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城,位於貴州省東北角,烏江穿城而過,常住人口8萬,民族以土家族為主體。沿河縣城是壹古老的城,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蟄僚奉詔置務州,治地在今沿河縣城東岸。唐《元和郡縣誌》載:“內江水,壹名涪陵水(烏江),在縣西四十步,因川為名,曰務川縣。”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縣當牂牁要道,請置郡撫之,武德四年(621年),於縣地置務川郡,旋改為務州,領務川、扶陽、涪川三縣,以冉安昌為刺史。貞觀四年(630年)改務州為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思州為寧夷郡,領務川、思王、思邛三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名思州。唐思州治地壹說在今沿河縣城東岸,與務川縣城同城,二說在今沿河縣城北城子上。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統治的經制州列為化外州,設置羈縻州委任土官管理。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趙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賓附,朝廷將思州等列為化外思,改經制州為羈縻州,委派土著首領管理。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請求內附,願為王民。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將思州、務川縣治徙於北部荷葉坪,後又移到原都濡縣治所,州、縣同城。務川縣治沿河歷519年,思州治沿河歷497年。在南宋、元、明、清時期沿河縣城均為土司駐地。元置沿河祐溪長官司,簡稱沿河司,治今沿河縣城西岸,沿河城由此而名,沿河司直到民國三年才改為沿河縣,縣城依舊為原沿河司城。1934年5月3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原紅二軍團)在軍長賀龍、政委關向應等率領下占領沿河縣城西岸,6月1日,沿河縣城40余名船工幫助紅軍用20余艘木船渡過烏江,占領沿河全城,開始對黔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1986年,改沿河縣為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沿河舊城街道狹窄,西部大開發後,沿河縣城變化很大,如今的沿河縣城已成為旅遊觀光的聖地,沿河縣城景點很多,聚民族文化、烏江文化、紅色文化和自然風光於壹體。沿河縣境內還有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等重要景點。 位於縣城烏江西岸石坡仰天窩,占地148平方米,坐南朝北。墓地左、右、前三方有石礅圍墻,墓前豎石碑。墓碑正面書刻“蘇聯空軍金角羅夫烈士之墓”12個大字,背而刻記金角羅夫遇難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蘇聯組織空軍誌願隊支援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金角羅夫是誌願隊少尉飛行員。1939年12月24日,奉同盟國命令,金角羅夫壹行9人駕駛三架飛機,從重慶起飛到南寧、獨山上空與H軍作戰。在執行任務後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們根據飛機當時所在位置,就沿烏江飛行,以尋找最近的秀山機場降落。飛至沿河上空,燃油耗盡,被迫在縣城南面烏江東岸壩坨河漫灘降落。因河漫灘面積不大,前兩架飛機降落後剩下的空地很小,為避免與已降落的兩架飛機相碰,金角羅夫駕駛的飛機果斷地作橫向烏江著陸,飛行員也急速跳傘。當金角羅夫跳傘剛落地時,正降落的飛機從他身上滑過,而不幸遇難。第二天中午,民國縣政府在縣城烏江西岸萬壽宮右側球場(今縣政府大樓後)為金角羅夫舉行隆重葬禮。各機關團體、學校師生、地方紳士、街道居民萬余人胸戴白花,鳴放鞭炮,擁棺遊街,為金角羅夫送葬,將遺體安葬在迎將橋(今烏江大橋西橋頭)側,並豎立石碑。1953年6月,沿河縣人民政府為金角羅夫墓重豎新碑。1976年因修烏江大橋,將其遷葬於石坡公墓。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金角羅夫烈士墓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8月,銅仁地區行署撥專款對墓地進行維修。 從沿河縣城東風碼頭乘船順江北下,大約4公裏處的烏江西岸,屹立著壹棵參天古樹。這就是有著約千年歷史,被當地人稱為“神樹”的烏楊樹。它歷經蒼桑,枝繁葉茂。烏楊樹虬曲盤結的樹根經過洪水的沖刷,全部裸露在地面,盤根錯節,縱橫交錯,似盤龍臥江,像虬須卷曲……千奇百怪,卻依然緊緊抓住泥土,樹幹倔強地兀然挺立,伸枝展葉,下臨滔滔的烏江,就這樣挺立了壹千多年,卻依然頑強如初。凡遊人到此,無不肅然起敬。
烏楊樹是壹種長在水邊的樹種,過去在烏江邊生長很多,由於不見其繁殖,現在已幾乎滅絕。烏楊樹在土家人的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從民國《沿河縣誌》中可清楚地看到在縣城東岸有壹條街被命名為“烏楊街”。對烏楊樹的記載,《沿河縣誌》記載:“烏楊,生水邊,以生地不礙五谷,有大至十圍者。”
關於這棵千年烏楊的傳說很多。當地村民認為樹有靈性,有讓孩子認“保爺”的風俗,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備好香燭來祭拜這烏楊“保爺”。 土司衙署是土司正副長官辦公的所在地,是當時土司轄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樞。沿河縣城土司衙署其溝造是如此之精致、壯觀、雄偉,充分顯示了當時的民族藝術文化水平,是沿河歷代土司世襲的歷史的見證。
土司衙署依山而築,坐西向東,位於縣城西岸下街(現印刷廠),是壹座造型獨特的庭院式的木質結構平房,***有壹廳、兩院、五廂、四合院,風貌古樸。前門臨街敞開,門外有榜房四間,分列左右。青石為梯,拾級而上,經壹朝門,迎面有壹平房,門上有匾額,上書“克紹前徽”四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嚴寅亮所題。踏入前院,左右各有壹石獅,兩側各有廂房三間。再拾級而上,人正廳,門前楹額書寫“永治沿江”四字,下有楹聯。入門,便是土司公堂,堂呈條形,堂上有壹顯目匾額“節義”二字,下設壹案,為土司視事用。其廳內雕梁畫棟。廳後院內種有花卉,院左有壹間為幕廳,並列三間木房,為土司正長官住所,上有匾額“鴻基丕顯”,門上有楹聯,中為堂屋供有張土司祖宗神位。院右並列長三間木房,是吏目住所,吏目住所右邊有偏房二間,坐南向北,供司監視事之用。
據《思南府誌》記載:“司署建自明正統五年(1441年),後第八年修監房。明弘治五年(1493年)、九年(1497年)修正副長官宅。明正統九年(1515年)修治廳。”這座古建築物到拆毀前,楹聯均已湮滅,匾額和部分裝飾已經朽壞,但字跡清晰可見,文筆甚工。房屋的外觀和框架整體完好。
1986年6月10日沿河縣人民政府縣長辦公會議決定:對具有民族文物價值的張土司衙署給予保護,沿河縣政協、文化局、民委、黨史辦、縣誌辦等單位多次提出加強保護的意見,縣印刷廠於1988年6月21日還是將其拆毀,令人遺憾。至今只有壹些供人留念的幾張照片和《思南府誌(續)》上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