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因為電動車拉低了造車門檻,還是新能源產業確實有利可圖,這些年來,做房地產的、搞互聯網的,甚至壹些做手機和電吹風的企業,都已紛紛重資進入汽車業。
在傳統車企向電動化轉型、跨行業企業的持續布局之下,新能源汽車的賽道已經變得十分擁擠。
這些天,“恒大研發團隊亮相”、“恒馳1路跑視頻曝光”等消息,持續充斥在各大新聞媒體平臺,引起廣泛的熱議。
與此同時,蘋果造車的消息也再次浮出水面,讓我們這些“局外人”看的眼花繚亂。
根據外媒消息,蘋果正在與臺積電合作研發自動駕駛芯片。而且,蘋果將在美國設廠制造汽車,生產計劃、初步技術、產品參數已經基本確定,目前已經開始與汽車電子供應商展開初步的合作洽談,預計2024年到2025年推出“蘋果牌”(?Apple?Car)汽車。
聽到這樣的消息,壹些剛剛還在抱怨AirPods?Max售價過高的人,已經轉過頭來開始為特斯拉擔憂了!
其實對於蘋果造車這件事,既不是蘋果的心血來潮,也不是媒體的捕風捉影。
早在2014年,蘋果發布Carplay車載軟件的時候,就已經傳出了蘋果想要打造智能汽車的消息。
到了2015年,無人駕駛項目"泰坦計劃"流出,同時也有消息稱,蘋果正在從特斯拉、克萊斯勒、大眾等全球車企中廣聚賢才,壹度讓很多人覺得“蘋果造車”這件事已經是“板上釘釘”。
只是後來的幾年間,這套自動駕駛系統並沒有真正落地,自動駕駛部門也曝出了裁員的消息,“蘋果造車”的消息也就漸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
但是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其實蘋果從2017年開始,就在不斷申請有關汽車方面的專利,至今正式獲得的汽車相關專利甚至已經超過100項。
基於這些消息或許可以判斷,“蘋果汽車”這次是要“玩真的了”。
傳統車企想要制造壹部燃油車,或多或少會受困於發動機和變速箱上的技術壁壘。
但隨著汽車電動化的到來,成熟的供應鏈已經讓電動車在技術獲取上十分容易:電動車的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在市場上都能找到相對成熟的解決方案。
而新造車中的特斯拉,這些年之所以能夠做得風生水起,憑借的就是自己在軟件的上的實力,這樣的優勢不僅使其在新造車企業中遙遙領先,就連奮起直追的傳統車企也不是輕易就能趕上。
如果蘋果這個強大的對手進入市場,很可能會成為特斯拉迄今為止需要面對最強大的對手。
而兩家品牌的競爭核心,也會集中在軟件和無人駕駛領域。
從技術層面看,盡管特斯拉和蘋果都具備自研軟件的實力,但蘋果的生態系統相比特斯拉顯然更有優勢。
從手機到平板,從電腦到各類終端,把全球消費者都很習慣的iOS、OS移植到汽車上,接受程度顯然更高。
只是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到來之後,也許對於蘋果來說,按照其壹貫的思路,電動車不過是其軟件生態中的壹個承載平臺罷了,真正研發重點還是會放在軟實力上?。
如果妳看完了上面的壹段就會明白,如今的汽車制造已經不同以往,變速箱和發動機的匹配驗證作為汽車研發中最重要的壹環,很可能將不再占用過多的研發精力,因為電動車幾乎所有的配套零件都能在市場中輕松找到。
而對於新造車企業來說,這個硬件平臺也會慢慢變得不再那麽重要,其中的系統和軟件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所以從這壹點來說,無論是房地產“跨界”造車,還是車企“跨界”蓋房,這本身只是商業的投資行為,沒有必要因為資本屬性定義產品優劣。
但是從寶能和恒大在造車上的發展路線來看,他們的核心策略依然是把攤子鋪大,以期從中獲得規模效益,但在產品上卻同質化嚴重,依然缺乏值得稱道的亮點。
試想壹下,未來生產的電動車由於沒有了發動機這個龐然大物,設計上更加靈活,市場上的新車壹定會越來越好看,而且空間利用率相比傳統燃油車也會更高;另外隨著電池技術取得突破,續航裏程以及充換電的問題也將得到很好地解決,“裏程焦慮”?已不在。
到了那個時候,電動車會不會已經變成和今天手機市場壹樣,拼的就是軟件以及核心技術呢?
而壹些只有車殼和電池的汽車產品,在系統無法與時俱進的情況下,不就成了今天的老年機了麽。
如果拋開品牌、銷售渠道這些市場層面的因素,造車真的成了壹件有錢就能幹的事情。
盡管從全球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占比相對傳統燃油車來說還微不足道,但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得不讓傳統車企捏上壹把汗。
如何在新老能源交接的時候做好品牌的過渡,眼下已經成了擺在傳統車企面前的大問題。
不過要想調轉船頭,發展新能源,對壹些發展了上百年的傳統車企來說也是難上加難,吃慣了技術市場紅利的人,怎麽能受得了“再創業”苦呢。
綜合來看,傳統車企正在面對百年未遇的巨大挑戰。?而對壹些新造車企業來說,只要方向對了,機會就來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