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壹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壹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天色紀時 地支紀時 現化紀時
夜半 子 23-1點
雞鳴 醜 1-3點
平旦 寅 3-5點
日出 卯 5-7點
食時 辰 7-9點
隅中 巳 9-11點
日中 午 11-13點
日昳 未 13-15點
晡時 申 15-17點
日入 酉 17-19點
黃昏 戌 19-21點
人定 亥 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可教往來客人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群英會蔣幹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幹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壹人知者。”《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夜間時辰:黃昏 人定 夜半 雞鳴 平旦
五 更:壹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五 鼓:壹鼓 二鼓 三鼓 四鼓 五鼓
五 夜: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現代時間:19-21點 21-23點 23-1點 1-3點 3-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