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壹處出,馬上登上了微博熱搜,“簞食瓢飲的北大數學天才”話題閱讀次數達到了8333.9萬,“北大數學大神手提饅頭礦泉水接受采訪”閱讀次數達3.6億。網友們大呼“韋神”,感嘆人原來可以這麽純粹、專註地活著,感嘆學術本該如此。
此後,又有媒體跟進報道,采訪他的曾經的老師,采訪北大的老師。因為韋東奕是山東人,濟南時報還對韋東奕的成長史進行了報道。這些都進壹步推動了網友們對“韋神”韋東奕的討論。
有人對這個采訪進行模仿,有人給韋神設計Logo,還有人以詼諧的形式對比了韋神和“我”的自我介紹,還有人幫韋神進行“打理”,還有人關註到他還挺好看的手,還有人將他做成了表情包,保佑高考順利。話題範圍之廣泛,都不能預測它的發展方向,網民們在其中越說越歡快,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
如果說壹開始的討論是出於好奇和崇拜,那麽到後來討論就趨近於狂歡了,有的是甚至可以說和韋東奕本人已經沒有太大關系了。
很快,北京大學的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發聲了:青年學者需要安靜的治學環境。
聲明壹發,沸騰的網民平靜下來,網絡上的聲音開始轉向:讓天才安安靜靜搞科研。
這種變化的背後可以看到媒介文化與學術文化兩種力量的博弈,媒介文化制造的狂歡的火焰被學術文化壓下了。
根據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文化是鬥爭的場所,各種力量在其中碰撞、交流和協商。媒介文化追逐熱點,對大眾的愛好和時尚有很強的敏感度,它敏銳地捕捉到了韋東奕身上的異質性和獨特性,以及他身上的反差感,這些都是能夠制造話題的因子。隨著視頻熱度的增加,話題不斷衍生,人們在媒介文化的助力下收獲到狂歡的“力比多”。而學術文化的出現,阻斷了學者的被娛樂化的趨勢,也維護了學術圈應有的嚴肅性。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確實出現了泛娛樂化現象,各種領域都被圈入“奇觀”社會的聲色犬馬當中。但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適合訴諸感官的,各得其所,才能各司其職。
但是各個文化領域之間的壁壘也不能壘得太高,讓大眾覺得學術、政治、科技這些領域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而是要探索壹個互相觸碰的度。這樣,大眾才能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這樣,像韋東奕這樣的“大神”才能更為人所知,並且成為青少年的榜樣,也讓人們知道,這時代,還有很多耐得住冷板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