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何謂五獄?(十分)

何謂五獄?(十分)

應該是五嶽

詳見下列: 本條目介紹的是中國五嶽,五嶽的說法也被借用來稱其他某壹地區的五大名山等,參見消歧義頁 五嶽 北嶽恒山 西嶽華山 中嶽嵩山 東嶽泰山 南嶽衡山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有人認為,五嶽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山嶽、以及對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跡,大大增添了五嶽之名聲。 歷史 五嶽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系在壹起的。五嶽壹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禮記》「王制」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這裏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的鄭玄對《周禮》的註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曰華山、北嶽曰恒山、中嶽曰嵩山。」 至於為什麽是"五嶽",而不是"四嶽"或者"六嶽",人們經過研究,認為我國五嶽制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壹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 五嶽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別為「岱(泰)山、霍山、華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誌」載,漢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常山(即恒山)、中嶽為嵩山。由此可見,確定這五山為五嶽,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漢武帝之後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1] 道教創立以後,繼續將五嶽神話,認為五嶽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東嶽稱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稱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稱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稱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稱為上聖司真洞天。晉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書》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顏色的說法(木代表東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黃色),聲稱太昊為青帝,治東嶽岱宗山(泰山),祝融為赤帝,治南嶽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西嶽華陰山(即華山),顓頊為黑帝,治北嶽太恒山(即恒山),軒轅氏為黃帝,治中嶽嵩高山(即嵩山)。 但是,歷史上所稱的北嶽恒山和南嶽衡山,其所指的並不是如今的山西恒山和湖南衡山。其中北嶽恒山在歷史上長期都是指河北省曲陽的大茂山(古稱恒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恒山所取代。 [2] 而南嶽衡山舊指安徽的天柱山(古稱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湖南衡山為南嶽。[3] 壹些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也曾以自己的視角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孫皓封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五代十國時期,閩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嶽,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嶽。唐朝時,南詔則稱雲南境內的蒼山(中嶽)、烏蒙山(東嶽)、無量山(南嶽)、高黎貢山(西嶽)和玉龍山(北嶽)。 因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古代朝鮮也封過五嶽。 [編輯] 東嶽 泰山見主條目「泰山」 東嶽歷來即指泰山,古名為「岱宗」或「岱山」,「岱」即大、長輩之意。泰山素有「天下名山第壹」、「五嶽之首」的美譽。孔子贊嘆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西漢的東方朔稱「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 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 泰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壹,同時是齊魯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道教聖地之壹,在歷代具有神山的地位,《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因此泰山經常是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第壹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漢武帝數次封泰山,而歷代***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 [編輯] 南嶽 見主條目「天柱山」、「衡山」 南嶽衡山舊指安徽省潛山的天柱山,古代又稱霍山、衡山、皖山、潛山。漢武帝在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明確稱天柱山為南嶽。而根據最晚完成於秦、漢年間的《爾雅》「釋山篇」記載:「霍山為南嶽。」東晉人郭璞對此註釋說:「霍山指天柱山。」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霍山壹名衡山」。《潛山縣誌》記載:「秦漢渭楚南衡山為湘山,霍山天柱山為衡山。」可見,古書中所說的南嶽霍山(衡山),指的是如今的安徽天柱山。[4]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開皇九年)改湖南衡山為南嶽。衡山古名為壽嶽。據《星經》所載,南嶽衡山是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乃主管人間蒼生壽命。相傳神農氏曾來此采百藥,因嘗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峰上。在道教中,此山是道教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憩的之壹。建於唐代的南嶽廟,是湖南省最大的壹座古建築。古往今來,李白、杜甫、胡 *** 、喬石、 *** 等古今的文人雅士、思想家、軍事家和政治家都曾慕名而來,並留下大量詩詞歌賦和石刻,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之壹。 [編輯] 西嶽 見主條目「華山」 西嶽指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陰山,雄據於秦、晉、豫三省,為古城長安、洛陽的中樞。華山以山形峻拔高險著稱,享有「五嶽獨秀」的美譽。自古以來,攀登華山僅南北壹條約15公裏的山道,故有「自古華山壹條路」之辭。華山還有許多神話傳說,沈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便是發生在華山西峰上,今天山上有壹巨大的斧劈石。當中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陜西故宮」和「五嶽第壹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編輯] 北嶽 張果老畫像見主條目「大茂山」、「恒山」 《爾雅》「釋山」稱:「恒山為北嶽」。在清朝順治年間以前,北嶽恒山壹直指的是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稱恒山,漢朝和宋朝時,因避漢文帝和宋真宗的名諱,曾改名常山。《漢書》的「郊祀誌」記載北嶽常山在曲陽,歷代史書也都明確記載,恒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為大茂山。公元前98年,即漢武帝天漢三年,曲陽縣始建北嶽祠,北魏宣武帝年間(公元500~512年),北嶽祠改建為北嶽廟。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順治皇帝下詔,祭祀北嶽由曲陽的恒山轉到山西渾源的恒山。恒山又名元嶽、常山,素有「寨北第壹名山」之美譽。西漢初年,恒山巳建有寺廟;到明、清朝時已經寺廟群居,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恒山風景以地險、山雄、寺奇、泉絕稱著。恒山的美景,被明代徐霞客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有恒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和位於金龍口懸西崖峭壁上的懸空寺等十多處。另外,恒山也留下了不少的傳說故事,八仙之壹張果老就是相傳在此隱居潛修,並於果老嶺倒騎毛驢上天的。 [編輯] 中嶽 嵩山少林寺見主條目「嵩山」 中嶽壹向指河南的嵩山,《爾雅》「釋山」稱:「嵩高為中嶽」,並稱「山大而高」為嵩。嵩山其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州地區第壹名山。《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始建於秦朝的中嶽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群之壹。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跡眾多,勘稱於五嶽。以少林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就是位於嵩山之腹地,歷代高僧都長眠於此。

參考: ***

獄是指高山。 五獄即是中國五座名山: 中獄嵩山、東獄泰山、西獄華山、南獄衡山和北獄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