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縣,在壹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秦屬桂林郡地,漢屬蒼梧郡富川、荔浦二縣地。
三國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由富川縣分置平樂縣,以今縣城北平樂溪(樂水)取名,縣治在今附城鄉糖榨村,為始安郡第三縣至晉不變。
六朝時,宋屬始建國,齊復屬始安郡至隋,為第二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 分始安郡,在平樂縣地設樂州,平樂縣屬之。是年分平樂縣走馬坪置沙亭縣。州治今附城鄉南洲村。武德八年(625年) 樂州刺史江齊賢將州治、縣治同時徙今縣城。貞觀八年(634年)樂州改為昭州(據縣城西昭崗潭取名)。證聖元年(695年)分平樂縣的永平鄉置永平縣。天寶元年(742年)昭州改名平樂郡,平樂縣屬之。乾元元年(758年)平樂郡復稱昭州,平樂縣屬之。
五代時,先屬楚,後入南漢,為後周轄地。
宋先屬廣南路,後屬廣南西路。開寶五年 (971年) 撤永平縣入平樂縣。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移治城東。 元大德五年(1301年)昭州更名平樂升為府,平樂縣屬之。洪武十八年(1385年)撤龍平入平樂縣。
明清沿襲。
民國元年(1912年) ,平樂縣直屬平樂府,民國2年6月廢府,平樂縣屬漓江道,民國3年6月,漓江道更名桂林道,平樂縣仍屬之。民國15年10月廢道設區,平樂縣屬平樂民團區(實 際實行為民國19年冬至21年5月) 。民國21 年4月6日桂林民團區並轄平樂民團區及其9 個縣。民國22年10月分設平樂民團區(民國23年,改民團區為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改行政監督區為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至民國38年) ,平樂縣屬之。
1949年12月6日平樂縣解放,屬平樂行政專員公署。
1951年8月,公署駐地從八步遷平樂鎮,同時平樂縣治地遷二塘鎮。
1958年7月,平樂專區撤銷,平樂縣劃歸桂林專區管轄, *** 平樂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回遷平樂鎮。
1998年11月,桂林地市合並後屬桂林市。
2000年,平樂縣轄6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
行政區劃2005年8月,撤銷福興鄉、長灘鄉,整建制並入平樂鎮。2005年底,平樂縣轄6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平樂鎮、沙子鎮、二塘鎮、張家鎮、同安鎮、源頭鎮、陽安鄉、青龍鄉、橋亭鄉、大發瑤族自治鄉。
平樂鎮 轄:大街羅漢街、中華雙十街、正西正北街、下關東泉街、新安安良街、新興半邊街6個社區居委會;龍窩、南洲、馬渭、龍練、金山、月城、水源、大塘、同樂、南佛、寶沙、江口、中華、太平14個村委會。
二塘鎮 轄:二塘街社區居委會;裏渡、二塘、茶林、沙沖、樂塘、謝家、高橋、和平、大水、矮山、甄山、大展、新華、周塘、燕塘、九龍、馬家、牛角18個村委會。
沙子鎮 轄:沙子街社區居委會;保和、圍梓、維新、沙子、安隆、義和、治平、保全、安全、協中10個村委會。
同安鎮 轄:同安街社區居委;旺塘、仁塘、屯塘、李家、華山、大裏、同安、桃村、平山、沙江、妙貝、回龍12個村委會。
張家鎮 轄:張家街、榕津街2個社區居委會;湖洋、朝仙、釣魚、燕水、泮田、老埠、水山、張家、古龍、榕津、老鴉、香花12個村委會。
源頭鎮 轄:源頭街社區居委會;啟善、源頭、坭塘、金華、玄武、山口、下壩、朱山、螺山、木林、金井、高龍、九洞、義洞、蘭洞、古營、蓮塘17個村委會。
福興鄉 轄:潮水、上遊、上盆、高埠、民安、民益、江右、江左、密山渡9個村委會。
陽安鄉 轄:古端、陽安、雙合、石面山、陶村、平口、加東、雷峰、久宜、善福10個村委會。
青龍鄉 轄:大剛、青龍、豆地、馬田、平地、郡塘、蓮塘、平西8個村委會。
橋亭鄉 轄:橋亭街社區居委會;六沖、橋亭、顯堆、蒼源、人和、平石、仁德、上堡8個村委會。
長灘鄉 轄:長灘街社區居委會;桃林、長灘、裕豐、湖塘、龍田、六合6個村委會。
大發鄉 (大發瑤族自治鄉) 轄:黃龍、大發、蒼板、印山、塘沖、四沖、福瑤、廣運、大田、巴江10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地貌境內地貌為中低山、丘陵和巖溶壹體。東、南及西南山脈環繞,屬南嶺之壹的都龐嶺分支。東部山脈呈南北走向。主峰石榴界為境內最高點,海拔1372.1米。山脈下為壹南北走向的平原,並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地貌形態。西南部山脈向南蜿蜒。
主峰龍河嶺,海拔1149.6米。北部和中部為峰叢,峰林谷地,窪地和溶蝕平原等巖溶區及丘陵區。蓮花山山脈自二塘鎮南部的謝家向西南延伸。蓮花山主峰海拔953.4米。大扒鄉黃龍的灘底村附近的河面為最底點,海拔72米。境內地貌按形態可分為丘陵、平原、臺地、山地等類型。
氣候平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短夏長,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時間1414-2094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間。
境內處於低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強烈。並受季風環流影響,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日照時間長,氣溫高,熱量充足,雨量較充沛,幹濕明顯。春夏多雨,常造成山洪泛濫;秋冬降水量驟減,則又出現幹旱現象。全年無霜期長,具有短酷熱的桂南氣候兼冬寒微雪的桂北氣候。
境內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全年太陽輻射為105718卡/cm2。7~9月是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季節,其中7月是全年最高值,達14015卡/cm2。5~10月總輻射量68971卡/cm2,占全年總量的65%。1958~1989年年平均日照1658.8小時,日照的年際變化大。
平樂縣1957~1989年年平均溫度19.9℃,最高年為20.45℃(出現在1963年),最低年為19.05℃(出現在1984年);歷年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9.4℃),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28.3℃)。極端最高氣溫39.4℃(出現在1971年7月22日),極端最低氣溫壹4.1℃(出現在1963年1月15日)。因縣內地勢南部高,森林草地覆蓋面大,北部低平,森林覆蓋差,所以溫度的分布規律是自南向北逐漸升高,年平均氣溫,南部的源頭壹帶為19.3℃,中部的同安至西部平樂鎮壹帶為19.7~19.9℃,北部的沙子壹帶為20.2℃。
資源 土地資源境內土地按1990年全縣平均每人僅7.35畝,每人平均占有耕地0.89畝。全縣土地面積2879010畝,其中山地、丘陵為21351192畝,占總面積的74.16%;可利用土地為2542570畝,占總面積的88.31%,其中已利用面積,占總面積75.78%。據1990年統計,全縣耕地346808畝,占總面積的12.05%。在土地面積中,可作林業用地的1630500畝,占總面積的56.63%;可利用尚未利用的林業用地332728畝,占總面積的11.55%;可開墾而未開墾的荒地7964畝,為總面積的0.27%。這些荒地多處在人口稀少或水利條件較差的邊遠山區。城鄉、工礦、道路用地6594畝,占0.23%。1990年土地利用現狀:耕地346808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2080.38畝,交通用地18933.60畝,水域71212.12畝,未利用土地1108237.19畝。
水資源境內年平均降水量1357.5毫米,最高年1927.3毫米。漓江、茶江、荔江、榕津河、東江、西江和同安河等7條主要河流***長275.9公裏(其中過境河流漓江、茶江、荔江***長123.5公裏,流量117.1億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0.48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0.02萬千瓦。至1980年,開發1.13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1.28%。到1990年止,開發2.08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20.76%。
美麗的平樂橋亭六沖瀑布縣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過境河流有漓江、恭城河(又名茶江),荔浦河。漓江經陽朔由縣西北入境,恭城河、荔浦河分別由恭城、荔浦流來,經縣東北、西部入境,三江在縣城匯入桂江。
縣內主要內河為榕津河,分別由同安河、東江、西江3條支流匯合而成。主流東江河發源於源頭鎮的金井、木林的中低山區,由南向北流經陽安、青龍、張家、二塘至沙子匯入恭城河,在沙子地段因受地形地貌影響折轉由北向南流,經福興、附城於平樂鎮註入桂江。為平樂縣的主要水能基地。此外尚有小河26條,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裏以上的小河有14條,總長533.33公裏,河網密度0.28公裏/平方公裏。
榕津河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大扒、源頭、青龍、橋亭的交匯地帶的砂、頁巖中,其儲量為1.8273億立方米,孔隙水分布在河谷的沖積層中及其山前地帶的沖積層中(儲量不明)。巖溶水是縣境內儲量較大的地下水,以井泉、暗河、巖溶湖的方式排泄於地表。
礦產資源自1958~1987年,先後有地質勘探隊等20多個單位到境內普查勘探,發現有礦藏30種,分別是:磁鐵礦、境鐵礦、赤鐵礦、錳、鈷、鎳、鈦鐵、鋯英石、銅、銻、汞、鎢、錫、鋁、金、稀土、鈮鉭、水晶、鉀長石、白雲石、石灰石、重疊石、高嶺土、磷、矽灰石、花崗巖、大理石、煤、泥炭、礦泉水等。
人口據平樂舊誌記載,明嘉靖元年(1522年),平樂縣有991戶,3586人,戶均3.61人。
平樂神秘的'瑤族吉普賽人'明嘉靖二十壹年(1542年),全縣有1187戶,3855人,其中男2377人,女1478人,戶均3.24人。
清嘉慶十年(1805年),全縣有23099戶,138025人。
民國21年(1932年),全縣有26965戶,152515人。民國23年,全縣1346村(街)***26569戶,159011人,其中男性86787人,女性72224人,盧均6人。民國36年末,有31595戶。172665人,戶均5.4人。1949年末41850戶,199351人,戶均4.73人。
解放後至1990年,平樂縣進行過四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時為中國第壹次人口普查登記時間。時全縣總戶數為45239戶,207488人,戶均4.59人,比1949年末增加8137人,增長4.08%。
1964年7月1日零時為第二次中國人口普查登記時間,普查表明全縣總戶數49941戶。230494人,戶均4.62人,比第壹次人口普查時增加23006人,增長11.09%。
1982年7月1日零時第三次中國人口普查,全縣***有63738戶,344919入,戶均5.41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增加114425人,增長49.64%,比1949年增長57.40%。
1990年7月1日零時,中國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的普查結果為:***7453戶,其中家庭79138戶,集體戶315戶,家庭戶人口387733人,戶均4.9人。全縣總人口391679人。1990年年末總人口403769人,比1949年增加204418人,增長102.54%。
境內有漢、壯、瑤、回、苗、侗、滿、仫佬、毛南、塔塔、普米爾、黎、布依、朝鮮、土家等15個民族,少數民族主要有瑤族、壯族、苗族、回族。1990年底,全縣有人口403769人,其中漢族335009人,占總人口83.74%;瑤族47558人,占總人口的11.03%;壯族19996人,占總人口的4.95%;苗族714人,占總人口0.17%;回族345人,占總人口0.07%;其它少數民族247人,占總人口0.06%。
經濟平樂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區29個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縣之壹,全縣全年水稻種植面積31.8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80%以上;全年標準化商品蔬菜復種面積12萬畝,品種近20個,年產量20萬噸左右。
2007年經濟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26.19億元,增長11.6%,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3%)64.0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7億元,減22.60%,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48.60%;財政收入11336萬元,增長23.18%,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4%)79.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0.46元,增長23.3%,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83.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億元,增長13.8%,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5%)76.38%;工業產值28.43億元,增長18.7%,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73.50%,其中規模工業10.35億元,增長31.50%,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5%)74.78%;農業產值12.70億元,增長6.30%,完成全年目標任務(8%)55.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766元,增長14.4%;引進區外境內到位資金13511萬元,增長7.82%,完成全年目標任務90.07%。
2008年經濟2008年全縣財政收入1.757億元,增長1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2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7億元,增長2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萬元,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4289元,增長14.2%;城鎮登記失業率3.81%;人口自然增長率5.7‰。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稱號。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56億元,增長5.9%;糧食總產量18.5萬噸;商品蔬菜49.82萬噸,增長8.6%;水果總產量45.38萬噸,增長10.3%;人均水果收入1403.6元,增長10.3%;肉類總產量2.9萬噸,增長5.7%;水產品總產量0.76萬噸,增長5.9%。全縣發放水稻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生態林建設補貼、退耕還林補助和中型水庫庫區移民補助等總計5935萬元。第二批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全縣脫貧人口達4700人。完成植樹造林13078畝。新建沼氣池3226座,鄉鎮示範點16個,建成沼氣技術服務站7個,全縣沼氣池入戶率達53.5%。農業技術推廣、綠色食品認證成果鞏固、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農業機械化、農資銷售、農產品流通等工作取得較大進展。
工業集中區總產值18.1億元,增長35.6%;實現稅收1600萬元,增長26.9%。新引進企業10家。投入3840萬元用於道路、排水管網、供電線路和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集中區被確認為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
2009年經濟2009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3.21億元,同比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60億元,增長7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0億元,增長18.2%。實現財政總收入1.89億元,增長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0元,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4553元,增長4.7%。
2011年經濟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69.21億元,增長5.2%;農林牧漁業產值和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分別完成34.62億元、48.80億元。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5項經濟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完成2.93億元、46.52億元、17185元、5911元、14.05億元,增長13.6%、34.1%、10.5%、15.5%、17.4%。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5.8:38.7:25.5調整為34.4:41.3:24.3。
交通平樂縣陸路暢通,國道323線縱貫全境,"黃金水道"漓江--桂江航道,上可達桂林,下可達梧州、廣州,直至香港、澳門。漓江、茶江、荔江三江匯合在平樂縣城形成桂江,桂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是桂北地區唯壹貨運港口,可直達梧州、廣州黃埔港,為VI級航道(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特產境內以丘陵地帶為主,氣候宜人,盛產享譽廣西區內外的"酸鹽菜"、"柿餅"、"馬蹄"、"沙田柚"、"柑橙"、"板栗"、"李子"、"西紅柿"、"葡萄"、"馬蹄"等土特產品。盛產水稻、月柿、苧麻、木薯、花生、荔浦芋、沙田柚、柑橙、板栗、李子、梅子、馬蹄、油茶等。農副連片種植上千畝產品有:西紅柿、馬蹄、茨菇、粉葛、柑橙、桃、沙田柚、月柿、等。特產以月柿、沙田柚、柑橙、苧麻、馬蹄、西紅柿為大宗,素有"月柿之鄉"的稱譽。
月柿平樂種植月柿也有近千年歷史。柿果加工成柿餅,宛如"中秋之月",故稱"月柿"。平樂月柿肉柔如棗,耐貯藏運輸,營養豐富。具有潤喉、潤肺、消署、退熱、止瀉之功效。平樂縣二塘鎮是全縣主要的月柿餅銷售集散地,每年的10-12月份是月柿餅加工與銷售的旺季,產品遠銷港澳、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水鹽菜水鹽菜是平樂土特產之壹。歷來是紅白喜事中,以及民間日常生活烹飪的上好配料。上等鹽菜的顏色鮮黃透明,主梗、葉梗都有光澤。若是在炒魷魚、炒豬肚、炒大腸、煮滑魚中配上鹽菜,更是余味無窮,如作甜酸魚、炒排骨的底菜。
石崖茶石崖茶主要生長在桂林市平樂縣高海拔原始森林的懸崖絕壁上,古時馴猴采摘,民間又稱為"猴摘茶"。廣東中山大學植物專家鑒定:平樂野生石崖茶為亮葉楊桐屬黃瑞木茶科,主要成分為:黃酮類20%、茶多酚23.4%,胺基酸9.73%以及野生物堿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元素,是自然植物中黃酮類含量最高的植物,屬國內珍稀的原生態純天然綠色植物的茶中珍品。該茶以中國最優質的原生態野生石崖茶被入選 *** 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撰的《***和國之最》壹書。石崖茶茶色碧綠,含茶堿量低。
平樂板栗板栗屬殼鬥科落葉喬木,栗子營養價值很高,甘甜芳香,含澱粉51-60%,蛋白質5.7-10.7%,脂肪2-7.4%,維生素A、B1、B2、C及鈣、磷、鉀等礦物質,普遍用於食品加工,烹調宴席和副食。栗子貯藏保鮮,可延長市場供應時間。板栗全身是寶,材質堅硬,紋理通直,防腐耐濕,是制造軍工、車船、家具等良好材料;枝葉、樹皮、刺苞富含單寧,可提取烤膠;花是很好的密源。板栗各部分均可入藥,栗子能健脾益氣、消除濕熱,果殼治反胃稱作收斂劑,樹皮煎湯洗丹毒,根可治偏腎氣等癥。
旅遊平樂縣歷史悠久,境內居住著不少民族,主要旅遊資源有平樂溫泉、冷水石景苑、榕津千年古榕群及千年古街、桂江風景區、漓江風景區、茶江風景區、印山亭、令公廟、金山迎仙洞、粉巖、朝天巖、青龍月亮山、源頭月亮山等。
金子嶺金子嶺位於漓江、荔江、茶江匯合處,與平樂縣城相對高度約600米。金子嶺觀景閣建築風格為南派大翹角多角式樓閣建築,建設采用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築材料,仿明清時代大木結構手法制作,主閣樓總高度44.83米,外觀結構為五層,內部結構為九層,總建築面積為2134.05平方米,其中底層建築面積為813.43平方米。
平樂三江匯流區域的山水風景 華夏第壹榕榕津泰有"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壹渡兩河三上岸"之美稱。榕津千年古椿群其主幹需十五人方能合抱,奇特之處在於粗壯的氣根形成了幾道能通小汽車的奇特拱門組合。
榕津泰榕津千年古街建於宋代,古街長200米,寬3米,保留較為完整,古街內木樓飛檐,青磚素瓦,雕龍刻鳳之古跡隨處可見。古街內有充分體現崇榕文化的媽祖廟,另外還有古戲臺占戲院、三神宮、紫竹仙宮以及廣東會館等,榕津是中國四大劇種之壹的桂劇發祥地,中國戲劇界壹直流傳著"中國桂劇在桂林、桂林桂劇自平樂,平樂桂劇源榕津之說,至今,榕津桂劇團還保存著壹面"廣西第壹鑼"。因為該鑼質地優良,由高純度黃銅打制,響聲清脆悠揚,壹擊其鑼聲長達數十秒鐘。
月亮山月亮山位於桂林市平樂縣源頭鎮境內,地處玄武村委西北部,因其形狀近似弧月而得名。月亮山風光古樸素雅,山頭上有壹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面貫通,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
平樂源頭月亮山 山峰平樂縣以中低山、丘陵和巖溶地貌為主,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1)獅子山:位於縣城東南30千米,青龍鄉大剛村南面,主峰海拔1292.7米,林木以松、杉林為主,是大剛河的發源地。
關帝廟(2)葫蘆頂:位於縣城東南31千米,青龍鄉大剛村南面,主峰海拔1271米,樹木茂盛。
(3)九十九堆:位於縣城東南40千米,源頭鎮藍洞村以西,主峰海拔1164.6米,為縣內原始森林,榕津河發源於此。
(4)天堂山:位於縣城東南35千米,源頭鎮義洞村以東,主峰海拔1038米,主峰上雲霧繚繞,樹木茂盛,山腳為義洞水庫。
(5)蓮花山:位於縣城東南14千米,二塘鎮謝家村南,主峰海拔953.4米,主峰形如蓮花,故名。林木以松、杉為主,產金銀花等藥材。南坡接巖仔森林,山上有聖姑廟。
(6)聖山:位於縣城中部31千米,陽安鄉石面山村南,主峰海拔834米,環境優美,泉水甘甜清澈,森林茂密。東面與桂林市第二大平口水庫相接。相傳古時有潭氏二仙女在此修煉得道,以此得名。
(7)昭山:平樂鎮漓江與茶江匯流處,山於水中,方正如印,故又名印山。山上修竹蒼翠,相對高度約30米,山巔約百米見方。山上有點翠亭(又名印山亭),有石階可達山頂。山腰有兩塊青石,上書"中立不倚"。"昭山點翠"為平樂古八景之壹。
(8)石人山:位於縣城南部20千米,大發瑤族鄉廣運村北面,主峰海拔645米。因其主峰狀似壹無頭石人而得名。相傳宋楊文廣征南路過此地,夜裏疑為敵人,壹箭將其頭射掉。
溶洞朝天巖:位於平樂縣二塘鎮樂塘村南面,距二塘鎮約4千米。巖洞在石山半山腰,距地面約60米,由於洞口寬敞朝天而得名。為廳堂式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