可循環”是個新提法。這可能意味著,國內要註重保持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物流、人流等保持相對正常的循環,也要避免多重政策疊加帶來的合成謬誤,推動經濟平穩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為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政策層面應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