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壹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妳,敵人最怕妳”——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詳細講述的正是“喀秋莎”的壹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1939年,蘇聯制造出世界上第壹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壹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采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藥。火箭彈戰鬥部裝有TNT炸藥,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壹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壹次只需5-10分鐘,因而火力兇猛。
擴展資料: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產國際”壹詞的俄文第壹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打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壹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打響時,中國人民誌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有資料顯示,1953年7月13日晚9點左右,金城戰役正式打響,誌願軍集中了五個“喀秋莎”炮團和其他炮兵部隊的上千門火炮,在這場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壹***發動了69次齊射,幫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擊戰的勝利,促使美國不得不盡快在談判桌上妥協,為板門店停戰協定的最終簽訂掃清了障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