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資治通鑒》 漢紀 孝獻皇帝 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年
譯文
起初,曹操在譙縣時,擔心沿長江壹帶的郡縣受到孫權的侵略,打算把百姓遷往內地,問揚州別駕蔣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曹操說:“從前,我與袁紹在官渡對戰時,曾以軍隊強行遷徙過燕縣與白馬縣的百姓,百姓沒有走散,敵軍也不敢搶掠。現在,我想把淮河南岸的百姓往北遷徙,妳認為怎麽樣?”
蔣濟回答說:“當時敵眾我寡,不強行遷徙,就會失去那些百姓。自從攻破袁紹以來,您威震天下,百姓沒有二心,而且人情依戀故鄉,實在不願遷徙,我擔心壹定會使百姓不安。”曹操沒有聽從。
不久,百姓互相轉告,驚恐不安,從廬江、九江、蘄春、廣陵,十余萬戶全部渡過長江,向東投奔孫權,長江以西便空無人煙,在合肥以南,只剩皖城還有百姓。
後來,蔣濟奉命出使到鄴城,曹操當面見到他,大笑著說:“我本來只是想讓百姓避開敵軍,卻反而把他們全驅趕到敵人那裏去了!”曹操任命蔣濟為丹陽郡太守。
解析壹、材料背景
曹操壹頓騷操作,直接將淮南搞成了無人區,皖城即皖縣,只剩下皖城還有百姓了,十多萬戶百姓逃往江東。
十多萬戶啊!按蜀漢滅國時壹戶3.3人算,這就是三四十萬人,如果壹戶4到5人,就是四五十萬人。
要知道,蜀漢滅國的時候,人口清查也就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曹操壹著臭棋,孫權躺賺幾十萬人口,當真是曹操跌倒,孫權吃飽。
二、開展群眾工作必須堅持的三個基本原則
曹操的群眾工作顯然沒有做好,在我看來,要想做好群眾工作,至少要堅持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堅持順應群眾
曹操之所以吃大虧,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遷徙百姓上沒有順應群眾。曹操擔心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人口被孫權擄掠,這很正常。
但這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曹操想要擊敗江東孫權的割據勢力,首先就要壯大自己,然後限制對方的發育。
從這壹點上來說,遷徙人口對統壹大業是有益的,因為漢末三國經過戰亂,人口銳減,不缺土地,缺的是人口,人口就像種子,誰占有的人口多,說就能快速復蘇生產力,然後擊敗對方。
但群眾可不管這些,群眾的思想,往往就比時代的精英要落後,群眾是很現實的,短視的,不可能去擁護與信任與他們當前切身利益沒有關系,甚至是有害的決策。
妳說要建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 社會 老百姓不怎麽鳥妳,但妳說要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都積極擁護妳。
因為剝削與壓迫壹直存在,老百姓司空見慣,不相信能消滅。但分田地是眼下的直接地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這就是群眾的短視性。
群眾是缺乏遠大理想的,而要想取得成功又必須依靠群眾,所以要依靠群眾團結群眾,首先就必須尊重和順應群眾的切身訴求。
曹操居廟堂之高,不知道江湖之遠,之所以遷徙失敗,其實就是沒有尊重群眾的切身利益。
遷徙固然對統壹大業有利,國家統壹了群眾自然能受益。但群眾不管這些,群眾更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不想背井離鄉,更不喜歡強迫讓他們背井離鄉的政權,因此他們情願跑到孫權地盤上,也不配合曹操遷徙。
所以我說,要想幹成事,就既要有遠視眼高瞻遠矚,又要有近視眼實事求是。有時候為了順應群眾,作為治理者就不得不降低自身的格局去遷就群眾,因為沒有群眾的擁護妳格局再高也是空中閣樓。
所以周總理就說: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事情,妳不喜歡,妳算老幾?
2.堅持引導群眾
但如果完全順應群眾,那曹操和群眾沒啥區別,那還要曹操幹嘛呢?所以我說,順應群眾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順應群眾是為了得到群眾的擁護,但如果被群眾牽著鼻子走,那領導者也會變得平庸且短視,所以順應群眾之後,又要引導群眾。
比如說曹操,淮南的老百姓不想離開故鄉,那曹操就應該順應群眾,支持群眾在家鄉生產生活。
但外部形勢是客觀存在的,孫權依然會來侵犯,依然會來擄掠,如果任由群眾在淮南無序生活生產,那孫權來了連人帶糧壹起搶,那曹操這就是資敵行為,群眾也會深受其害。
所以我說,不光要順應群眾,還得引導群眾,讓群眾在領導者正確地引導下生產生活。
既然群眾不願意離開淮南家鄉,那應該怎樣?曹操就應該順應群眾,然後有序地引導群眾保衛家鄉,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
要引導群眾保衛家鄉,這就涉及到農屯團練範疇了,即軍隊範疇。黨指揮槍,軍隊是國家的暴力機器,必然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存在的。
曹操既不能怕麻煩,也不允許群眾搞團練自發組織軍隊。又不能強迫群眾離開家鄉,那麽這個時候,就要在當地建立組織機構,讓人民群眾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軍隊保家衛國,但前提是確保組織對軍隊的掌控。
如果領導者只順應群眾,卻不引導群眾,那就會造成淮南地區軍隊有私人化甚至是土匪化的風險,這和曹操統壹全國的政策是相背離的。
所以我說,做群眾工作,不光要順應群眾,還要妥善地引導群眾,在組織的領導下安居樂業,而不是聽之任之。
黨的領導,是順應群眾的前提條件,如果群眾不承認黨的領導,那就不配當群眾,而是亂民。對於亂民,這屬於人民外部矛盾,必須以雷霆手段解決問題。
3.堅持教育群眾
歷史 是螺旋上升的,人性雖然沒有大變化,但民智也在不斷地提高,受制於生產力和傳播方式,古代的群眾是極其短視的。
但隨著教育的普及,生產力的解放,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人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的情況也越來越樂觀,目光也越來越長遠,越來越能夠理解領導者的用心良苦。
比如說咱們這幾年的疫情,盡管黨的政策影響了生產生活,影響了人民群眾短期的切身利益,很多群眾因此收入銳減,甚至破產。
但對於黨的防疫政策,風評基本是積極正面的,人民群眾基本是非常配合的。為什麽三國時期曹操連在戰亂地區遷徙百姓都難以做到,而咱們現在卻可以帶領人民群眾克服壹個又壹個艱巨的困難?
答案只有壹個。那就是群眾的眼光越來越長遠了,群眾的短期犧牲奉獻精神越來越好了。
所以我說,咱們不光應該堅持順應群眾,堅持引導群眾,更應該堅持教育群眾。群眾不是牛馬,群眾是可以被教育的。
群眾之所以短視,不是因為自私自利,而是因為受到認知的局限,無法全盤思考。因此,堅持教育群眾是壹項偉大且艱巨的任務。群眾的政治水平越高,我們就更能不斷帶領群眾取得偉大事業的成功!
和20萬 歷史 愛好者***同研讀《資治通鑒》,學點通鑒智慧,少走十年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