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陸建橋會計

陸建橋會計

摘要:盈余管理日益影響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利益,成為當前會計研究的焦點。以新企業會計準則發布為契機,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入手,指出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並提出基於新企業會計準則的盈余管理新手段和識別方法,以期對上市公司利益相關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企業會計準則上市公司動機盈余管理

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分析

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業管理層為了給企業或個人謀取利益,通過運用會計手段或采取實際行動,使企業賬面盈余達到預期水平的操縱行為(Schipper,1989)。這些行為包括合法的操縱行為,如企業管理層在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允許的範圍內,因會計方法的選擇和職業判斷而導致的賬面盈余的變化;企業為立即或持續影響其賬面收益等,依法對其經營活動或交易進行重組。,還包括非法或欺詐性操縱,如有意識地“過度”或“不當”利用會計選擇和專業判斷影響賬面收益;故意編造或虛構交易調整賬面盈余等。隨著盈余管理在資本市場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研究者開始關註資本市場中盈余管理的動機,即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IPO動機、配股動機、虧損預防、虧損減少和品牌保護動機的壓力下,利用會計準則進行盈余管理。

(壹)IPO動機

根據我國《公司法》及相關證券法律法規規定,發行股票並上市的公司必須具有三年的經營業績。“公司必須在最近三年連續盈利”,所以當公司為了獲得上市資格而達不到要求時,往往會通過盈余管理來包裝財務報表。Aharony,Lee和Wong(2000)研究了在1992-1995之間首次發行b股和h股的83家國有企業的財務包裝。實證結果表明,IPO企業的平均資產利潤率在新股發行的前兩年開始上升,在新股發行當年達到峰值,隨後三年呈下降趨勢。上市後,業績下滑最明顯的是發行b股的非保護性行業公司,其次是發行b股的保護性行業公司和發行h股的非保護性行業公司。而發行h股的保護性行業公司業績下滑並不明顯。由此得出結論,上市過程中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時機與其上市地點和行業有關。由於管理者幾乎不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他們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是間接的,比如增加公司的知名度。在盈余手段的運用上,主要運用了劃出和預提項目的管理,尤其是應收賬款。林舒和魏明海(2000)研究了中國a股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發現在整個考察期內,樣本公司的資產收益率在IPO前兩年或壹年處於最高水平,在IPO當年顯著下降。這種下降主要是由於公司利用IPO前後的盈余管理來“美化”報告的盈利。

(二)配股動機

中國的“殼”資源非常稀缺,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意義重大,中國上市公司對再融資的需求強烈。但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是有最低條件的。例如,申請配股的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每年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10%;從1996開始,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0%,能源、原材料、基建類公司不低於9%;1999,凈資產收益率改為三年平均不低於10%,每年不低於6%;2001規定了新的配股條件,要求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大量的研究和實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為了達到再融資的標準,會實施盈余管理。Haw、大慶和Woody從證券監管的角度對1994 ~ 1997期間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與配股政策和退市制度規定的ROE參數的壹致性,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已經成功利用包括網下項目在內的交易,管理應計利潤進行盈余管理,從而獲得配股資格或避免停牌或退市。蔣(1998)、梁娟(1999)、陳、肖星、(2000)、(2001)、杜斌、(2002)等從不同角度進行的實證研究均發現,上市公司存在明顯的利用配股發行的準備行為。

(3)防止虧損、扭虧和保持執照的動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虧損上市公司暫停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的,將受到暫停上市的處罰,並允許其申請壹年的寬限期。如果在寬限期內仍未扭虧為盈,將被終止。在中國,由於“殼”資源的極度稀缺和上市的困難,如果上市公司因虧損而被特別處理、暫停上市甚至終止上市,將意味著稀缺資源的浪費,公司及其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將受到損害。因此,管理者會試圖通過盈余管理來避免虧損或連續三年虧損,以避免被摘牌或停牌。陸建橋(1999)、虞海燕、李增泉(2001)、江(2002)等的實證研究從不同角度證明了上述問題。上市公司通常的手段包括調整應計利潤項目、計提壞賬、經常性應計費用和非經常性損益來調整收益。

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會采取各種措施來影響報告的收益。為保證資本市場有序運行和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於2006年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並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6月5438+10月在上市公司範圍內執行。新會計準則實施後,上市公司很多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將受到遏制,那麽新準則下上市公司會有哪些可行的盈余管理手段,我們應該如何識別?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二、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壹)會計政策的選擇性降低。

隨著新準則的發布,上市公司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性降低。比如,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本來可以在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和備抵法中的賬齡分析法中自由選擇,新準則只允許賬齡分析法;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付債券的溢折價攤銷可以采用直線法和實際利率法核算,但目前只允許采用實際利率法;新準則取消了存貨計價的後進先出法,上市公司只能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中選擇。顯然,新準則通過降低會計政策的選擇性,減少了上市公司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二)會計政策的強制性要求有所改善。

在新準則發布之前,上市公司往往在虧損不可逆的情況下增加資產減值的計提,然後通過巨額資產減值的轉回在未來壹年實現扭虧為盈,這是過去實踐中常見的盈余管理手段。新準則規定長期資產減值壹旦計提,不允許轉回,有效減少了上市公司利用長期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合並報表的合並範圍是原子公司的資產總額、銷售收入和當期利潤小於母公司及其所有子公司相應指標總數的10%。銀行、保險等特殊行業的子公司可以排除在合並範圍之外;規定關停、合並、非持續經營中所有者權益為負的子公司不得納入合並範圍;新準則中合並報表範圍的確定更加註重實質控制,母公司應當將其能夠控制的所有子公司納入合並範圍,不考慮股權比例。所有者權益為負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該納入合並範圍。這壹變化將對上市公司合並報表利潤產生很大影響。新準則使母公司不得不承擔所有者權益為負的公司的債務,並將使壹些隱性或有債務出現。同時,新準則也可以防止壹些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我國在使用公允價值的前提、範圍和具體方法上更加謹慎,這既是對我國過去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存在問題的總結和改進,也是基於我國國情確保公允價值不被濫用的現實選擇。基本準則第四十三條明確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計算金額的,應當確保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可靠地取得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第10條明確規定,只有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連續、可靠地取得時,才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計量。在非貨幣性交換準則中,規定了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被置換資產的入賬價值和交換資產損益的首要條件是交換必須具有商業實質,同時也明確指出“因存在關聯方關系而可能導致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此外,公允價值使用的限制性規定還體現在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股份支付和套期等會計準則中。新會計準則的這些規定向企業傳遞的信息是嚴肅而明確的。只有在壹定的可靠性基礎上才能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禁止應用假設較多的估值技術。又如,待攤費用不允許在壹年內攤銷,固定資產修理費不允許計提,也限制了企業通過預提和攤銷調整收益的方法。

(三)會計政策的可操作性進壹步完善。

雖然原會計準則要求各種資產減值後計提減值準備,但很多資產尤其是長期資產如何計提減值準備,並沒有詳細規定。例如,原會計準則規定,資產的可收回性按照資產的銷售凈價與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中較高者確定,其中銷售凈價為資產銷售價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余額,但原會計準則並未對如何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包括銷售凈價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提供具體的指引和方法。新會計準則出臺後,專門制定了資產減值準則,規定按照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中較高者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考慮到許多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銷售價格難以取得,將銷售價格改為公允價值,這樣更容易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新準則還就如何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及其預計處置費用,以及如何預測資產的未來現金流和折現率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指引。其次,原準則要求企業在單項資產的基礎上計提減值準備,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然而,在實踐中,有時很難確定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新準則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對如何以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減值損失做出了更加具體的規定。如果原準則沒有明確企業總部資產和商譽的減值測試和處理,新準則要求總部資產和商譽應當與相應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相結合進行減值測試,以確認相應的資產減值損失,而這些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應當是能夠受益於企業合並協同效應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因此,提高了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對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壹定的作用。例如,在企業合並的業務中,過去對合並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確定、作為對價支付的相關資產的相關損益如何確定、發生或承擔的負債等問題壹直很混亂,影響了盈余的會計口徑。新會計準則第20號對此進行了專門規定,要求企業將企業合並分為同壹控制下的合並和不同控制下的合並兩類,分別采用不同的規則進行處理。再如,對傳統金融企業中的創新金融業務和壹般企業中的新業務,如套期保值擔保、衍生金融工具、年金基金等的確認、計量和列報進行統壹和規範,減少了企業會計處理的隨意性,從而提高了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對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壹定作用。

三、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趨勢

(壹)利用債務重組或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調整盈余

新準則中,債務重組交易以公允價值計量,允許債務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比如債務重組,將原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而不是直接作為資本公積進入所有者權益。對於不能清償債務的公司,壹旦全部或部分免除,其重組收益將直接反映在利潤表中。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也有可能在公司虧損時,或者出於維持公司業績或發行股份的需要,通過債務重組來改變上市公司的當期損益,以確認重組收益。新準則規定,符合商業性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可以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價,交換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收益,記入利潤表。與原準則中非貨幣性交易的收入只能計入資本公積相比,新會計準則下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將直接產生利潤,對公司當期利潤產生重大影響。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在虧損的情況下,或者為了維持公司業績,維護公司穩定發展的形象,可以通過非貨幣交易的方式,用優質資產換取劣質資產。

(二)利用無形資產調節盈余

新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研發費用進行了修訂,將無形資產的研發分為兩個階段,並允許開發支出資本化,這將增加企業資產的價值,增加開發企業的收入。這壹標準操作的關鍵是正確劃分兩個階段。研究是指為獲得和理解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而進行的最初有計劃的調查。開發是指在商業生產或使用之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應用於計劃或設計,以生產新的或大幅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等。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在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只有在滿足壹定條件時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新準則與以往將所有管理費用計入的處理方式相比,明確區分了公司的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無形資產研發業務的復雜性,將很難明確區分研究和開發階段。由於業務的復雜性和風險性,壹些上市公司可能會通過劃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來決定研發支出是應該費用化還是資本化,從而操縱公司業績。此外,新會計準則中,無形資產的攤銷不再局限於直線法,提出了以反映與無形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的方式攤銷其價值的方法,攤銷期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業可以通過調整無形資產的攤銷期限或方法來進行盈余管理。

(三)利用借貸成本調節盈余

根據新準則,借款費用的資本化範圍由“為購建固定資產專門借款而發生的借款費用”擴大到“固定資產、存貨、投資性房地產等專門借款和壹般借款的借款費用。購買、建造或生產需要很長時間。”由於企業借入的資金在借入後是混在壹起的,外人很難確切知道上述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占用了多少壹般借款,借款人為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借入的專項借款有多少用於短期投資經營,產生了多少投資收益。因此,借款費用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數額如何分配,企業管理層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四)利用固定資產折舊調整盈余

新準則規定,企業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進行復核。預計使用壽命與原預計不同的,應當調整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如果預計凈殘值與原預計值不同,應對預計凈殘值進行調整;與固定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應當變更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即公司只要在每年註冊會計師審計時找到證據證明其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與原估計不同,就可以通過會計估計的變更來變更各期的折舊費用,調整利潤,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E)利用企業合並調整盈余。

新準則將企業合並分為同壹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和不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同壹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是指參與合並的企業在合並前後最終受同壹方或多方控制,且該控制不是暫時性的。對於同壹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會計準則為權益結合。企業合並中被合並方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按照合並日被合並方的賬面價值入賬,不形成商譽。合並資產負債表中被合並方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其賬面價值計量。合並利潤表和合並現金流量表不僅應包括合並後的利潤和現金流量,還應包括被合並企業合並前實現的利潤和現金流量。這樣,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在年底突然合並當年經營業績較好的企業,通過將其利潤並入公司財務報表來提振公司業績。此外,在股權合並方式下,由於不需要對購買資產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合並資產被低估的企業,並在合並後處置被低估的資產來獲得收益。

當參與合並的各方在合並前後不處於同壹方或多方的最終控制之下時,為非同壹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對於非同壹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會計準則采用購買法,購買方將合並成本與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合並成本經復核後仍小於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在編制合並報表時,企業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的可辨認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價值列示。由於購買方在購買日以公允價值計量作為企業合並對價支付的資產和發生或承擔的負債,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可以增加購買企業的利潤。利用合並利潤表不包括被購買企業的前期損益,購買企業可以在合並前與被購買企業壹起預留利潤。比如,被購買企業可以通過在並購前提取巨額存貨跌價準備和壞賬準備來報巨虧,並購後再轉回,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基於新會計準則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識別

(壹)重視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新準則涉及存貨、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股份支付、債務重組、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補助、企業合並、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和套期等65,438+07項具體準則。其中,應特別關註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不同控制下企業合並和金融工具中的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盈余管理的認定,是指盡可能關註和摸清同行業企業或類似商品的商品或資產的市場價格,要求市場信息暢通,企業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完整及時,資產評估機構獨立客觀的職業。

(二)關註審計報告和註冊會計師的變更。

註冊會計師作為獨立行使經濟鑒證職能的經濟警察,具有豐富的會計、審計、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能夠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及其變動和經營成果進行分析和檢查,並形成其職業判斷。註冊會計師的意見應該成為投資者判斷企業盈余管理的主要線索。不能說其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因此可以認定企業沒有進行盈余管理。但註冊會計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的解釋性審計報告,通常表明公司財務報告存在問題,因此有理由懷疑龔克可能進行了盈余管理。比如,如果註冊會計師強調“應收賬款金額巨大”,很可能意味著這些應收賬款難以收回或者提取的壞賬準備過低;另外,出具審計報告的註冊會計師的變更也應該引起人們的警惕,因為他們在審計意見上存在分歧。如果更換前的會計師沒有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意見報告,但後來的會計師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意見報告,那麽很有可能是前註冊會計師與公司在審計意見上沒有達成壹致,後註冊會計師為了招攬業務而與公司妥協。當然,如果前兩次註冊會計師都沒有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意見報告,那麽公司的財務報告就更值得懷疑了。

(三)關註上市公司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化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及其影響應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說明。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閱讀和分析,可以判斷會計政策和估計的變更是否合理,企業利潤是否虛增。新準則出臺後,固定資產的折舊、無形資產的確認與攤銷、借款費用的範圍、債務重組以及非貨幣性資產的匯兌損益都應該是關註的重點。

(四)關註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也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壹,因此要註意關聯交易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將營業收入和利潤排除在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之外,有利於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賴關聯公司,判斷公司盈利基礎是否堅實,利潤來源是否穩定。因為盈利不是企業本身的能力,而是有關聯方支持的。這種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運用:壹是閱讀附註,分析關聯交易的金額和比例,上市公司未結算的金額和比例以及定價政策,特別註意公司是否通過與關聯方進行不等價交換的交易進行盈余管理。在關聯交易準則出臺後的今天,由於關聯交易產生的收入受到限制,關註的重點應該是利用關聯交易制造損失;二是將上市公司會計報表與其母公司編制的合並會計報表進行比較分析。如果母公司合並會計報表利潤總額(不含上市公司利潤總額)遠低於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則意味著母公司可能通過關聯交易向上市公司註入利潤。

(5)關註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常性損益,如投資收益、保單有效期短於3年的補貼收益、營業外收入等。,被排除在企業利潤總額之外來分析和評價企業利潤來源的穩定性,以此作為分析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線索。雖然非經常性損益是公司利潤總額的壹部分,但由於非長期穩定,對利潤的影響是暫時的。非經常性損益的特殊性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如果公司主營業務的盈利比例較小而不是經常性損益比例過大,就要考慮公司是在利用資產重組、股權轉讓還是政府補貼來進行盈利管理。

(六)關註公司利潤與現金股利分配的對比。

上市公司實現利潤後,往往為了回報股東而進行利潤分配。企業進行利潤分配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壹是要有足夠的分配利潤;第二是要有足夠的現金。通常情況下,企業的利潤可以通過調整虛構來實現,但現金是真實的,不能通過調整來產生。企業有足夠的利潤,但不分配利潤的壹種解釋是,企業的利潤是管理的。當然,盈利企業進行利潤分配還有其他原因,如現金轉移、發展機會、分紅政策等。,但管理的利潤不能分配。豐厚利潤與微薄分紅的對比,為尋找企業盈余管理的證據提供了線索。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綜上所述,新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是客觀的。新準則的出臺,從理論上緩解了中國資本市場監管的迫切需要,兌現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提高了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但是,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會計準則的博弈將愈演愈烈,盈余管理的手段將變得更加離奇和難以識別。因此,客觀上要求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既要接近國際標準,又要緊密聯系國情,具有壹定程度的相對預見性和控制力,以達到合理配置資源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