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解釋是這樣的:
關鍵詞:化學反應平衡 催化劑 酶 酶的溫度特性 酶的失效
酶是壹種生物催化劑,它具有催化劑屬性,同是也具有壹些無機催化劑所不具有的特性,比如在常溫和常壓下其催化效率比壹般催化劑高10的7次方~10的13次方倍。最主要的特性還是酶的溫度特性,即酶只能在壹定的溫度區間內起催化作用。正是因為酶的這些特性使得人體溫度鉗制在壹個固定溫度附近。我認為人的體溫調解也是和酶有關的。
酶是怎樣鉗制人體體溫的呢? 這就涉及到化學平衡的壹些原理了。化學平衡的平衡關系取決於化學反應的活化能。而催化劑之所以催化就在於催化劑可以改變活化能從而調整化學平衡關系。人體體內並不是單壹化學平衡而是有非常多的單壹化學平衡組成的復雜平衡體系。在這裏邊壹個平衡的反應物可能就是另外壹個反應的生成物,各個化學平衡之間交錯混雜,最終將人體溫度鉗制在壹定的範圍內。這是對正常人體溫恒定的解釋。
正常沒有生病的人,身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平衡沒有打破。因為酶活性不單受溫度的影響,其他的比如PH值,壓力等也有影響,當其他因素變化時酶的活性也會改變。其實病變時就是影響酶的活性的因素發生了改變。酶的活性改變則化學平衡對人體溫度的鉗制作用就失效了,人體的多數主要化學平衡是放熱的,所以發燒就產生了。
我認為發燒分為兩種:壹種是人體對疾病的反映,壹種是人體對疾病的反應。怎麽解釋呢?
第壹種是這樣的:人體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病變,這種病變直接導致人體內的化學平衡紊亂,使得壹些本來能夠控制的化學平衡失控,進而人體溫度發生變化。
第二種是這樣的:病變並沒有產生上邊那種體溫變化,但是人體的自我免疫系統卻對這個病變有了應答,采取的手段就是用升高體溫的來改變病變化學平衡相關酶的活性,達到自我免疫目的。
也可以說發燒這兩種:壹種是現象,壹種是對策。有了這種認識之後對發燒的治療方案自然就有了正治和反治之說了。
解答專家:彼得·納林(Peter Nalin),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臨床家庭醫學醫生、助理教授,該校家庭醫療住院項目主任
發燒即體溫升高,通常與人體免疫系統受到刺激有關。正常體溫大約在37攝氏度上下半度之間(98.6華氏度上下1度之間)變動。
發燒能支持免疫系統戰勝感染劑,並使溫度敏感型病毒和細菌不能在人體內順利進行復制。
然而,感染並不是發燒的唯壹原因。例如,濫用安非他命類藥物和戒酒反應都可導致體溫上升。環境壓力也會引起中暑及相關疾病。
位於大腦底部的下丘腦相當於人體恒溫器。它由稱為熱原的流動性生化物質激發,熱原從免疫系統識別的潛在病竈開始,通過血液流動。人體組織會制造壹些熱原,許多病原體也會產生壹些熱原。下丘腦壹旦發現熱原,便會告訴身體加強代謝,產生更多的熱量;並減少周圍的血液流動,保持這個熱度,從而導致發燒。通常情況下,兒童發燒更厲害,也更容易,這反映了病原體對沒有經過考驗的免疫系統的影響。
民間諺語說:“感冒時宜吃,發燒時宜餓。”發燒者真的應該像民間諺語所說的那樣少吃或不吃嗎?回答是肯定的。發燒的時候,人體所有功能在生理應激反應增強期間都被調動起來了。在交感神經系統已經被激活的時候,這種生理應激反應增強期間的消化刺激會過度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發燒期間,人體可能會錯誤地把從腸道中吸收的物質當成變態反應原;最終,過度發燒偶爾會引發痙攣、虛脫和神誌失常,所有這壹切都可能因為進食而進壹步惡化。
有時候,發燒可能會嚴重到影響身體健康。例如,發燒超過105華氏度,就能威脅重要蛋白質的完整性和功能。細胞應激、梗塞(心臟病發作)、組織壞死、痙攣和神誌失常等都是潛在的不良後果。如果發燒的程度超過了人體自身的降溫能力,使用“涼毯”和其他方法都是有好處的。(譯/田代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