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虛弱,吃補藥還上火?多是這些原因,醫生手把手教妳進補方法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加強,中醫的滋補調理也越來越備受青睞。當然,提及進補,也許有些人會說,補品吃了不少,就是感覺不到有啥效果,反倒是把自己給吃上火了。不是嗓子痛、口腔潰瘍,就是便秘、口臭,甚至流鼻血等。其實,簡單來說,這類人就是虛不受補。其主要原因,歸根於我們的脾胃不好。 胃功能虛弱,或中焦淤堵不通,無法消化和吸收這些補益的精華,淤積在身體裏,時間久了,就會出現上火癥狀。往往多見於以下這四類人。 脾胃虛寒 平時食欲不佳,吃得不多;飯後脘腹脹滿,消化不良;排便多不成形;喜食熱食,吃寒涼食物或受寒後會肚子痛、拉肚子等。 脾胃積食 飲食不規律,多有暴飲暴食史,嘴裏有酸臭味兒,不想吃東西,飯後飽脹,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放屁較多,時而便秘或便溏,排便酸腐臭穢,舌苔厚膩等。 脾胃濕熱 胃脘灼熱疼痛,口幹口苦,反酸燒心,大便溏泄,排便粘滯不爽, *** 常有灼熱感,馬桶難以沖幹凈,小便色黃,舌苔黃膩等。 肝郁脾虛 食欲不振,心情郁悶,容易腹脹,兩脅及 *** 脹痛不適,胸悶呃逆,愛嘆氣,大便不成形等。 此外,除上述情況外,補不對證、劑量欠妥、體有實邪、濫補過補、用法不當等也是導致虛不受補的原因。針對具體情況,我們多采用以下幾種不同的進補方法。 脾胃虛弱 「 ”虛不受補”時,可先調理脾胃,采用健脾除濕、芳香化濁、開胃助消化等治療法則,選用香砂六君子丸、人參健脾丸等中成藥,消除濕濁,恢復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為後期的進補打好基礎。 同時還可采用食療的方法調養脾胃。飲食宜溫、宜軟,少食多餐。以清淡、富營養、易消化為主,首選魚、瘦肉、雞、奶類、豆制品、蓮子、薏米、山藥等。新鮮蔬菜與水果也應適當多吃些。每餐也不宜吃得過飽。要少吃辛辣生冷 *** 性油膩食物等。 補不對證 進補之前,最好先向有經驗的中醫師咨詢,明確自己的體質是陰虛、陽虛,還是氣虛、血虛。對自己的體質有了清楚認識,進補就有了明確目標。 如平感到乏力、氣短者為氣虛,可服人參、黨參、黃芪、白術、大棗等; 若表現為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月經量少者則為血虛,宜服當歸、熟地、阿膠、首烏、龍眼肉等; 若有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溫等則屬腎陽虛虧,可選鹿茸、肉蓯蓉、鎖陽、胡桃肉、海馬等益腎壯陽之品; 若表現為津少口渴、潮熱盜汗、眩暈遺精等陰虛者,則可選百合、麥冬、黃精、銀耳、西洋參等。至於氣血兩虧、陰陽俱虛之癥,又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氣血雙補或陰陽兼顧的辦法對癥進補。 劑量欠妥 對年老體弱的慢性病患者,只能「 ”平補”、「 ”緩補”,平調陰陽,流暢氣血,而不可「 ”驟補”、「 ”峻補”,急於求成。最好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到最佳劑量。而且藥物宜選藥性平和、補而不滯、滋而不膩之品。凡過寒過燥、大辛大熱之劑,對老年人都是不適宜的。 體有實邪 體質虛弱,在外邪未盡的情況下,原則上應先清除外邪之後再進補。壹般來說,不論什麽季節,服食什麽補品,凡有感冒發熱、癰腫瘡瘍等表現時,都應暫時停止進補,等病情好轉後再繼續。若外邪比較輕微,也可采取「 ”補瀉兼施”,或「 ”補中寓瀉”等方法,以達「 ”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之目的,而不可單純進補。 濫補過補 進補和有病吃藥壹樣,身體好了就不必再吃了。小兒、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身體虛弱應以調理脾胃為主,不宜盲目進補。否則,進補不當,不但易導致消化吸收不良,還容易造成性早熟等弊病,所以應特別慎重。 服用方法不當 丸散類補藥,應以溫開水送服,服用湯劑也宜溫服,而且以站立姿勢服藥最佳,不要用茶水、酒、飲料、牛奶等送服。煎煮湯劑壹定要按醫囑執行,並註意服藥禁忌。 綜上所,服用滋補品時,我們壹定要有的放矢,千萬不能盲目進補。必要時需要將體內的代謝產物(垃圾)排出之後,再行進補,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