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紮特(上)裏介紹了他的絕世天賦之後,有朋友問我不知道莫紮特的父母是怎麽看這個神童的?這篇就用這個話題作為引子好了。
莫紮特的父親,是壹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教師、理論家,他的音樂方面的學識和修養是很全備的,莫紮特六歲時他開始帶著他這仿佛有著神之光環的小兒子出去巡回演出,並從此停不下來,莫紮特的童年就是在馬車上、貴族的家裏、宮廷裏,和他的小提琴、鍵琴壹起度過的。
然而莫紮特的音樂會和現在我們通常看到的不同,他的父親有才華但也很貪婪,把他和比他年長五歲的姐姐安娜(也是那時候非常有名的鍵盤演奏家)作為神童到處展覽,這是多麽了不起,多麽榮耀的事!這個小孩子吸引著任何人的視線,他仿佛不用別人教就樣樣精通,能演奏鍵盤樂器,能拉弦樂,能作曲,能即興,隨便壹個人壹屁股坐到鍵琴上,讓他說出碰到了哪些音,他說的壹個不錯。蒙上他的雙眼讓他表演盲彈,也自然不在話下,但他畢竟是個兒童,父親用他賺錢,毫不為恥,並認為理所當然,旅行壹定程度上損壞了莫紮特的健康,也奪去了他的童年和壹部分人格健康正常發展的機會。
莫紮特長大後是頗為怨恨父親的,雖然留於世間的書籍上似乎不提,但從他的壹些行為、以及書信中可以嗅到。且他們之間的壹些信件裏表現出來的壹些莫紮特精神上的問題,似乎並不能像他的才華壹樣引起世人的關註。
莫紮特小時候主要彈奏古鋼琴、管風琴、大鍵琴,到21歲時才開始專門彈鋼琴,但那時候的鋼琴和現在是有很大區別的,音域、音質都有差異,和我們的鋼琴相比,莫紮特那時的簡直像玩具。但他的第壹次公開鋼琴演奏已經壹鳴驚人,當時他的母親的家信中說:“這裏到處都是鋼琴,而他居然會彈得那麽超群,從來沒有人聽過這麽精彩的演奏,凡是聽到的人都說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來。”
對於鋼琴,莫紮特肯定有過壹番很深的研究,並且很有自己的想法,這在他以下的壹些信件的段落中可以看出來:“。。。施泰因的琴的止音效果比裏根斯堡的好多了,我重重地敲下去後,不論手指留在鍵上還是擡離,聲音壹發出就會停止。不論我怎樣觸鍵,音色總是均勻的。。。他的琴之所以優於其他琴是因為裝有擒縱器。造鋼琴能想到這壹點的,可謂百裏挑壹。。。我在那裏視奏了比克的壹首奏鳴曲,不太好彈,而且照例枯燥乏味,我實在無法形容樂長和管風琴師的驚訝,他們不斷在胸前劃十字。。。我彈了好幾首我的六首奏鳴曲,全部是憑記憶彈的,在施泰因鋼琴上彈來效果精美極了。”
莫紮特的信中有大量而詳細的關於他對當時的鍵盤樂器的看法,他在歐洲演奏的聲譽和作曲是壹樣高的,他壹直演奏到去世前夕(只有35歲),他是被葬在貧民公墓的,但不是因為他不受重視,只是他仿佛沒有去利用他的名望,而且他和妻子都不善理財,賺錢雖不少但也浪擲壹空,去世之前非常窮,但也還是雇傭人,有馬車,去溫泉療養。
但是莫紮特並不是壹個對其他鋼琴家友善的人,他可以說是非常刻薄的,也許在他看來,樂器演奏實在是太簡單了,他絲毫不理解那些可憐的、費盡心機也無法做好的人。他曾無數次在他的信件中對別人的演奏加以諷刺,“哈哈大笑”、“把我都要笑死了”這樣的用語屢見不鮮,比如他曾這樣描述壹個叫漢姆的女孩:“她肯定有天賦,才學三年就能彈得那麽好,但是她彈琴時給我的感覺很難表達,她奇怪地做作,直僵僵地坐著,長長的手指怪模怪樣,我忍不住要哈哈大笑。”
總之,他對資質平平的人毫不同情,而是隨時可以笑死的。
何止是那個女孩呢,他還回憶了那個造鋼琴的施泰因的女兒,她只有8歲,也是個被譽為神童的人,長大後還是貝多芬的好友,但是在莫紮特的描述中她是這樣的:“誰要是能看到她、聽到她彈琴而不失聲大笑,準是和她父親壹樣是塊石頭。她不坐在鍵盤的中間位置上,而是對著高音區,便於她動來動去,扮鬼臉,她轉動著眼珠傻笑,重復壹個經過句時,第二遍總是彈得更慢些,如果有第三遍,那就更慢了。彈經過句時,手臂擡得極高。。。而且十分誇張、笨拙。最好笑的是彈到應該像油在流的地方時(“像油在流”似乎是莫紮特對於演奏某些效果時的最高贊譽,他是用這個詞來不停形容自己的。)需要換指,她卻懶得動腦筋,幹脆不彈那些音了,提起手來,再舒舒服服地接下去。。。她在盡量讓自己的手變得沈重。。。她永遠也達不到音樂中最根本、最困難、最主要的要求——節奏,因為她從小就千方百計不按照節拍演奏。。。”
寫到這裏後,接著他很重要的壹段話來了,這段話雖然是又壹次的自誇,然而點出了他對於自由速度和嚴格節拍的很重要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到今天還有爭議並且很難把握得恰到好處的,壹定程度上可以劃分大師和普通鋼琴家的界限的:“。。。人人都對我的節拍之嚴格感到驚訝,這些人不懂,在adagio中彈自由速度時,左手應該繼續嚴格按照節拍演奏,他們卻總是左手跟著右手走。”
肖邦是駕馭自由速度的高手,他和莫紮特的理念是壹樣的,這是此篇的題外話了,以後會再論述。
拋卻以上諷刺性的語句,我們可以讀出他的很多基本觀點:他不喜歡擡高手臂,喜歡手腕放松,手指貼近琴鍵。並且不會做過分的力度,連奏要“像油在流”,從不遺漏壹個音符,節奏要無可挑剔,但他也會用自由速度,並且他的方法是高超的:左手保持基本節奏,右手進行變化,而不是讓左右手同時變化,從而喪失整個節拍的感覺。他的要求很難做到,他所做的應該是節奏易位但不失去基本脈搏。
他對人最惡毒的評論大概就是:“。。。眼睛來不及看,手來不及彈,那有什麽用?那樣的視奏和大小便沒有兩樣(實際上他用了對大小便更通俗的寫法,我就不照寫了)。。。受不了,妳能想象嗎?。。。這能算是音樂嗎,視奏的藝術是什麽?在於按樂曲應有的速度演奏,每個音符包括裝飾音壹個不漏,譜子上寫什麽妳就彈什麽,表情和趣味得當,讓人家以為這是在演奏自己的作品。”
關於“趣味”這壹詞,他甚至比“像油在流”更喜歡,對於這個字眼我們已經很難下定義,因為我們隔了兩百多年後無法看到當時的最佳趣味是怎樣的,更何況時下的音樂演奏已經越來越流水線化、失去個人風格,並且在當今和古代相比可能算得上是“惡俗”的大眾喜好中,對於那些已有如雲煙般散去的高貴典雅只能捕風捉影、自行在夢中想象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