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臥龍鳳雛兼得而未平天下,原因有三。壹是“臥龍鳳雛得壹而可安天下”之說並不公允客觀;二是鳳雛早逝,“得”相當於“未得”;第三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當然這與第二個原因存在因果關系。
壹、“臥龍鳳雛得壹而可安天下”並不客觀
臥龍與鳳雛兩個稱呼,首先是由荊州名士龐德公提出來的。除此之外,司馬徽的“水鏡先生”之謂,同樣出於龐德公。這壹段《襄陽耆舊記》在講龐德公時曾引《先賢傳》中雲:“鄉裏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
而“臥龍鳳雛得壹而可安天下”之語則出於《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口中。先是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中司馬徽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壹,可安天下。”後是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中司馬徽再次為諸葛亮“call”說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三國誌》中說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歷史上司馬徽也的確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但“臥龍鳳雛得壹而可安天下”這句話卻是《三國演義》的再加工,也就是說,龐德公、司馬徽只認為臥龍鳳雛很強,但是不是強到得壹而可安天下就另說了。
就算“臥龍鳳雛得壹而可安天下”真是出於龐德公、司馬徽之口,也很難說是客觀公正的。三國時期的名士很講究地域出身,基本是壹個地方的人互相推薦,比如荀彧向曹操推薦的幾乎都是穎川人士,周瑜推薦魯肅、呂蒙,三人也都是安徽人——龐德公、司馬徽都是荊州名士,費心推薦的自然也都是“自己人”。正因為如此,“臥龍”、“鳳雛”甚至“水鏡先生”,多多少少都有些打廣告的成分,只能說他們很強,但還不壹定強到國士無雙的程度。
二、鳳雛早逝,“得”相當於“未得”“臥龍鳳雛”的名號雖有長輩為晚輩“打廣告”之嫌,但龐德公、司馬徽都是壹時名士,他們重點推薦的人自然與郭嘉、周瑜、魯肅等人大致應當保持在同壹水平線上,諸葛亮與龐統二人絕對可以躋身於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謀士之列。然而對於劉備來說,“臥龍鳳雛得壹而可安天下”還真的是不成立的——劉備想安天下,必須兩者兼得。
為什麽這麽說呢?劉備如欲安天下,最好的路線就是諸葛亮所定的“隆中策”,而“隆中策”中最重要的壹句戰略構想便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這壹戰略構想可以總結為十個字:占荊益、和孫權、兩軍並出。劉備真正發家是赤壁之戰後乘勢奪取了荊州為根本,但是有荊州還不夠——他必須要同時拿下益州。那麽問題出來了:劉備手下只有壹個諸葛亮,他守荊州則無軍師平定益州,他平益州則無軍師協防荊州,任諸葛亮再有謀略,也是分身乏術,更何況正如陳壽《三國誌》中所言,應變將略,非諸葛亮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