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壹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它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基礎,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2)可比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具有壹致性和可比性。
(3)壹致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保持壹致,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說明變更的內容和原因、變更的累計影響以及累計影響不能合理確定的原因。
(4)關聯性原則。它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這已經滿足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5)時效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要及時進行,不能提前或延遲。
(6)明確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和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易於理解和使用。
2.確認和測量的壹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發生或者應當承擔的已實現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到或者支付,都應當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本期已經收付了款項,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相反。收付實現制是指根據實際收到或支付的款項來確認收入或費用。
(2)比例原則。它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應當與其成本費用相匹配,同壹會計期間的收入及其相關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予以確認。
(3)歷史成本原則。它要求企業的財產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量。此後,所有財產發生減值的,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不得自行調整賬面價值。
資產發生減值後,其賬面價值已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應當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4)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要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界限。支出的效益只達到當前會計年度(或壹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支出的利益延續到幾個會計年度(或者幾個商業周期)的,應當視為資本性支出。
3、校正的壹般原則。
(1)謹慎性原則。它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謹慎處理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因素,不得高估資產或收入,低估負債或費用,不得秘密計提。
(2)重要性原則。它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區分交易或事項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對資產、負債、損益有重大影響,從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充分、準確地披露;對於次要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處理可以適當簡化。
評估具體項目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師的職業判斷。總的來說,要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綜合分析。在自然界中,當某件事的數量達到壹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3)實踐重於形式的原則。它要求企業根據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僅僅是根據其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
比如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租賃的資產。租賃企業雖然在法律形式上不擁有所有權,但租賃合同規定的租賃期限相當長,接近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被租賃企業有優先購買資產的選擇權;租賃期內,租賃企業有權支配資產並從中受益。從其經濟本質來說,企業能夠控制其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因此,以融資租賃形式租入的資產,在會計上視同租賃企業的資產。
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只是在交易或事項的法定形式或人為形式下進行,其法定形式或人為形式未能反映其經濟實質和現實,那麽會計核算的結果不僅不會有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反而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