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同屬於壹個漢字文化圈,但是,大家會發現日本文化有很多不壹樣的地方。日本人保守、優雅、彬彬有禮,但是呢,卻十分的好戰,而且對性很開放,有點讓人難以理解。今天我們就來講壹講日本人乃何許人也。
第壹:日本的考古
日本是壹個島國,島嶼上的居民都是從陸地上渡海而來的,這是壹個常識,所以,日本人肯定是來自於亞歐大陸,這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也非常熱衷於探索“日本民族的來歷”、“日本人來自於何方”之類的問題,但是,日本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從來不挖天皇的墳墓,歷代天皇的陵墓保存完好。
日本皇室成員,昭和天皇與明仁天皇
二戰結束之前,日本天皇已經發表《人間宣言》了,即承認自己是人,不是神的後代,按照道理來說,日本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想要挖掘歷代天皇的墳墓,是不存在褻瀆天皇神聖性的說法的。日本有158座巨型陵墓,這些陵墓都是天皇的陵墓,是在公元4世紀至公元7世紀修建的,如果日本人非要搞清楚自己的來歷,對天皇的墓葬進行考古發掘,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然而,日本皇室真正的來歷搞清楚了,反而對日本不利,因為這些早期的天皇與中國的秦漢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與後來的百濟有關。
日本人不對天皇的墓葬進行考古發掘,但是,卻十分熱衷於發現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日本人把日本歷史越向前推進,越容易證明日本歷史其實與中國歷史無關。因為日本人偏向於對石器時代的遺址、墓葬進行發掘,所以,日本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數量遠遠超過了中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但這不表明日本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就真的比中國多,只是因為日本人熱衷於挖掘,所以,他們找到的就多。
日本彌生時代的遺址
所以,對於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日本人自身就有著壹些先入為主的觀念。
第二:日本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日本的地理位置與英國的地理位置頗為相似,但是,日本列島比不列顛群島更為與世隔絕,日本列島距離亞歐大陸最近的地方有180多公裏,而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僅有34公裏。英國的歷史深受歐洲歷史的影響,英國經常遭受到歐洲大陸國家的征服,英語與荷蘭語、德語同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英語與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雖然在語法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但仍然同屬於印歐語系。日本列島更為與世隔絕,所以,漢語與日語不屬於同壹個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韓語與日語則同屬於阿爾泰語系,日語與韓語的在語法規則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兩者之間的***用基礎詞匯卻很少很少,日語與韓語的區別,遠遠大於英語與德語之間的區別。
日本列島的位置
日本列島雖然與世隔絕,但是,到了文明史時期,隨著人類航海技術的進步,日本列島與亞歐大陸之間的關系則又接近了,因此,漢語、日語、韓語雖然不屬於同壹個語系,但是,日語和韓語有70%左右的詞匯來自於漢字,日語的這種獨特性,其實也與日本人基因的獨特性十分的類似。
織田信長,公元16世紀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祖先在漢字發明之前,即已陸續到達日本列島,時間最早可追溯至50萬年前,在冰河時期,日本主要的島嶼都與亞歐大陸相連,日本北部的石器與中國北方、西伯利亞的石器十分相似,而日本南部的石器,則與中國南方的石器有點類似,在人類還未發明船只之前,日本人的祖先在狩獵大型哺乳動物的時候,走路來到了日本列島,這其中就包括阿伊努人,阿伊努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日本的北海道地區,阿伊努人看上去是日本列島的原住民,但是,他們與日本的主要居民,在相貌上有著很大的差別,日本人並不是阿伊努人的後代。因為在當時,亞歐大陸有多個地方的人類,從不同的地點登陸到日本列島,甚至也包括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的人類,當然,根據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居民主要還是來自於中國的華北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
3.4萬年前,中國的華北地區的石器,在日本南部廣泛傳播了開來,說明當時日本南部的居民主要來自中國的華北地區,到了2萬年前,來自西伯利亞的石器在日本北部傳播了開來,這兩種石器在1.5萬年前,壹直在日本並存,但是,到了1.5萬年以後,來自西伯利亞的石器則擴散到了整個日本。
以上就是日本舊石器時代的概況,舊石器時代的日本,究竟發生了什麽,我們已無從知曉,只能從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石器類型,大致推測日本人的起源。
第三:繩紋時代
大約在1.3萬年前,全球氣候轉暖,世界各地的冰川開始消融,日本列島與亞歐大陸相連的部分再次沈入海底,日本又重新恢復到與世隔絕的狀態,所以,在接下來長達1萬多年的時間,日本列島與中國就沒有多少聯系了。
我們壹般認為日本是壹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其實這裏的“資源貧乏”僅僅是指工業文明所需之礦產資源和化石燃料,而非農業資源,日本列島其實是壹個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島嶼。日本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溫帶國家,同樣身為島國,英國的降雨量全年都差不多,但是,日本的降雨量則集中在夏季,可以說是雨熱同期。日本的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裏有豐富的可食用的野果、堅果、種子、根莖等等,與此同時,日本又靠近海洋,眾多的島嶼與海灣為日本人提供了大量的海產品。
日本的森林資源比較豐富
在漫長的石器時代,日本雖然與世隔絕,但是,因為日本列島有豐富的食物,所以,生活在日本的原始人類,其實過得挺好的,他們不需要中國的農業技術,壹直過著采集和狩獵的生活,這種生活狀態壹直持續到公元前5世紀,即孔子、孟子所生活的年代,而中國早在夏商時期,即形成了南稻北粟的農作物格局,采集和狩獵已完全退居次要地位。
日本人在公元前5世紀,仍然過著采集、狩獵的生活,但並不意味著古代的日本文化乏善可陳以及非常的原始與落後,日本發現的最早的陶器制造於1.27萬年前,這個陶器被發現之時,連日本的歷史學家都不敢相信日本在石器時代居然這麽先進,還以為年代測錯了,當發現測定年代無問題時,日本人壹度認為日本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當然,後來,中國的江西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江西出土的陶片可追溯至2萬年前,中國最早的陶器與日本最早的陶器都是條紋陶罐,顯示日本的陶器受到了中國的影響,中國的陶器制造技術很有可能在冰期結束之前,就傳入到了日本列島。
日本繩紋時代的陶器
日本因為出土了大量的條紋陶罐,所以,日本的舊石器時代結束之後,就進入了所謂的“繩紋時代”(1.2萬年前至公元前5世紀)。繩紋人壹直對農業技術不感興趣,但為什麽熱衷於制造陶器呢?原因就是日本的森林資源太豐富了,很多植物的果實、種子和根莖需要蒸煮之後才能食用。水稻種植可有可無,但陶器制造壹定要有。陶器的廣泛使用,使得日本列島的人口,發生了第壹次大規模增長,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日本的人口大概只有數千人,而在繩紋時代,日本的人口已經有25萬人之多了。
在研究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時,為什麽估算每個時代的人口數量很重要呢?因為日本人的祖先是陸續從亞歐大陸遷徙而來的,每個時期,人口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今天的日本人的直系祖先來自哪裏的問題。
第四:彌生時代與急劇變化的日本
直到孔子生活的年代,日本人依然過著采集和狩獵的生活,但是,卻比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的原始部落要先進壹些,人口也超過了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因為日本雖然是個島國,但畢竟靠近先進的中國,所以,繩紋時代的日本人是生活在村莊裏的,有定居點,懂得種植水稻,並不是在森林裏遊蕩的純粹的采集狩獵人群,他們的生活狀態與中國的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狀態非常像,只不過因為日本的食物資源特別豐富,所以,他們才未徹底拋棄采集和狩獵。
到了公元前5世紀之時,日本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原因就是此時人類的航海技術已經進步了,可以直接渡海而來了,而在此之前,主要是靠走路,在冰河時期,進入日本列島。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3世紀,是日本的“彌生時代”,彌生時代的日本以水稻種植業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而在此之前的“繩紋時代”,水稻種植只是采集和狩獵的壹個補充而已。
彌生時代的村落,復原圖
公元前5世紀之時,中國的水稻種植技術,從韓國傳播到了日本的九州、四國、本州等地,水稻種植業為什麽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才傳播到日本列島呢?因為日本的食物資源比較豐富,繩紋時代的人們沒有動力從事水稻種植,當時日本列島的生活條件反而比韓國要好,韓國的氣候相對於日本來說,還是比較寒冷、幹燥的。後來,培育了耐寒的水稻品種,水稻種植業才在朝鮮半島傳播了開來,春秋時期,朝鮮半島已有大規模的水稻種植業,而且開始使用鐵農具,鐵農具的應用又進壹步拓展了水稻種植業的分布範圍,凡是適合水稻種植的肥沃土地都被開墾了出來,於是,朝鮮半島發生了人口大規模增長的現象,人口的增長促使朝鮮半島的居民開始向日本的九州遷徙,因為日本九州的氣候環境更加溫暖濕潤,適合水稻種植,這樣壹來,中國的鐵農具、水稻種植業就經過朝鮮半島傳播到了日本列島。
彌生時代,有多少移民從朝鮮半島來到了日本列島呢?日韓兩國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長期以來,爭論不休。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類學家可以從古人類的殘骸中提取DNA了,將現代日本人的基因與繩紋人、彌生人的基因進行壹番對比,就壹清二楚了。基因研究表明,繩紋人與彌生人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繩紋人更加接近今天的阿伊努人,阿伊努人現在生活在北海道以及北海道以北的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等地,彌生人更加接近今天的日本人,即除阿伊努人之外的日本人,彌生人也與今天的韓國人較為接近。壹開始人們認為現代日本人,是彌生人和繩紋人融合之後形成的,但是,基因研究表明,彌生人占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在地域上也是有壹些差別的,在日本的南部壹帶,繩文人、阿伊努人的基因比較微弱,而在日本的北部,繩紋人、阿伊努人的基因則比較明顯。
阿伊努人
那麽,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做出壹個結論了,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3世紀之時,有大量的移民從朝鮮半島遷徙到了日本的九州壹帶,他們帶來了中國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和鐵制農具,形成了日本的彌生文化,來自朝鮮半島的移民因為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人口規模迅速擴大,並取代了日本當地的繩紋人,但並未完全取代,繩紋人融合到了移民當中,形成了日本歷史上的彌生人,今天的日本人就是彌生人的後代。但是,這個結論,無論是在韓國,還是在日本都是不受歡迎的,因為日本人和韓國人長期以來有積怨。韓國學者可能更加強調彌生人的影響力,而日本學者可能更加強調繩紋人的影響力。
彌生時代的陶器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在公元前5世紀至3世紀之時,來自朝鮮半島的移民取代了日本當地的繩紋人,那麽,今天的日語和韓語為什麽差別如此之大呢?按照道理來說,日語與韓語的接近程度,應該類似於英語和德語,但為什麽日語與韓語之間的區別要遠遠大於英語和德語之間的區別呢?
在公元7世紀之前,朝鮮半島長期存在三個政權,即高句麗、新羅和百濟,新羅在中國唐朝的幫助下統壹了朝鮮半島,韓語的直系祖先是新羅語,而彌生時代,遷入到日本列島的朝鮮半島移民,並不壹定是說新羅語的,況且在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之前,朝鮮半島的南部長期存在三韓部落,即馬韓、辰韓和弁韓,新羅是由辰韓發展而來的,朝鮮半島的北部則有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和漢四郡的延續,遷徙到日本列島的移民,不可能全都是辰韓人和新羅人。
綜上所述,現代日本人其實與現代韓國人在基因上更接近,這壹點,從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但是,無論是韓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壹個結論。
第五:日本人與中國人的關系
長期以來,為什麽有學者認為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呢?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其實有大量的移民進入到日本列島,也有的學者認為日本第壹代天皇神武天皇,其實就是中國的徐福,但是,中國人移民到日本列島,並未徹底改變日本的人口面貌,因為中國人移民到日本列島,不可能是大規模的,都是零星的,而且是不連續的、間斷的,古代的航海技術十分的落後,從中國航行到日本,是非常的困難。
中國人帶給日本的,更多的是技術和文化,而非人口,所以,日語有70%左右的詞匯來自於漢字,但是,日語的語法與漢語的語法則相差特別大,按照道理來說,漢語與日語***用70%的詞匯,中國人就是不學日語,也能聽得懂大概,然而,漢語與日語幾乎是不能互通的,壹方面是因為漢字傳播到日本列島之時,日語的語法已經定型了,另壹方面,漢字是語素文字,不是表音文字,書同文,卻沒有語同音,日本人學的是中國中古時期的漢字發音,並融合了日本當地的口音。
從秦漢至明清,中國有大量的移民遷徙到日本列島,並且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所以,在古代,日本社會的上層人物與中國人有著淵源關系,今天日本的壹些家族,其祖先就來自於中國,但是,中國人的到來,並未徹底改變日本原來的人口面貌,就像日語裏的絕大部分高級詞匯都來自於漢語,但是,漢語卻未改變日語的語法結構。
如果歷史再往前追溯,回到山頂洞人的時代,那麽,毫無疑問,日本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所以,日本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特別熱衷於發掘石器時代的遺址,石器時代的遺址如果與中國同壹時期的遺址有類似之處,那麽,這並不影響日本人的自尊,而且把日本歷史越往前推進,越能體現日本歷史與中國歷史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