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專業 - 西域烽燧系統從漢代到唐代的歷史變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守護者!

西域烽燧系統從漢代到唐代的歷史變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守護者!

現在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各類信息就是決勝千裏之外的關鍵,但是在古代的戰爭中軍事信息是怎麽到達指揮中樞的呢? 其中最快的方法就是烽燧系統,在不同的朝代,烽燧的定義也不同。在春秋時期,白天的燃煙叫「 ”烽”,夜晚點火叫「 ”燧”;在唐代時,白天燃煙叫「 ”燧”,夜晚點火叫「 ”烽”。不管是怎樣壹種叫法,其作用卻從來沒有改變過,那就是若有敵情,點燃烽燧,通過壹個接著壹個烽火臺,將軍事信息傳遞到指揮中樞,及時作出反應。 克孜爾尕哈烽燧 壹、西域烽燧系統 在中原北部蜿蜒著壹道屏障,那就是眾所周知的萬裏長城,長城上壹般每隔約十裏就設置壹個烽火臺。而在歷史上對西域統治經略的過程中,雖然沒有修築長城,但是卻構築了遍布天山南北、傲視沙漠戈壁的烽燧系統,形成了壹個完整的軍事防禦系統。 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 ——《漢書·西域傳》 自漢武帝完成鑿空西域的大戰略之後,怎麽才能有效管理遼闊的西域呢!沿著絲綢之路設立關亭就成了最佳選擇。漢武帝的首席理財顧問桑弘羊謀劃和組織了多達六十多萬人的西域軍屯壯舉,在漢代及以後經營西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桑弘羊除了軍屯,還提出了「 ”稍築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輔烏孫”,列亭、亭候、亭鄣其實壹個概念,都是指矗立在西域綠洲盆地中的壹串串烽燧和關隘,起著警戒斥候的作用,維護著領土的統壹和安定。 唐代又是壹個將西域經營的風生水起,在軍事系統的建立上也不亞於大漢。軍事防禦是以軍鎮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布局,又加上守捉與烽候控制著絲綢之路的要道。 在唐朝天寶末年,大詩人岑參任伊西北庭度支副使的時候,巡視到了伊吾軍管轄內的「 ”苜蓿烽”,並寫下了「 ”苜蓿烽邊逢立春”的詩句,而苜蓿烽正是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之上的烽燧。 漢唐在西域的烽燧系統已經歷史的長河裏銷聲匿跡,但是他們所保衛著的西域大地卻依然在大放異彩,絲綢之路也依然繁榮昌盛。而漢唐的烽燧系統也是有著各自的特色和編制形式的。 二、漢代烽燧的建立與管理 司馬壹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撫之。其後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 ——《漢書·西域傳》 龜茲故地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趙破奴攻破樓蘭和姑師,揚大漢之威於西域,為進壹步穩固統治 ,西漢 *** 在羅布泊到渠犁壹帶修建了烽燧和關亭,同時進行的還有大規模屯田。隨著統治西域的需要,需要更大的屯田範圍,而渠犁到龜茲壹帶都是土地肥沃適合屯田的地方。於是點前羅布泊到渠犁的烽燧系統進壹步延伸到了輪臺等地。公元前60年,西漢又在烏壘城設立了西域都護,龜茲至烏壘城的烽燧又得以建造。成為了防止匈奴入侵的重要屏障。 而大漢與匈奴的互毆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經歷了四十多年的「 ”五爭車師”。最後,為了車師勾結匈奴南下,時任西域都護的鄭吉帶領軍士們在焉耆、和碩壹代又修築了許多烽燧,與庫魯克塔格山的鐵門關連接起來,擋住了匈奴經車師南下攻占樓蘭和焉耆的路,保護了屯田重地的安全。 烽燧作為壹個基層軍事單位,也有可以遵循的制度和章程。在漢代的邊郡裏設置有部都尉,其職責包括:候望、屯兵、屯田、軍需、交通等事宜;在他的下面設有「 ”候”,專門管理烽燧和亭鄣;在「 ”候”之下又設「 ”候長”,「 ”候長”之下設「 ”燧長”。 壹燧有燧卒三到四人,壹部管轄數燧,壹候管轄十多個部。所以,壹候的士吏就多大百余人。這些大大小小的邊吏率領的戍卒散布在邊疆,構成了承擔著僥跡、候望、郵傳等任務的候望系統。 功令第卌五、士吏、候長、烽燧長常以令秋試射,以六為程,過六賜勞矢十五日。 ——《居延漢簡甲乙編》 居延漢簡 從漢簡中可以看出,在漢代,烽燧系統是具有壹整套考核制度的。主要分為基本考核和分類考核。 其中基本考核又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 ”錄功勞”,第二部分是「 ”考行能”。 「 ”錄功勞”中的「 ”功”,是指在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也就是現代部隊裏的特等功、壹等功、二等功等;「 ”勞”是指任職時間的長短,相當於我們現在幹部考核中工作任職時間長就多加分。 「 ”考行能”是指從能力方面考核基層的邊吏,來確定他的晉升或者去留,嚴格實施存優罷劣的制度,看來當上了警備系統的公務員也並非是鐵飯碗呀!在《居延漢簡》就有反應壹個燧長的詳細幹部鑒定表,如:肩水候官並山燧長公乘司馬成,中勞二歲八月十四日,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武,年卅二歲,長七尺二寸,鱳得成漢裏,家去官七百裏。這份考核鑒定表中不但記明了這位候官的功勞和綜合能力,還記載了年齡、身高、家庭住址及家與工作地點的距離等信息,已經超出了壹般名籍的範圍。 分類考核只要有四方面內容:郵書考課、表火考課、僥跡考課和秋射考課。每個考課都有相應的標準和流程。如秋射考課中,試射的規則是在壹定的射程內,沒人發給十二指箭,有六支射中就算及格,超過六支射中的還有獎勵,獎勵就是任職年限的增加,有「 ”過六賜勞十五日”的記載。 可見,漢代已對烽燧系統的管理形成了周密嚴格的考核網絡,充分從定量、定性等方面綜合測評,反映了較高的管理水平,有這樣壹支責任與紀律嚴明的軍隊駐紮在西域,大漢的軍事力量也可想而知。 三、唐代烽燧的建立與管理 在邊境,唯明烽燧,審斥候,立障塞,備不虞而已。實安邊之良算,為國家之永圖。 ——《通典》 別叠裏烽燧 漢代設置烽燧應對的是匈奴勢力,在唐代就主要防備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吐蕃,唐王朝對西域烽燧的建設與管理也是非常重視的。 在平定高昌之後,唐朝在這裏設置了西州,以此為中心延伸出了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貿易路線。岑參在《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中寫道:「 ”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赤亭多飄風,鼓怒不可當。”可以看出在西域的各條交通要道上都修建了許多驛站、烽燧等,為過往的行人商旅保駕護航。 唐朝在經營西域時,修建的烽燧系統大概分為四部分:西州烽燧帶拱衛著西州的安全;焉耆—龜茲烽燧帶拱衛著安西都護府的安全;於闐—疏勒烽燧和沙州西部烽燧帶起著防禦吐蕃的作用。 西州是大唐帝國經略西域的重心,這裏扼守這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在這條交通線上主要有赤亭烽、羅護烽、達匪烽、突播烽、小嶺烽等烽燧。 而作為安西四鎮之壹的龜茲,這裏是唐王朝屯田的重要區域,除了在龜茲周邊的各條交通要道上修建了大量烽燧,沿著渭幹河岸也建立了烽燧。這些烽燧間距不壹,長的有三十多公裏,短的只有兩公裏,主要還是因為地形的不同來決定的。現存的遺址有脫蓋塔木烽火臺、依斯塔那烽火臺、沙卡烏烽燧、羊達克庫都克烽火臺、別叠裏烽燧等。 疏勒是唐帝國防止吐蕃從勃律國北上而特別設置的軍鎮,也有完整的守捉、烽燧系統。現在位於喀什地區巴楚縣的托庫孜薩來遺址被認為是唐時龜茲都督府治下的下蔚頭州所在地,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遺址的周圍就發現了四座烽燧:窮吞木烽火臺、阿勒吞木烽火臺、尤木拉克烽火臺和澤吞木烽火臺。 郎中、員外之職,掌天下地圖及城隍、鎮戍、烽堠之數。——《舊唐書·職官誌二》 唐代軍隊 唐代也有系統的烽燧管理、建制及戍卒的職責等制度。烽燧、亭障有中央兵部尚書下置的郎中和員外郎管理。唐代的各地鎮戍已經很多了,烽燧的數量就更是難以統計了。雖然數量不明,但是烽燧管理系統卻是明確的,為:尚書省兵部職方郎中員外郎——都護府兵曹——都督府兵曹——州司兵——折沖府兵曹——烽帥——烽子。 諸烽候不警,令寇賊犯邊;及應舉烽燧而不舉,應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三年;若放烽已訖,而前烽不舉,不即往告者,罪亦如之。以故陷敗戶口、軍人、城戍者,絞。也不應舉烽燧而舉,若應放少烽而放多烽,及繞烽二裏內輒放煙火者,各徒壹年。 ——《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中明確規定了烽燧舉放的規範,對出現違反規定的,均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在唐代,徒刑是五刑中的壹種,最低為壹年,最高為三年。可見軍事信息傳遞中的違規操作所要收到的懲罰還是不輕,而在現代戰爭中軍事信息的虛實同樣重要。 另外,唐代還對烽燧系統中點火放煙的多少等信息做了明確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保密。《唐律疏議》中說:「 ”放烽多,具在式文,其事隱秘,不可具引。”這應該可以稱之為烽燧系統的「 ”保密條例”了吧! 唐代的烽燧系統不但保障著西域的戰略安全,也守衛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文化交流通道的暢通,更是西域和中原聯系的紐帶。 從漢代的「 ”化外狄夷”到唐代的「 ”華夷壹家”,中原對西域的認識不斷加深,也使西域對中原文化的不斷認同,形成西域和中原連為壹體的概念建立。縱觀漢代和唐代對西域烽燧的建設和管理,可以看出,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營範圍也不在不斷擴大,由最初的天山南麓擴大到了天山北麓及全部的環塔裏木地區,奠定了以後開發和建設新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