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鎢礦的發現和開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1882年,大余福音會德國籍牧師吳以傳教為名,在西華山發現烏金,賄賂西華山青雲寺、上廟園,走私鎢礦出口。中華民族的地下寶藏不容帝國主義掠奪,大禹人民奮起抗爭。1901年,大余爆發陳大毛領導的反洋群眾運動,放火焚燒梅嶺教堂。但鬥爭被鎮壓,陳大毛被殺。愛國的大余人不畏強暴,壹浪高過壹浪地前進。1908(光緒34年)在大余人的強烈要求下,清代江西巡撫於明珍與德國牧師吳及德國駐華機構多次交涉,在我們凜然正氣的強大攻勢和群眾的壓倒性憤慨下,壹舉收復了西華山權。
解放前,鎢礦開采壹直處於工人揮舞大錘點火爆破的原始落後狀態,破舊的小民窯遍布全區礦區。建國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以鎢為主體的有色冶金工業。西華山礦是前蘇聯援建的156項目之壹,列入國家壹五計劃重點項目。社會主義建設的春風,讓百年老礦煥發了青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出口鎢礦、進口鎢絲的半殖民地陰雲依然籠罩著這個舉世聞名的鎢都。優質的鎢砂卡車漂洋過海,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方工業國家,換來的是升值幾十倍到上百倍的鎢品的屈辱,傷害了華夏子孫,更傷害了鎢人的心。
1969年,周恩來總理在壹次會議上明確指出,要扭轉我國鎢砂出口和鎢絲進口的局面。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鎢都人民實現了總理的遺願,大余人民完成了從礦石冶煉到鎢絲生產的全方位技術改造。大禹生產的黑鎢精礦獲國家銀獎,白鎢精礦獲國家金獎,年產5億米鎢絲已流向國際市場。仲鎢酸銨和藍鎢(藍氧化鎢)經過深加工,多次敲開許多國家的大門。早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人們就開始在西華山的觀音巖、大水坑、正橋頭、牛婆坑等地開采錫礦,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3年)才停止。那時候雖然到處都是黑石,但我並不知道那是鎢礦。清光緒末年(約1906)仲夏,大余縣天主教福音會德國籍牧師吳為了找壹輛僻靜的攬勝,在西華山上沿著蜿蜒崎嶇的小路坐轎子。徒步領略了玲瓏剔透的青雲寺,領略了宜人的自然風光後,吳發現,所到之處,都是烏黑發亮的石頭。吳非常驚訝。他挑了壹塊,稱了稱。他感到非常沈重,意識到這是壹塊珍貴的礦石。於是他挑了幾塊,帶回了教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吳帶著這塊石頭回到了中國。經過鑒定,發現礦石中含有壹種稀有金屬——鎢。
接著,德國帝國主義為了發展軍火工業,命令吳趕回大余,無力再搞更多的鎢礦運回德國。吳回到大禹後,以建園為名,秘密派教徒上山采摘,並以低價購得。然後雇搬運工,挑到廣東南雄縣,通過廣州、香港裝船,運回德國。
不久,吳為了壟斷鎢礦資源,私自開礦,用500銀元從當地政府背後居住在西華山青雲寺園的僧人手中買下了下山權。就這樣,開始明目張膽地掠奪吳的礦石。
光緒三十四年冬天,南京西江優學堂(原中央大學)壹個學生人數眾多的學生,也把西華山礦石帶到學校的實驗室鑒定,才知道是含有稀有金屬鎢的礦石。此時正巧南安、贛州、吉安、寧都來於明珍視察大禹,得知西華山出產鎢礦,山權被賣,便命縣衙收回。經過與吳的多次交涉,以1000銀元贖回了山權。從此揭開了“鎢都”的輝煌歷史。蔡敏時期
西華山剛發現鎢礦時,山上隨處可見裸露的鎢礦。福音教會的天主教徒每天可以摘幾十公斤,有的多達100公斤。山權贖回後,由當地群眾自行收取。
民國三年(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軍火工業急需鎢來制作軍械,美、英、德等帝國主義者紛紛派代理人到大余縣搶購鎢砂。突然,沙子價格飆升,吸引了大余縣和鄰近縣的數千農民上山采挖礦。當時上山的農民大多不在山上長期居住,只帶壹點食物和簡單的炊具工具,露宿風中,挖鎢砂。農民上山下山,從自己的源頭到自己的源頭,毫無拘束。
民國七年,山上的火嶼、南康、上猶、崇義、新豐五縣有兩萬多民工,山上到處都是工棚、店鋪,鎢砂產量也大增,是開山以來的高峰期。這時候民工就用沖洗噴嘴的方法來挑選和沖洗粗砂,提高鎢砂的純度。在交易鎢砂時,收砂者會用肉眼觀察,認為收集到的鎢砂符合標準,就會購買。每100斤鎢砂價格為15元(以下簡稱毫米)。
8年,壹批湖南水口山的農民工來到了西華山。他們用鋼鉆和黑硝爆破,不僅沿礦脈露天挖掘,還挖小洞,把西華山的開采技術向前推進了壹步。由於開采技術的提高,鎢砂產量與日俱增,錫砂在民國10年重新上市,導致鎢砂價格突然跌至每100斤10元。
11年,在美、英、德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全國各地的礦工來到大余縣成立采沙公司,有季華、瑞吉、德裕源、華南、永生、粵華、廣聚安、環吉等。購買鎢錫砂開始按度數定價。山上有商販收購,每100斤鎢砂價格最高14元,最低13元;錫砂每噸(105斤)價格40元-54元。收完沙後,小販會雇傭搬運工到大余縣去取,再轉賣給收沙公司。揀貨費每擔5分錢(125斤)。大余縣鎢砂價格為15元,每100斤50分。錫砂的價格是每100斤55元,所以農民工往往選擇鎢錫砂到大余縣去賣。
民國12年,桂軍某部進入大余後,扣押丁派捐款大肆搶劫,山裏民工紛紛回家躲避。西華山曾經有壹座“冷山”。大余縣的采沙公司因為收不到鎢砂倒閉了。13年,廣西軍隊離開大余後,山體恢復正常。
隨著開采的深入和難度的增加,16年,山上開始出現壹個生產團夥——“棚子”,由幾個或幾十個民工自由組合而成。棚子分四種:壹種是家庭式,父母是棚子主人,其他家庭成員有的進窯洞挖礦,有的碎礦,有的精礦。二是股份制模式,農民工自由組合,夥食費大家均攤,賣沙收入大家均攤。第三種是棚主型,壹種是壹個人當棚主,雇傭幾個員工。只給員工發工資(員工日工資2分錢到4分錢)或者分成凈沙。工資取決於他們工作技能的好壞,夥食由棚主提供,采礦盈虧全歸棚主;另壹種是壹個人當棚主,雇幾個人,只提供食物,不發工資。有盈余的時候,業主要賣壹半沙錢,員工要賣壹半沙錢。出現赤字時,主人會損失整個棚的夥食費,員工會損失勞動力。第四,工棚的支付,如民工的糧食、器皿、炸藥等費用,都是攤販、商人或士紳借出的。賣沙所得先償還,其余由主人和奴隸支付,然後每個民工平分。總之,整座山除了家風之外,其余都是流動性極強的,農民工可以隨意選擇工棚成為股東,不受幹擾。商販上山買鎢砂每100斤重15斤,價格比大余縣少壹元。由於盲目亂挖造成重大傷亡和糾紛,經常發生打架事件,農民工自然也就分成了派系。當時主要有以閻正為首的江西派和以蔣國瑜為首的湖南派。
17年,為了籌集建設資金,江西省政府建設廳開始對鎢砂征稅。在大余縣,廣東廣聚安等7家采沙公司共同組建了“李記”公司,承接鎢砂銷售,統壹繳納鎢砂稅。
民國18年,大余縣十幾家采沙公司聯合組成“大余鎢砂同業公會”,統壹收購鎢砂。由於砂價過低,中國* * *生產黨西華山支部組織領導西華山、蕩坪、洪水寨工人,舉行了反對“包辦”的總罷工,迫使政府解散“大余鎢砂同業公會”,取消私人代理銷售。同年,西華山部分山區被劃為“官地”。農民工在“官方土地”上采礦,不受任何幹涉,政府不備案,無資料可查。農民工在“官地”開的窯洞,是自己的,也是租來的,其他任何人不得占用。然而,仍有少數私有山區被稱為私有土地,如石坪裏、大水坑、正橋頭和郭珊東堖。無論是“官地”還是私地區,基本都不收山租,只有私地石坪裏收很低的山租,每個棚每天收1到5毛錢。
民國二十年,鉆爆開采生產成本增加,鎢砂價格漲到100斤25元以上。
民國22年,駐大余的粵軍余漢謀部被軍政部門派到西華山,對民工和工棚進行登記管理。由此結束了西華山20多年完全自由開采的歷史,出現了“官督私采”的管理模式。
官方時期
民國二十三年(1934),西華山的鎢砂開始由大余縣各采沙公司收集,交由江西鎢業局,再由江西裕民銀行經營銷售。當時正值二戰前夕,各國軍備競爭激烈,以至於鎢砂價格從每100斤30~40元漲到80,之後穩定在60元。同年3月13日經國民政府工商部核準,並報行政院備案。在西華山劃定了1100公頃的國有礦區,並根據《采礦法實施細則》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對國有鎢礦進行了登記。民國25年,國民黨中央軍委資源委員會命令粵軍第壹團司令部軍墾部組織調查團赴西華山調查鎢礦開采和專購情況。7月,粵軍撤出大余後,江西鎢業管理處第十辦事處在大余縣成立。這家公司由壹名董事和壹名職員組成。專門負責西華山、漂塘、洪水寨等礦山的鎢砂采購、運輸和營銷。從此,大余縣所有的采沙公司都倒閉了,10多年的免費收購鎢砂的歷史結束了。同年,西華山礦成立,徐前榮任礦長。該礦配備3名公共工程師,2名總工程師,1名會計。工務幹事負責安排礦山的工程開發和人民洞生產的技術指導;總經理負責安排礦山的福利和物資供應,為龍敏礦工采購鋼材、鐵錘、黑硝、鉛絲、油、鹽、米等生產工具、爆破材料和生活物資;會計負責礦山的財務賬目和龍敏礦工的生產貸款。
26年初,西華山工程處成立,程宗陽任主任。工程部有1名工人,2名文員,3名主管,3名員工。主要管理自開發項目(即自營項目)的招聘和機器設備的外包。礦山的鎢砂生產仍然以人穴為主,人穴開采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除了沿礦脈的水平孔外,還有水平孔、斜孔和直井三種。政府也開始對鎢砂征稅,包括省縣地方稅和國家礦業稅。
民國27年,西華山礦自辦工程采用機械和人工開挖,打通了東西巷(今二坑口483中段主巷)。東大巷開挖203米,西大巷開挖204米。礦上還分區管理全山的人窯洞。區裏有幾個組,組下面有幾個棚子。該棚配有棚頭(負責人)、班組長和區域主管。所有井下礦工必須按棚登記發證。從此,山上就有了“公洞”“民洞”“勞工”“民工”。自辦項目開發的平硐叫“公窟”,公窟裏的礦工教“地板工”,包括礦工(鉆巖工)、洗礦工、礦工、礦柱工、煉鐵工、打雜工。
民國28年東西巷主巷163米,支巷162米,貫通洞11米。民國29年,不僅主巷道53.1m,支巷道138.4m,貫通孔24.55m,還開采了4條0.5m寬,1 0.1m寬的礦脈。
民國三十年,新炸藥的使用提高了爆破率,加快了豎井和巷道的掘進速度,增加了鎢砂產量。大巷217.53米,支巷42.6米,貫通孔98.85米。開拓1號勘探井,生產鎢精礦288噸。
31年,撤銷第十辦事處,西華山龍敏鎢礦采運銷轉礦。今年開拓大巷280.40米,支巷567.32米,進尺236.75米,開拓2、3、4號探坑。民國32年,大巷322.37米,支巷183.5438+05米,貫通孔80米,開拓5、6號探坑。
1933年上半年,掘進大巷86.61 m,支巷51.82 m,進尺3.29 m..下半年,日軍入侵贛南,同時太平洋戰爭爆發,鎢砂難賣,砂價暴跌。西華山礦被勒令停止開采和購買鎢砂,大部分員工分別被送回家。民國35年,日軍投降後,礦山恢復生產。到年底,大巷5.4米,支巷93.75米,貫通8.8米。鉬精礦已被添加到產品品種。
民國36年,掘進大巷57.55米,支巷272.95米,貫通孔396.9米,鎢精礦1.75噸。7號探坑開掘,成立了第壹特礦管理處西華山工程分部,下設總務組、訓練組、體育組、娛樂組。
37年,在西華山海拔474米處建立清沙場。該礦還開設了采礦技術人員培訓班,* * *培訓1531技術人員。今年,該礦對所有員工進行了技術職稱評定,並對技師進行了分級。技術職稱分為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公共工程人員、助理公共工程人員;總經理、經理、副經理、副經理。技師分為壹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
38年7月,解放軍進軍贛南,鎢業管理處、西華山工程處、西華山礦的骨幹人員逃跑,500名勞工被遣送回家,“自辦工程”因此中止。
恢復期
8月1949,16大余縣解放,程琪、張安國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師軍事代表接管西華山工程處。8月22日,李景勤作為軍事代表接管了西線戰場。接任後,鄧旭被任命為現場主任,李景勤被任命為現場副主任。該礦有管理人員8人,公用工程師4人,助理工程師1人。取消了主管,同時制定了恢復生產的計劃,制定了以民用生產為重點,加快準備“自辦項目”恢復生產的方針。
在所有的山民洞,廢除了山民洞的人頭制度,開始了對礦工的集體福利,大量的福利物資和生產設備運進礦井,穩定了山民洞的民工隊伍,逐步恢復和發展了山民洞的生產。外出務工人員由380多人增加到年底的1.3萬多人,窯洞由36個增加到1.3萬個。全山組建了三十五個工人團體,成立了工人籌備委員會。該礦還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對民用巷道生產進行技術指導和安全檢查,優先保障品位高、效益好的巷道,對180廢棄巷道給予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補貼。
在該礦的“自辦工程”中,招募了318名工人組成若幹生產小組,每個小組選出工人代表參與該礦的管理。該礦還建立了工人浴室、工人食堂等集體福利設施。本年巷道開拓進尺34.35米,勘探工程640.93米,自選粗砂12.89噸,凈砂1000噸。購買粗砂時,價格為每噸700美分,每公噸(兩公噸200斤)價格為50市米。付款時,60%的米打折,65,438+05%的布打折,25%的布打折。同時,在嚴厲打擊商販壟斷的前提下,允許商販合理采購。
1950西華山礦配備1現場主任,兩名副現場主任,並設立工務股、會計股、業務股、總務股。現場主任負責工程技術,第壹現場副主任負責行政工作,第二現場副主任負責工運和人事事務。工務單位負責自辦項目的勘探采購、礦山生產的技術指導、生產統計、簽訂生產合同、安全管理、貸款補貼等工作。會計單位負責審核費用的收支,制作憑證,編制月報表,管理供銷合作社的會計事務。業務單元負責材料采購以及材料和產品的管理。總務股負責文件處理、人事、財務管理、物資供應和醫療保健。這壹年,礦上把所有人的窯洞生產區都分了。整座山分為三個區域,每個區域由礦上1人的窯洞管理員管理。各區根據地形劃分地段(壹、三區3個地段,二區2個地段),各區設立地段委員會。標段委員會由組織、勞動保護、生產、文教、青工、安全等成員組成。三區管理的區域有:下坳、石坪裏、沅陵、觀音巖、牛婆坑、大水坑、八角灘、四毛坪、歐公洞、馬尾水、上石壁河、蘭埂、牛崗地、牛子石等。二區下轄中坳、蘭埂子上、豬窩窩、油霧埂、馬鞍山、頭茅;第三區下轄上坳、大窩裏、七柴窩、大虎頭、小虎頭、羅坑、飛鬥排、大窩坑。農民工2916人,槍口(即工作面)165人,噴嘴39個,小苗(即小脈)230戶,零沙159戶。農民工與礦方簽訂生產合同680份,其中炮口166份,噴口25份,苗期330份,零沙期159份。當年,龍敏生產了1240.85噸鎢砂。“自辦項目”職工600余人,開拓項目70米,采礦項目600立方米,生產鎢精礦17.55噸。
1951,該礦撤銷總務股,設立行政股和人洞股。行政單位負責文書處理、人事、統計、職工工資、勞動保護、考勤、教育、任免、調配、礦山管理費支出和固定資產保管。人龍單位負責管理人龍的生產和安全。該礦還對整個山民洞進行了全面整改。經調查,對不安全的廢棄孔洞進行了封堵,停止了開采。同時,向120多個安全洞穴發放生產貸款549筆,與580名農民工簽訂生產合同。今年,全山工人生產窯洞157個,外出務工人員3053人,其中技術員1371人,雜工856人,奇數采沙工399人,女工246人,童工171人。固定在山上生產的農民工2111,打工打工的農民工942人。全年,* * *手工民工生產粗砂1696噸,洗後精礦1299噸。同年,“自辦工程”對勞動組織進行了重組,每個隧道又分為幾個生產班,生產班又分為幾個生產組,還有鉗工組、釬焊組、釬焊組。此外,還有壹名繪圖員和壹名車間生產經理。洗礦場設有洗桶組、洗罐組、破碎組、手選組、攪拌組、壓砂管理組。
1952,該礦開始租賃人民洞。今年,該礦* * *從農民工手中購買了1819噸粗砂、7.7噸錫砂、2.8噸鉬砂,給183戶生產貸款322筆。“自管工程”開拓巷道337.2米,鋪設300.85米。
擴張準備
解放後,黨和政府立即成立了人穴管理機構,開始對人穴進行調查,對民工進行登記,簽訂生產合同,發展人穴生產,為擴大礦井奠定了基礎。1953中也強調了內部合夥合同和勞動合同的制定和執行。1953-1954年按不同地段對民間窯洞的制作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全山共有窯洞704個,其中廢棄窯洞562個,占窯洞總數的79.8%;共生產平硐126個,占平硐總數的17.9%;半生產平硐16個,占平硐總數的2.3%。1954,西華山礦正式成立人洞接待委員會,郭福平任主任,聞松、袁九章任副主任。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政治工作小組和總務小組。3月1954,18,人民洞恢復開始。壹是在礦三區、礦壹段開展試點,從4月16開始,到4月19結束,回收農民工1365人;第二批436名農民工於8月4日被追回;第三批於9月18日追回776名農民工。三批* * *追回農民工2577人。從此,西華山的人洞全部被國家收回。
建築施工
1956.西鎢設有生產技術監督部、專家工作部、基建財務部、施工技術部、豎井掘進隊、砌築隊等基建機構,由分管基建的副礦長領導。
整個建設工程由西華山鎢礦自營,除巷道工程(包括6回巷道開挖、支護、坑內鋪設鐵路)外,其他土建及安裝由江西有色冶金建設第二工程公司、機電安裝公司、第九冶金化工建設公司承包。
1956年7月,根據技術設計開始進行井巷工程施工,1958+00年6月完成坑內所有運輸系統工程。該工程包括215主井、431主井、1#副井、2#副井和7個溜井,總長1636米。此外,還有石門、通風井、調車場、坑內泵房、區域變電站等。在每個生產中,中間部分已被挖掘。
1956年3月進行土建施工。礦山自己設計的工人村開始建設。1957,12個月後,陸續開始工業建設。1958 65438+10月破土動工建設選礦廠主廠房。1958年9月,除尾板工程外,其余土建工程基本完成。隨著土建工程的進展,設備安裝於1957年2月開始,於1959年9月底完成全部安裝任務。
施工最終驗收
2月23日1960西華山鎢礦采選企業基本建設項目驗收委員會成立,主任委員為江西省冶金工業管理局局長李華峰,江西省冶金工業管理局副局長康,成員有江西省大余縣委書記張喜貴等22人。經過四天的現場考察和兩天的討論研究,委員們起草了壹份驗收報告。2月29日下午2點,竣工驗收簽字儀式在西屯賓館會議室舉行。西華山鎢礦黨委副書記曲百川致辭,西鎢公司工程師張守武宣讀驗收簽字書,江西省冶金工業局基建處副處長沈作重要講話。至此,該項目基本建成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