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健康百科 - 正史上劉備為什麽伐吳

正史上劉備為什麽伐吳

正史上劉備伐吳的原因是奪回荊州控制權以增強蜀漢的實力;通過戰爭來轉移蜀漢集團的內部矛盾。

荊州所處的位置實在太過重要,位於長江中部,逆流而上可以奪取益州,順遊而下可以輕取揚州,向北可以深入中原腹地,實為兵家必爭之地,而孫權奪取荊州後,劉備在南方的戰略優勢便蕩然無存了。

益州山川險阻,易守難攻,作為劉備的後方大本營非常理想,但倘若僅僅憑借益州來與曹魏、孫權爭霸天下,這是遠遠不夠的。可以說,荊州的得失關乎蜀漢的生死存亡,從這壹點來看,劉備出兵伐吳便顯得沒那麽意氣用事了。

另外,劉備對於自身的實力也有著清晰的認識,他深知憑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和曹魏相爭,但攻打東吳還是有把握的,所以在揮師伐吳的征途中顯得自信心爆棚,勢不可擋,以至於對孫權的求和協議不屑壹顧。

關於劉備伐吳的另壹個原因,便是劉備想借此役來緩和蜀漢集團的內部矛盾。原來,當時的益州內部並不是鐵板壹塊,而是有著三股勢力互相角力,壹是益州本土的財團勢力,二是益州牧劉璋為代表的管理階層,三是劉備為代表的皇室勢力。

其中,益州本土勢力都是本地的豪強,在經濟上占有絕對的實力,但在政治地位上,卻始終難以接近核心管理層。於是,這些豪強成了被剝削的對象,每當需要錢糧的時候,益州本土集團就成了“冤大頭”,出錢出力不說,還得不到政治上的回報,這使得益州集團對蜀漢有著強烈的不滿情緒。

這種憋屈長期演化成了對外界力量救贖的壹種渴望,益州集團盼望著有壹天曹魏能南下占領益州,將他們從苦海中解救出來。

而劉備和劉璋之間就顯得更為明顯,劉璋原本當著“土皇帝”瀟灑快活,誰曾想劉備這個“正統皇室”空降益州,雖然劉璋當時已經投降劉備,但關羽失荊州後,居住在荊州的劉璋又被孫權封為“益州牧”,其當年的老部下們壹個個難免蠢蠢欲動。

因此為了政權的穩固,劉備就必須轉移這些內部的矛盾,於是對外征戰就成了不二之選,後來諸葛亮也是沿襲了這壹策略,在明知打不過曹魏的前提下仍然出兵北伐。

戰爭影響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

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托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沈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壹。

正因為有著那麽大的影響,因而與袁紹攻曹操的官渡之戰、曹操攻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夷陵之戰